APP下载

职业教育呼唤“工匠精神”

2017-08-02张秀霞李哲

活力 2017年5期
关键词:强国工匠工匠精神

张秀霞 李哲

一、“工匠精神”提出的背景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做出重要指示。他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其中,总书记所说的“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笔者认为此即是职业教育呼唤“工匠精神”回归的一个良好开端。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術,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这或可理解为,总书记又一次对“工匠精神”予以肯定,我国古代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的“工匠精神”呼之欲出。

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提出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从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是发展水平上的跨越,也是我国综合实力的标志。实现这一跨越,需要积累雄厚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倡导和弘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工匠精神”。

2015年“五一”期间,一组名为《大国工匠》的特别节目在央视热播,歌颂“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劳动者,引发了全社会对“工匠精神”的高度关注。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人们看到了“工匠精神”的高尚追求和内在价值。

“工匠精神”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6年重点工作之一,是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作为行业办学的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其人才培养则与行业企业的市场岗位需求息息相关。至此,“工匠精神”已跃然于纸上,渐成热词。无论是经济转型升级,还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抑或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这一精神都被看作是原动力之一,且职业教育与中国制造、技术创新等紧密相连,并承载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要培育“工匠精神”,就要从职业教育抓起,进而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产生“蝴蝶效应”。

2016年5月8日,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在天津举行。其活动主题为“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开幕式讲话中强调:要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报国成才,掌握中高端技术技能,成长为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生力军。“工匠精神”,让职业教育有了“灵魂”, 这是职业教育呼唤“工匠精神”再一次有力的诠释。

二、“工匠精神”的含义

“工匠”是有工艺专长的匠人,“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等,“工匠精神”即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工匠要做工、出活,即通过改造客观世界来体现自身的价值;工匠在一定的精神指导下工作,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获取新的认识,如此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不仅在制造上不断精进,而且在认识上不断升华,以致达于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一种敬业精神,一种极致的职业素养。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只要秉持这种精神,就能取得不凡的成就。在众多企业中,“工匠精神”在企业领导人与员工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企业的内生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心中。苹果的成功据说就是因为乔布斯、乔纳森等人的“工匠精神”,魅族号称以“工匠精神”做手机。大凡国内外制造业大厂,无一不以此为立身发展之根本。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层次职业准备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职业素养,则包含职业技能、职业精神两大层面。职业精神,是指人们在对职业理性认识基础上的职业价值取向及其行为表现,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操守等要素。目前国内的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虽达成部分共识,却依然没有提高到足够的重视程度。

作为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对待职业的一种态度,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德、日等制造业强国都充分认识到其价值,在职业教育中十分注重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也是德、日等国在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中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秘诀之一。此外,在当前国内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企业越来越看重职业院校毕业生除技能之外的职业精神,尤其是职业态度。事实上,在职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顺应了国际制造业发展的趋势,符合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现状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当口,提高中国制造服务水平,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卓越工程师的创新性创造性脑力劳动,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然而现实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养成明显不足,联想到瑞士、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这些顶级企业“术业有专攻”,立足本行,心无旁骛,在某一细分产品上不断积累优势,最终成为各自领域的排头兵。而我国虽然我们具有“庖丁解牛”、鲁班、卖油翁等历史悠久、脍炙人口的“工匠”式传奇,但如今却被“差不多就行”这样一种不思创新的职业态度所占据,长此以往“工匠精神”的没落和消亡就在所难免。令人担忧的是,企业自身的这种职业态度还会对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负面影响。多年来的优先保证就业的办学导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很多职业院校对“传技”和“育人”关系的把握出现了偏差,甚至在片面追求升学等方面走了弯路,需要得到及时的纠偏。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办学相对规模仍显不足。今年是《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20周年,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诞生150周年。我们有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职业院校1.3万所,在校生超2800万人,其中中职学校近1.2万所,年招生630万人,在校生超过1800万人,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4%和43%。高职院校1327所,年招生320万人,在校生超过1000万人,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高等教育的47%和40%,高职院校每年为各个行业输送近1000万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从业人员上亿人次,释放出巨大的人才红利。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大。例如,在德国、瑞士、奥地利、比利时等国家,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适龄学生占比超过了70%,而在瑞士,更有“全民办职教”之说。

