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管平教授
2017-08-02
【编者按】刘管平教授(以下简称刘教授)1934年生于新加坡,长于广东大埔县。1953年考入华南工学院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毕业留校至今,是我国较早开展园林建筑小品研究的学者,是岭南园林理论的开拓者和建构者之一,是岭南园林州府园林理论的奠基人,是岭南园林的代表性人物和前辈。2015年,刘教授获得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这是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对他在我国风景园林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发展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充分肯定。《广东园林》编辑部特别组织对刘教授进行专访,以下为专访的现场记录:
编者:夏昌世教授1962年提出了“岭南园林”的概念,请问“岭南园林”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刘教授:按照我的理解,岭南园林是因为我们有所谓四大名园(东莞可园等)岭南园林的古典事例而引起的。夏(昌世)老师在建筑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有关四大名园的文章,这是首先对“岭南园林”的发声。后来,广东其他的园林人士,我们借助出差,考察了潮汕的西园、甚至到广西的雁山园进一步强化了“岭南园林”的概念。上个世纪60~70年代,提出“五岭之南”的概念,实际上是指韶关北边的五个岭。经过这么一段的经历以后,我认为岭南应包括整个南岭:广东全省、福建的西南面、广西的东南面。这一道山,平行于南海的一道岭,这道岭之南是岭南。根据我们调查,无论是气候、人员形成、住民的生活习惯,以及所建造的不论是民居环境还是园林环境,都有相同的地方。所以现在走过广西,福建南部、泉州、福州、厦门,凡到民居的地方,大致有雷同的地方,就因为气候、地理的关系,因为居民的大部分是移民的关系。我们岭南以前是有土著的,后来因为各种历史原因,特别秦始皇那时,“北筑长城、南征百越”,其中一越,是南越。这样的话,就是从秦代开始,就很多移民到岭南来了,原来的土著就被赶走了,赶到越南、南亚那边。我们属于东亚中心,可以说,范围就是从闽南、广东和广西的东部(桂东、桂东南)。在这岭南地区所出现的园林,就是岭南园林。从历史源头来说,在十几年前,(广州)财政厅前发现的地下南越王宫后花园,更加证实了岭南园林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形成。此发现很重要,(因为南越王宫)不仅地理清晰,还为岭南园林找到了源泉。而且这是非常典型、明显区别于北方园林的岭南园林:是立体的、四维的。北方和江南是平地造园,较少见立体造园。比如颐和园也算有些立体造园,但不能完全代表北方园林。北方园林是平地造园,而整个岭南都是坡地,几乎找不到一块平地,然后临近海边,因此建园的时候,就知道要利用水,利用一定的坡度,上升到一定的空间,再转回到湖海空间,有互相的参赏。这种园林,至少可以说,目前北方还没有发现这种可行的园林。所以原来我建议文物局、博物馆——这是前20年的事了,建议他们出一本南越宫园林的书籍,可以照片为主,但要把理论提升上来:这是岭南的祖源——现知最早的园林,它带来了我们岭南园林后来的发展。这种发展实质上是由于一直同中国园林的多种历史交流所形成的。过去有些北方的专家还没有看到我们南越王宫园林的时候,或者还没有非常了解我们岭南人的时候,一般不太承认岭南园林,至少在30~40年前不太承认。
因跟孙筱祥教授等一批专家比较熟,我便建议他们:你们要了解我们的岭南园林呢,能否请你们在广州住一段时期?三个月也好,但三个月要天天上茶楼,这是第一个要求;第二个呢,在这三个月当中,第一个月要听懂广州话,听懂了,你便了解岭南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喝茶。(只要了解)岭南人的表达、岭南人的爱好、岭南人的叙述、岭南人的回忆、岭南人的评论,你就知道岭南园林是怎么回事。我们岭南园林地区很小,地势不平,太珍贵了。
编者:“岭南园林”是否有一个比较确切的提出时间?
刘教授:从史实看,岭南园林应该从南越王宫园林开始说。出现“岭南园林”这个词,跟后来的历史有关。那个时候,因为有南越王来这称帝,他原来是被派去龙川当县令的,后来把他提升到这里当官府一类的。他把秦始皇时的官员逼走了,自称为南越王。后来秦始皇灭了后,我们这里成了南越。南越王叫赵佗,是河北人的子孙。南越王从龙川来这里当官之后,排挤了秦始皇的人以后,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也就是我们发现地下有这个(南越王皇宫后花园)园林之后,便知道了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应该就有岭南的园林了。因为当时他的官府,有后花園,有那么多宫女要活动,要安排并且要游玩。他把秦始皇帝王般的宫廷生活都带到这里来了,尽管当时到龙川只是当小小的县令,但当时他已30岁了。总之,现在如果在越秀山、在财厅、中山路这边的地下再挖掘的话,(收获)肯定还是很丰富的。目前北京路不就是挖掘出一些过去的商业街吗?
