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有所能有所不能

2017-08-01陶晓东

通信产业报 2017年27期
关键词:专家人工智能医生

科大讯飞智慧医疗事业部总经理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類社会从移动互联网时代进入智慧互联网时代,近几年人工智能在医疗方面提供给我们越来越多高效的帮助。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呼声认为人工智能将会取代未来人类的工作,但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的说法并不准确,人工智能有所能、有所不能。医疗里的许多东西并不是简单的科学,有更多东西是个人经验,个人经验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是没办法让机器来直接学习的。

我们总是片面地去看影像信息,而忽略检查检验的结果,心电图的信息、体温信息等因素,怎么把这些信息和影像信息结合起来,产生最终的诊断结果,这是现在人工智能的算法发展的主要着力点。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专家的知识,把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建立在医学体系上而不是离散的板块上,让这个技术更有效地解决各种临床问题,去服务于医生。

人工智能的第三次高峰

人工智能的历史是从1956年开始,期间已经经历了两次高峰,从2009年提出深度学习的概念之后,人工智能正式进入发展的第三次高峰。如今的深度学习有很多延伸的算法,且在许多领域都有成功的案例。霎时间许多新闻媒体都纷纷议论人工智能是否真的可以取代人类的工作,从我个人角度分析,人工智能仍然有许多的局限性,用医疗来讲,医疗里的许多东西都是个人经验,并不是一个可以让机器机械化学习的知识。但是目前的人工智能在医学方面不光可以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一些信息,还会收集分析并基于专家知识的层面进行理解思考,做出推理协助诊断治疗。

智慧医疗的“三驾马车”

一套完善的智慧医疗体系离不开以下几点:

行业大数据:行业数据要标准化、完整、准确,且一定要和应用相关。只有最客观真实准确的数据才会尽可能地完善智慧医疗体系。

行业专家:我们需要有行业专家来指导应当着力于哪些领域让我们有的放矢,在专家的指导下建立知识库,并且利用专家的协助尽可能地完善。

核心技术:在技术层面,软件的便捷、实用是一切程序的基础,软件的出现应当尽可能地减少医生的工作流程,帮助医生提高效率、提升工作水平。

基于完整数据、行业专家的支持和先进的核心技术的角度发展,我们可以服务政府机构,去做政策决策。可以服务医院,做到医院的运营管理;服务医生,对三甲医院的顶级医生来讲,每天可以更高效地诊疗大量病人。对于基层放射科医生,每天的片子很少,经验不足,我们可以提供大量的实践素材。服务用户,用户在进行检查或体检后获取信息的速度将会更加快速,并且可以通过上网自助咨询信息更加高效地去了解自己的身体,管理我们的健康。

临床问题驱动技术发展

影像技术要服务于临床需求,有各种各样不同的临床领域,临床医生看到病人要做确定的诊断或者治疗计划,可能要借助影像手段。这样,临床领域的需求会被转换为影像需求,各种各样的定量分析、历史图像的比较,这是医生所关注的。而这部分影像需求再传递给工程技术人员,包括从事医学影像方面的技术开发人员。我把临床医生、影像医生、工程技术人员放在不同的层级,因为他们三者的专业知识之间有差别。交流过程中,怎么把临床医生的需求转换为影像需求,怎么把影像需求转换为工程技术需求,这是怎样把技术变成服务于临床应用里面非常重要的点。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这决定怎么治疗,需不需要放支架还是用药物治疗改变生活习惯。从这个角度,影像需求能够非常清楚地显示冠脉,体现斑块和血管的对比,这样就可以看到斑块在血管里面有多大,可以判断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手段。接着转换为技术需求,需要高分辨率的CT成像。在解决成像的问题之后,怎么完成冠状动脉的分割,冠状动脉分割之后,怎么做斑块检出,这里面有信息化手段。所以临床应用得到拓展,技术需求驱动比临床需求驱动更明显一些,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临床驱动对技术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本文根据7月9日陶晓东在第二届CCF-GAIR 2017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的演讲整理,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未经本人确认。)

猜你喜欢

专家人工智能医生
最美医生
致谢审稿专家
人工智能与就业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请叫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