其次是层次结构不够健全。早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瑞士、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就逐步建立起了从中职、专科到技术学士、硕士、博士的应用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但我国的高职院校一直停滞在专科层次且无权授予专业学位,同时薪酬、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等都不同程度与本科毕业生有较大差距,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其实,除了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努力,我们还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全力营造全社会尊重职业、尊重劳动的氛围,在制度层面国家需要通盘考虑职业教育的创新改革、完善荣誉体系的奖赏激励,以及厚植文化土壤,大幅提高技术工种的劳动收入,让职业教育成为民众普遍认为有尊严、有前途、有实惠、有幸福感的教育形式和出路;让工匠们受人敬重、体面工作,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保证工匠们不为基本生计所困,潜心无忧钻研,成为具有高度定力和魅力的“大国匠人”,这才是民族希望所在。

四、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养成的现实意义

(一)“工匠精神”是制造强国的旗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工匠精神”;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需要重塑工匠精神。制造强国,不仅是提升产业水平的问题,更承载着用综合实力领先的强国梦想。因而积极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实施,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国梦想,意义非凡。 从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是发展水平上的跨越,也是我国综合实力的标志。实现这一跨越,需要积累雄厚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倡导和弘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工匠精神”。

(二)工匠精神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

2016年5月13日《2015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发布。在新闻发布会上,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尤政一连甩出5句“狠话”来形容当前我国制造业的“大而不强”。《报告》显示,当前,美国处于制造强国第一方阵;德国、日本处于制造强国第二方阵;中国和英国、法国、韩国等位于制造强国第三方阵。据统计,世界上延续200年以上的企业共5586家,其中日本3146家,德国837家,荷兰222家,法国196家。研究发现,长寿企业之所以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因为他们都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德国企业历经百年而不倒的秘诀之一,也是日本品牌屹立世界之巅的利器,其核心价值在于精益求精,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

(三)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职业院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目标,必须重视企业的人才需求。根据对国内600多家企业的调查,大部分企业对青年就业人员的最大希望和要求是:除了上岗必需的职业技能之外,还必须懂得做人的道理,具备工作责任心。他们几乎一致认为,经验、知识和能力可以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培养,但是为人、工作责任心等基本素质必须从学校抓起并逐步形成。因此,职业院校在加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和培养。而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也是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代表着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职业院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培养,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以毕业生的良好社会声誉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事实证明,具备良好工匠精神的职业院校学生更受企业的青睐,他们在实现自身发展、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职业院校的生存和发展。

(四)工匠精神是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的现实需要

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对从业者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一个具备良好职业精神的人能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取得成功。企业在人才招聘时往往强调“工作严谨负责、能吃苦,具有某项或多项特殊技能”。可见,严谨、负责的职业态度或职业精神对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职业教育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职业教育或许不能直接教出大国工匠,但它肩负着把工匠的技艺和精神传递给学生的责任。对于学生来说,最直接的精神源泉就是教育本身。“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应该树立的职业理想,却也是学校职业教育容易忽视的一个盲区。在塑造学生职业精神时,若能强化其工匠精神的培养,将极大地提高其人力资本的附加值,促进学生的就业和未来职业的发展。因此职业教育呼唤工匠精神,更需要传承工匠精神。

五、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养成措施

“工匠精神”的培养分为职前和职中两个阶段,场所分别在职业院校和企业。在注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职业院校自身同样需要养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学生开展专业、专注、精准、创新和个性化培养,培养学生具备未来大国工匠的基本素质。为了让学生学到真本领,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措施,建立了职业学校质量报告制度、中职就业报告制度、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施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计划,全面提高了职业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及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 2016年年会上提出的“坚持立德树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坚持服务导向,提升服务国家发展和群众需要的能力;坚持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坚持改革创新,激发高职院校辦学活力;坚持开放办学,扩大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坚持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坚持党的领导,为创新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更是成为职业教育培养和传承工匠精神的行动指南。

(编辑/刘佳)

猜你喜欢

强国工匠工匠精神
90后大工匠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科技兴邦 创新强国
70年强国梦圆 70面行业旗帜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秦晋争霸
致敬!老工匠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