后来为什么我们历史上没有更多岭南遗迹被挖掘呢?汉以后就是宋,唐宋元明清,漫长的年代多战争,到清代的时候,才有现在留下来的“四大名园”,清代以前,很少。因为南汉以后,后来是被南宋派来一个官员来收买,这里又成为南宋。南宋时间很短,然后就是元明清。此历史阶段战事不断,一直到抗日战争的时候,这里还在打仗。这里打仗有什么道理呢?因为这是一块宝地,为什么南汉王建的宫廷,里面都是填金宝的,他把四川的药材、湖南的猪毛通往广州,出口到海外,输运到东南亚,再从东南亚输运到其他地方。这是个大生意,所以很多人都看重这一点,外国人来做生意,到广州十三行。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没办法经济繁荣、营造宜居环境。特别是园林,园林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稳定与文明,尤其是经济的发展,经济繁荣社会又稳定,然后文化就来了,那园林就能够飞跃地发展。现在我们的岭南园林,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后就开始了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从那时开始就建了现在的东方宾馆对面的展馆,后来搬到番禺琶洲那边去了(指琶洲会展中心)。出口商品交易会又带来广州的兴旺,那时全国还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个高楼都没有建设,然而我们陆续建起了第一栋高楼——广州宾馆、第二栋高楼——白云宾馆、第三栋高楼——东方宾馆。这在中国是第一,最先有外面的人员、外面的文化进来了。开始了新一轮的岭南园林,从这个时候就开始在议论岭南的文化,北方园林不算很自然,因此这段开放改革以后我们可以客观地说岭南园林不但完全形成了,而且还成为中国园林发展的带头羊,就是在园林上开放改革。然后对于中国园林更加丰富发展。比如说:将室外园引进室内园的便是在我们广东的宾馆里发生的,最早的是广州宾馆,广州宾馆实质上是很小的一个地方,它在卧室前前厅搞了一点水景、水旁边铺了一些鹅卵石,然后有涌水喷出来的感觉。最早的室内园就是这个广州宾馆。接着,公共建筑的出现,便是流花路的友谊剧院,现在看话剧的。友谊剧院的设计是广州设计院搞的,在进门的斜楼梯下面造了个水景。
在北方当时因为还没有建设任务。大家都闹革命,根本就没有建设。等到文化大革命过后,北京的首都宾馆(在天安门的前面)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个是原来的,第二个是法国式的,第三个便是新中国以后建的,引进了一点广州的室内园。只不过小空间营造小园林尚可,但是在大空间还是造小园林就显得不合适了。所以这里可以客观地说,那时的岭南园林已经可以引领中国园林向前发展了。回头想想,就是在陶铸、林西时代时,四大公园(指广州1958年建设的流花湖公园、东山湖公园、荔湾湖公园和麓湖公园)都是大家参加义务劳动挖出来的。由那时的四大湖,发展到后来很多的郊区公园(如石牌公园),在开放改革以后室外园的发展犹如雨后春笋一样。所以我说岭南园林的起源,发展过程当中的有些情况和开放改革以后带给岭南园林的新的推动因素所形成的带领原因都很自然。广东在历史上不论是革命上还是在建设上及其他方面一向都是敢为天下先。你现在看看,广东的园林都不会沉睡在过去的传统上。如现在的珠江公园,我就非常欣赏,它没有模仿哪一个园林或者模仿哪一代,但是你一看就知道是中国的,它的整个园林造园,新的各种小品,结合花草、环境,它的管理也是一流的。
编者:珠江公园是我们园林行业重点管理、一级养护要求的公园。刘教授,我想请教您,如东方宾馆的屋顶花园,也算是岭南园林范畴吗?
