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行合一,笃学敬业
——记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马长生教授

2017-08-02郭雪原,杨汪洋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房颤消融导管



· 名 师 ·

知行合一,笃学敬业
——记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马长生教授

【编者按】 马长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主任、国家心血管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前任会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兼心律分会主任委员。担任Circulation副主编,JCE、Europace、JICE、CMJ等国内外30余种学术期刊的编委。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被评为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北京学者”、“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北京市高层次卫生技术领军人才”、“推动北京创造的科技人物”,获“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马长生教授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和临床实效研究,擅长心房颤动和复杂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主持建立了我国心律失常导管射频消融技术规范,创新了一系列导管消融技术和方法,协助国内260余家医院开展心律失常导管射频消融,培养了大批介入治疗专业人才;开创了我国房颤导管消融事业,并推动其发展至国际一流水平。主编《介入心脏病学》《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图谱》和《心脏病学实践》等著作在国内有广泛影响。

“二十几个春秋 全情投入不辱使命 他坚持为了成为最好的自己,坚守信念、默守精神,终成就了中国心房颤动射频消融第一刀”这是第六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为马长生教授的颁奖词。二十几年来,马大夫接诊过的病人数以万计,他们称赞马大夫的精湛医术,更是由衷的敬佩他的为人;他教导过的学生遍布大江南北、甚至远至大洋彼岸,学生们总说自己不论走多远,永远难忘老师的言传身教,知行合一,笃学敬业。

1 从“零”到过万例次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显著增加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痴呆和死亡风险,降低病人生活质量,给社会和个人造成巨大经济负担。我国是房颤大国,据估计现有房颤病人超过800万人,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会增长3-4倍。一劳永逸的消除房颤,维持生理性的窦性心律,无疑是房颤治疗的终极目标。但是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有效性不高,长期以来房颤治疗并不令人满意。

20世纪末,国际上相继开展外科消融和内科经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根治房颤,几乎所有重要的电生理中心均开始尝试进行创伤较小的导管消融,然而,国内开展房颤导管消融困难重重。马长生医生经过广泛研读文献、审慎分析得出房颤导管消融技术上有两大关键点,其一是房间隔穿刺,其二是对诱发房颤的早搏起源定位。这两个关键点对于别人来说是难点,对他来说却是舍我其谁的技术优势。马大夫积累了大量的二尖瓣球囊扩张经验,并创建了右前斜45°透视指导下房间隔穿刺的新方法,具有成功率高,风险性低的特点,他的房间隔穿刺技术早已炉火纯青。另一方面,他师从我国心律失常经导管消融治疗的开拓者胡大一教授,在室上速导管消融术上积淀深厚。1998年,马长生医生成功完成了我国第一例房颤导管消融术,实现了“零”的突破。截至目前,马长生医生和他的团队共完成经导管房颤射频消融术1万例次以上,是国内乃至国际上手术量最大的中心。随着我国心律失常诊治理念和技术的进步,马大夫还提出房颤导管消融“安全倍增”计划,力争在未来5年减少50%的严重手术合并症,这就意味着安全性增加一倍。

2 您是我的“老师”,我为您的健康“精打细算”

马大夫每次接诊病人,总称呼其为“老师”。跟着马大夫一起出门诊的学生们也学着称呼每一位病人“老师”。有一次门诊,遇到一位中年男子,是一位憨厚的农民,他听见马大夫称呼他为“张老师”,赶紧解释说“我不是老师,我不是老师”。马大夫则微笑着说“您来看病,为我们提供生动的病例,教会我们如何看病,就是我们的老师!”。马大夫也常常告诉自己的学生,作为一名大夫,当你穿上了白大褂,就不是一个普通人,心中时刻谨记自己是一名医生,而每一位病人正是教会我们如何看病治病的老师,所以称呼他们“老师”既是一种尊重,同时也是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医学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还有一次,他接诊了一名46岁的房颤病人,这名病人是1年前体检发现的持续性房颤,平时症状不明显,但是1年来复查心脏扩大明显,病人问“马大夫,我听说射频消融手术成功率不是百分百的,要是不做手术,吃药行不行?”马大夫认真的为他算了一笔账,“您很年轻,如果单纯靠吃药,是不能根治房颤的,疾病进展会出现心衰,还有很高的房颤导致脑卒中风险,生活质量甚至寿命长短都会大打折扣;而手术,一次手术有6成机会治好房颤,即使第一次失败了,还可以尝试第二次,可以提高到8、9成把握。”病人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利弊,最终决定手术。马大夫说,不能向病人做出没有把握的承诺,但是如果明显利大于弊,那一定要给他们讲清楚,不要使他们错过早期治疗的机会。