刘教授:是。那是天台花园一种,叫屋顶花园。我们广州特别有个名堂叫天台花园。这是岭南园林发展的其中一支。城市公园多元性是一支,室内园是一支,近来介于室内室外的天台花园是一支。为什么天台花园可以成为一支呢,这同岭南气候有很大关系。上面如果种点花,气温就不一样。所以住顶楼的人都喜欢上面搞点东西。它对降温有好处,另外它没有占用地面种植,天台都是小盆景、大盆景等。尽管我们的天台,哪怕大家主要功能还是晒被子,岭南像这种一有大太阳的天气就晒被子,但还是要留一点地方来搞点霸王花、太阳花。这是非岭南地方所没有的,甚至到什么程度呢,天台花园是商品基地,如兰花,将各种兰花放置于天台,供名人欣赏,成为“名兰”,提升文化甚至商业价值。说到兰花不得不提朱德送养兰花的城市花园的兰圃,兰圃是臭水沟做出来的,是城市排水的。那边刚好是出水口,兰圃是成功的,是城市公园里化丑为美的典型。大约是1958年,我们到兰圃八角厅喝茶,6毛/位,旁边水边的茶楼1.2元/位,涨一倍。那要是到了“茅舍”,便是2.4元/位。喝茶在岭南是一种欣赏休闲活动,不单单是品茶,更主要是为了品赏环境和建筑。
编者:请问您是如何提出“州府园林”的学术概念的?
刘教授:我在《岭南园林》这本书里写西湖的时候,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州府园林。天下西湖七十二,其中有2个湖是最好的:杭州西湖是皇家美妆,惠州西湖是乡村家的姑娘——素装。惠州西湖是多边多水的自然型,就好像农村姑娘一样不用化妆,头发一梳下来,原来的三角就是她的湖形。西湖在惠州,有城之湖一般都在西边,所以称西湖。惠州是岭南的一个重镇或者重城,应该说,宋代的时候,苏东坡后来被贬至此,原来以为非常凄凉。四代皇帝都说他是奇才,但是最后被奸臣陷害贬掉了,贬到杭州,再到徽州,是从杭州过来我们这里的一个地方,但还没有去到,又再被贬到惠州。他原是那么称职的好官员,一路上在想南粤那虎豹出没的地方,可能没法生活,非常恐慌。后来经过西樵的时候,因为过去抬着轿子,也还要走路,走到路边刚好有个亭子,一看,岭南还这么漂亮,也没有遇到老虎,所以那时开始不怕了。再后来就可以坐船了。经过石井(广州地名)再到惠州以后,像在杭州一样建了一条堤(苏堤),应该也叫苏堤。其实他建河堤是为了水利。他有文化,明白到这里首先是要解决老百姓吃饭的问题。到惠州这里以后,不单没有遇到虎豹,据记载老百姓还杀鸡给他吃,他非常高兴,用仅有的财产(腰带)建了一条堤。建了堤,然后把跌水用闸排到东江去,帆船经过东江时的风景甚是漂亮。这样,惠州西湖从宋代特别是苏东坡的时候就基本形成了。但苏东坡在这只呆了3年,之后西湖园林到底应该怎么管呢?当时的政府便提出:西湖的山、山上的材归樵夫,湖里的水归百姓,即老百姓打渔不要钱、砍材不要钱。用这种办法保护了西湖,没有人破坏。不像颐和园全部是供皇帝宫女游玩的,惠州西湖这种将湖归民的办法,是为老百姓挣钱,他们打渔、砍材到市场卖后所得都是归民的,所以“州府”这个名字就来自这里。“州府”,算是惠州。这个州的政府搞的园林不同于皇家园林也不同于私家园林,介于二者之间,所以叫“州府园林”。“州府园林”一词出来以后,我知道有个别专家、个别文章有所引用,但是像我这样提出来也不一定成熟,不被引用也是正常的。“州府园林”一词是来自客观的惠州现实。我觉得(惠州西湖)归到皇家园林不对,归到私家园林更加不对。刚好是州府管起来,它的水不单单供百姓捞鱼,还是水利中的水啊!惠州是一大片农田,如果东江的水不够,(便可将西湖的水)放下灌溉。惠州西湖完全就是政府有组织地为百姓造福的一个园林范例。
编者:请问您是如何提出“园林建筑小品”的概念?
刘教授:1978年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开始起步,科学的春天来了。那时我们园林界在酝酿是不是要出本书,但提起出书大家都不敢,因为文化大革命留下的影响记忆犹新。那时可能是林西(市長)出的点子,还有莫伯治、桂林尚廓、华工毕业的林兆璋、华工老师李恩山和我到广西的一个园子里开会。开始大家也想不出写什么内容,后来想想,园林中的大家伙(指建筑)写不了,小的(部件)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堂,就叫“亭台楼阁”。我们一共开了7天会议,最后决定搞个《建筑小品》。那时是归到华工来主编,我与李恩山是代表华工的,但那时北京还有一本书要我们出:《园林建筑设计》。这样华工便有2本书同时要出,原来定好李恩山负责北京的《园林建筑设计》,为第一主编,我为《建筑小品》的第一主编。可惜后来书都还没有出,李恩山就走了,2本书他实际上都没有参与……小品以我为主的话,我就要想办法。但首先什么叫小品?7天的会议也没有结论,于是我决定全国各地都要跑一次。当时文化大革命,每个地方都很穷,我以京广线为主,晚上在火车睡觉,一到主要大站,半夜我也下来,然后天一亮,我就钻到公园里头。一般都有公园,但都破破烂烂,想照张照片也很难。我到长沙公园的时候,那是下午了,你知道以前的公园里头没有休息的地方,只有公园民警值班室里才有休息的设施,我就跑到里面休息。旁边的民警抓了2个人,其中男的有点想哭,我就问了:“你干嘛啦?”“我们谈恋爱就被抓了……”我就问民警是这样吗?民警说:“是啊!伤风化!那么大年纪,还找一个女人在那边……”男的答:“我是退伍军人,一直没有讨老婆,年纪大一点怎么啦?”后来我就跟民警说:我们搞公园的就是为了老百姓,这一批人便是老百姓的一个层次。我们广州就特别配了一个园林场所:流花湖公园供人谈恋爱,流花湖公园特别是周末晚上可热闹了!这是社会的问题。像当时上海没有这样的公园,结果在外滩4点开始就有人霸位子,一张石凳子就可能有4个人坐着,谈恋爱。我举这个例子是什么意思呢?那时候非常的落后,人们根本不懂公园是什么东西,也不懂得管理,我想照张照片,根本找不到(景点)。又回到火车站去,看到有车经过便上去,在车里头补票,到了武汉及中间有些站,比如:驻马店,根本就没有公园,下来之后又赶快跑回火车上去。一直跑到东北、辽宁的省会,刚好是天亮,又冻,立刻下车问公园在哪,回答说一直走。我就一直走,去到刚好开门。我问你们的小卖部在哪?当地人觉得很新鲜:小卖部?哦,你是说要买一点什么东西的吗?就是那个地方。我一去看到它刚开门,我说:“有什么东西卖呀?我肚子饿想买一点饼干吃。”“这里没有饼干,只有昨天的窝窝头,但是要半斤粮票。”……所以一讲到建筑小品,我的体会很深:第一,在那个时代,要是有好的小品,我走了一圈之后,找不到好的建筑小品,还得不出什么叫建筑小品。到了沈阳还好一点,那边还建了一点凳子,有些驳岸还砌了几块好石头,还有绿化的整形修剪有点意思,哦,有启发!结果转了一圈,还没有解决什么叫建筑小品。我在《辞源》里找到“小品”的意思:佛教有大品、小品。在佛教教义里,很详细的叫大品,简化了的叫小品,哦,明白了!所以我在《建筑小品》一书的开头就讲了小品的含义是什么,而且在我们园林,还有个艺术问题,应该是小而不卑,就是不能看到小的就觉得不能用。这两句是我个人想出来,但也有人反对。园林艺术是实用美学。应该在实用的基础上实现美,实用的艺术小品有生命力,不实用的自然会被淘汰。搞得不对就是要拆掉,对了就是景。越秀公园事实上就是山边一条路,这条路里有几个月门处理得不错,特别是越秀公园的水景里有几个真的处理得不错,你要是没有这一道,这景各而不接。隔景处理得特别好,她有一个远景的处理,就是月门。你从这个弯绕到那个弯,赏了一段之后然后觉得恍然大悟的新景出来了。就是这样的,小品是人在园林赏析当中锦上添花之物,这个锦上添花必须解决它的实用性及艺术性。当时有小品的意思,具体什么叫法,我记不清楚了。那时后来是我主要负责,然后走了一圈后,找了《辞源》后才知道大品、小品,然后联想到我看到的一些东西,特别我们广州的很多,如室内园等。那时文化大革命,广州宾馆、友谊剧院都是那时搞的,所以很多小品例子都是广州的。因此在《岭南园林》书里,把这个小品归到岭南园林里头,主要的实例都是我们岭南园林的。