3 要提高自己,而不是为病人设限

虽然房颤多发于老年人,但是大多数高龄病人,尤其是90岁以上的超高龄病人,由于合并症比较多,身体素质弱,手术难度较大,家属担心“进得了手术室却出不来”往往都会选择保守治疗,大部分医生也不愿意冒险为其手术。马大夫就遇到一位91岁的病人,虽然高龄、合并症也比较多,但一般状况还可以,并且喜欢画画怡情。但自从10年前患上了房颤,甚至都没办法画画了。曾经多方就医,但却没有人敢冒险为其手术。马大夫在充分分析了病情后,决定为她手术。经过周密的准备,手术很成功。病人高兴地说“在我心里扑通、扑通跳了10年的‘炸弹’,好像一下子被‘拆弹部队’拿走了”,她痊愈后还亲自画了一幅《猛虎下山图》送给马大夫,称赞他的团队如猛虎下山,锐意进取,勇克难关。

马大夫还遇到过一类特殊人群,那就是合并心律失常的孕妇。妊娠合并心律失常在治疗上有很多禁忌,大部分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因为对胎儿有害都是禁用的,但是如果不能用药,一旦犯病,又会危及大人的生命,甚至出现“保大还是保小”的两难抉择。马大夫凭借自己高超的医术曾多次为孕产妇实行急诊经导管治疗,并做到最大程度的减少辐射,将对胎儿的伤害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而近些年,马大夫更是积极倡导“绿色电生理”理念,在零射线的情况下完成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术,使孕产妇不再是经导管消融治疗的禁忌。马大夫总说,每当病人带着健康的宝宝回来看望他,就是他最幸福的时刻。

马大夫总对自己的学生说,医学是不断进步的,我们现在遇到一些难治的病例、特殊的病人,我们的态度不应该是把他们列为禁忌,为他们设限,而应该更加努力地提高自己,来解决这些难题。

4 “810教授”——科研临床两手抓

马教授总跟自己的学生说,我们的手术水平已经可以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肩,但是我们的科研水平却还差得远,要想赶上国际步伐,必须付出更多努力,临床科研两手抓。他每周抽出固定时间和学生们一起讨论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还经常邀请国际学者跟学生们一起交流,尽全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平台,开阔视野,力争学术研究水平具有国际高度。马教授还经常跟学生们说,“我们做科研,要跟实际临床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而不仅仅是为了做研究而做研究”。

有一次,马教授受邀为毕业生做毕业典礼的发言,学生们问什么是成功的秘诀法门?他说,成功哪有什么捷径,如果非要说有的话,那应该就是勤奋+机遇了。机遇不可掌控,但勤奋却是我们自己可以决定的。马教授多年来坚持早上8点正式开始工作,晚上10点后才下班,一年365天,大多数时间,包括节假日基本都在医院工作,对自己的学生也是同样的要求,因此得名“810教授”。

有人说这样的生活太苦了,可他说:“能够著书立说,能够治病救人,我过得太幸福了”。一开始,学生们不能理解,总觉得老师对自己要求太严苛,没有人情味,但天长日久,发现自己比同龄人有更强的能力,尤其是保有一颗永远学习进步的心,就能明白,老师其实是为了确保学生在人生的黄金学习年龄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将来才不至于后悔当年荒废了大好光阴。有一位毕业回当地工作的马教授的学生,在火车上想起马老师的言传身教,想起临行前老师说“不论走到哪,安贞永远是你的大后方”泪撒火车。马教授尽力为学生们提供可以安静学习的环境,而那些工作学习的区域也成为学生们心目中难忘的回忆,亲切地称呼为“永远的6142”、“永远的样本库”。