我编书讲究实用性,(《建筑小品实录》)这本书第一集出来以后,一下子卖光了。出版社就不断再版。后来我的调查持续进行,再加上我自己一直在实践,在《岭南园林》后记里,你会看到有很多例子我也加上去了,哪怕只是个方案,我觉得可以供给人使用,实用到什么程度呢?到我自己感觉到按照我的设计,这个亭子如果是六角亭,差不多是3×3 m2的话,它的柱子应该多大,多高,应该飘出多高,然后竖向的曲线,和平面的曲线怎么求出来,那本书都有记载。所以北京林学院的人简直把它当作教科书一样,因为他们的建筑课很少。我见到北林的学生都对我都很热情,说你的书我读啦!后来就出了二集、三集。现在他们叫我出四五六,不行啦。为什么能出到二集三集,因为后来慢慢有了一点新的东西,第一集出来之后,很多人抄都建出来啦。我有很多北林很喜欢搞建筑、画画的朋友,一见面后就交流。还有个笑话,其实我参加园林学会算是很早的了,还没有叫“园林学会”时我就参加了,那时叫中国建筑学会绿化委员会,就是园林学会前身,是专家聚集的基地。那时好像是在哈尔滨开会,开完会有事回到北京,遇到一个叫“李敏”的。他跟我说:刘老师你开这一次会,第二次就没有你的份了,你是搞建筑的,我们是绿化的,园林是我们的,你们建筑是破坏者。的确不会搞建筑就是把园林破坏了,园林专家大部分喜欢自然园林,而你一搞就这么大,一点都不可爱。所以讲起建筑小品我很有感情,说实话,惠州西湖,我至少花了2年时间做调查,最后挖掘到一个中学教师的科研手稿。是通过我的学生拿到,就是惠州西湖书里面:惠州西湖岭南特征的论文。这个小品也是我一生当中没有偷懒的,那时很有干劲,也不知哪里来的劲头。那时还有稿费,无论是园林设计还是小品,都有点书稿费,但是很少的,一点点,有时再版也不给稿费。那时候很多人不喜欢出差,也有个别外省的专家问我:刘老师我真佩服你,既要教书,又搞那么多设计,还要参会,每次你都有论文,你怎么搞出来的?我说,开会要论文,当天晚上我就赶出来,因为整天跑,就有东西写。但我喜欢搞设计,我到一个地方,礼拜六车子来了,我就上车,大部分是到粤西的地方,礼拜六一个晚上,差不多晚上3点,搞完方案,睡很短时间,喝早茶的时候,现场汇报。礼拜天一定要修改好,就算到晚上也修改,一定要保证第二天车到我家,能准时去上课。
编者:请问您在华南理工大学的学习和工作期间,风景园林的教学和研究情况如何?
刘教授:我这个人是农村出来的,比较穷苦,考了大学后,助学金读完建筑系后就留校。就觉得非常感谢党对我的培养。所以事实上毕业以后的工作都是听组织安排的,组织上叫我先去进修道路运输设计(同济)开新的规划专业,也开了课。后来整个社会要到农村去,便安排我搞农业建筑。我骑着单车去过猪市、牛市,还有拖拉机场,甚至是到上海牛奶厂。牛奶厂还不给我进去,问我有没有肺病,我没办法,因为那时候也还没有健康证。搞完,我们的规划专业出来了。后来叫我搞风景园林专业,风景园林是要硕士点,我就顺着园林学会的活动。这之后我的变动稍微少了一点,我回来上课的时候,不发奖励。如果给我60个学时,我最多给你4个星期的课,我最多给你40个学时,我只能讲10次课。因为自认学识有限,我只能凭我的学识、体会讲给你听。也很准时上课,然后讲的过程中,文字从口中说不清楚,就画给学生看。我们所说的是一个造园,造园里头园林,园林里头有庭院,庭院里头有个小品。所以大家知道中国的造园学是很丰富的。因为肚子里的知识有限,给本科讲了后,研究生就没什么讲了。后来以研究生课程为主,本科的课也不讲了,只讲专题。学生有兴趣,可以说些东西。其实很大一个原因:因为有课,没法出去,开会也没有定时的。喜欢讲课讲真话,讲有心得的话,就是讲我工作当中跟园林有关系的,尽管课少,但是听者挺多的,经常在大的课室上课,导致喉咙痛,后来就申请小的课室上课,华农的研究生也跑来听课,而且来得比华工的还早、勤快,把位置占用了,结果华工的研究生到总支去告我:我们正职的研究生都没位。总支书记下来,说:不是刘老师的研究生都出来。待书记一走,华农的研究生都站在门口听。他们告诉我,真心想听课,结果没走,站在门口。所以我的心得就是讲课要讲实话,讲有心的话,讲有用的话。如果都是套话,那不行。
编者:请问1990年的华南理工大学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硕士点是如何申报和批准的?为什么想到要申报这个硕士点?
刘教授:我不大记得。第一个开门硕士就是谢纯。第一年只能招一个,第二年有4个报名的都考上了,但研究生处不同意招4人,但我觉得他们很辛苦才考上,不忍心这样放弃他们,就将他们4人分不同方向,一个园林建筑方向,一个园林规划方向,一个园林植物方向,一个园林艺术方向。这样研究生处才通过。对考博士的也是一样的。我总是觉得他们很辛苦,经常设身处地的想,他们想考我(做我的学生)是因为他们爱我尊重我,所以我要尊重他們。有一次过生日,我带了两贴字过去:“师生互敬”“教学相长”。这是我的体会,你一定要敬爱你的学生,不单是爱还要敬。孟子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你爱人,大家都爱你,你敬人家,大家都敬你。孟子讲得很好。虽然师生不是平等的,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所以好多学生对我很好。
编者:请问您对《岭南园林》出版的感想?
刘教授:说实在话,因为我的眼睛现在视力很差,有一只基本没有视力,另一只戴老花镜勉强能看,所以谈感想我只能模糊地谈。第一,我没有想到过会给我出版,我自己很想答应出版社出一些新书,他们也很想出我的书。我答应:等我走不动的时候我就写,因为我以前搞过的东西都会留有草稿。如果要写书拿出来也觉得不费力,我敢答应出书。没有想到我的听力很快失掉很多,后来有一只眼睛还出血了。那本书出来以后我几乎没有从头到尾去看,但我非常感谢所有参加编写这本书的人,大家都很用心,想得很透彻。原来是一个讲课大纲,都帮我编成一篇文章,不容易。就是写岭南园林的特征。大家用心用力,而且出版效果很好,这本书很大方。第二,后记里头补充的几章对这本书的贡献很大,就把我以前的小稿,编成了我的事件记录,这让人家明白,我写这些东西是来自我的实践。另外我的研究生在研究园林的时候也没脱离实际,他们发表的文章基本上都是核心刊物,写的东西还是有水平的,他们的文章对这本书有很大的好处。总之,感谢编组的帮忙。
编者:请问您对2015年获得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终身成就奖的感想?
刘教授:在北京领奖,在颁奖台上首先是非常高兴,觉得一生能这样感到安慰。回头想来,虽然现在来看那都是苦事,但在以前那是苦中有乐,没有觉得一点苦感。今天能得到这样的评价,我觉得如果我还有余生,我还是要继续想一天的东西,虽然做不到了……唐诗宋词我一路都在学,也在写,现在我在学填写宋词,就用我的回忆填写,很多都是很有趣的。我愿意为园林付出一生。第二,我的感想:我非常感谢广东园林学会。我应该算是从很早参加广东园林学会活动,特别是《广东园林》杂志出版,第一次编委会都叫我参加,所以我一直没有离开过《广东园林》。《广东园林》给我提供了一个非常丰富广阔的园林天地,我随时随地都接触到它。接触它不但使我对广东园林无论是在实物上,还是精神上(产生)适应,更加让我觉得整天都在广东园林中泡,就认识了岭南园林,认识岭南园林是个相当长的过程,不是一下子能够产生的。再加上社会上有不同学术争论,更让我从年轻学者到老年人有了一个总的回忆。这种回忆就是不断更新自己对中国园林、岭南园林——中国园林中一支强有力的分支的认识。中国园林对国家的文化、科学的贡献之大,甚至是在世界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哪怕我们不是高科技的项目,但是这种软科学更加威力强大。我们园林属于文化艺术类也是自然科学类,这种如果在国际上能够震动,那等于放原子弹一样的震撼,它在发展,它在发现园林科学里头还有很多新的领域。我觉得我能够早一点知道园林的知识,首先得感谢《广东园林》一直没有离开广州,我也没有离开过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