5 “长征精神”——奉献、团结、勇气

马教授在工作之余喜欢读书,其中尤其喜欢的一本书是《长征》。他总结说,长征精神就是奉献、团结和勇气。马教授说,虽然鲁迅当年弃医从文,认为医生不能救中国,但是,新时代的医生不应只是每天被埋没在沉重的工作和繁琐的生活中,应该有扶伤济世的使命感,应该有长征精神。医生不同于一般的职业,我们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攸关生死,要有奉献精神,就像是节假日往往是心脏病急症高发的时间,医生不能陪在家人身边共享天伦,却要站好每一班岗,做人民的健康卫士。我们每一名医生是一个小的个体,每个人的精力和力量有限,但是团队协作,就能积跬步而致千里。医生要有勇气,不仅仅是直面生死的勇气,更是不断迎接挑战,不断突破创新的勇气。马教授的团队建立了近2万例房颤病人的长期随访队列,拥有支持生物标志物研发和新药创制的生物样本资源库。研发了国内首台心脏介入磁导航系统,国内首台磁定位三维标测系统,国际首台房颤模拟器等心律失常治疗器械。被科技部评为“重点领域(心律失常)创新团队”。

马长生教授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不仅传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是培养了学生终生学习能力;他是病人心目中的好大夫,总是设身处地为病人的健康“精打细算”。他的故事还有很多,他的学生们也总是相互讲述着老师言传身教,知行合一,笃学敬业的故事,砥砺前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郭雪原、杨汪洋 供稿)

编辑 慕 萌

2017第九届更年期与妇科内分泌相关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议通知

9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enopausal and Gynecological Endocrinological Issues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妇产科学系、国际绝经学会、国际妇科内分泌学会、国际妇科内分泌学会中国妇科内分泌学分会、中-德妇产科学会、欧洲男女绝经学会(EMAS)、德国绝经学会、德国妇科与生殖医学学会、欧洲妇科学会(ESG)、国际人类生殖学会、德国内镜学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OSCAGG)联合组织2017年第九届更年期与妇科内分泌相关问题国际研讨会,兹定于2017年9月8-10日在北京丽景湾国际酒店举行,大会联合主席为严松彪、阴赪宏、阮祥燕(执行)、Alfred O. Mueck教授。

本次大会得到了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奖励性后补助项目、生殖内分泌医学中心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7年国家外专局引智重点项目等的大力支持,欢迎全国妇产科医师、研究生及妇女保健医师踊跃参加。会议不负责参会者在会议期间任何个人财物丢失及意外事故费用。正式注册并参加全部培训内容的人员将授予Ⅰ类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编号:2017-05-01-032国)。

一、会议内容

(一)绝经专题

①国际绝经学会MHT新指南——Prof. Rod Baber,Climacteric杂志主编,前国际绝经学会主席;②MHT中的雄激素?——Prof. Andrea R. Genazzani,国际妇科内分泌学会主席;③HRT与心脏和痴呆的死亡风险——Prof. Tomi Mikkola,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副校长;④我们从SWAN研究中能学到什么——Prof. Mary Ann Lumsden,国际绝经学会主席;⑤如何处理HRT中的异常子宫出血?Prof. Alfred O.Mueck,大会联合主席,德国绝经学会主席;⑥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的诊断与治疗——吴洁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⑦基于微小RNA的治疗与乳腺癌:从诊断到治疗的新策略——Prof. Pierre Hardy,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

(二)子宫内膜异常、异常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专题

(三)生殖力保护专题

(四)避孕专题

(五)POI, PCOS及 不孕专题

二、会议时间

2017年9月8日-10日

三、会议时间与地点

北京丽景湾国际酒店,地址:中国北京朝阳区十里堡北里28号,酒店电话:010-85858888

四、 报名及联系方式

邮件报名:304158186@qq.com

电话/短信报名:15011283728

联系人:杜娟

主办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妇产科学系

北京协和医院

二〇一七年七月十三日

时间:2017-06-09 17∶34 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662.r.20170716.1734.046.html

10.3969/j.issn.1006-7795.2017.04.027]

猜你喜欢

房颤消融导管
老年房颤患者,日常有哪些注意事项
消融
新型浅水浮托导管架的应用介绍
百味消融小釜中
预防房颤有九“招”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
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治疗老年肝癌及并发症防范
介绍1种PICC导管带管沐浴的方法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静脉导管缺如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