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升专业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体验式教学探索
2017-08-01余力
余力
摘 要:对于转型探索中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在影视行业的实际工作与相关教学经验,以《影视节目营销》课程中的教学思考与实践为例,提出以提升专业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体验式教学在此类课程中的实施方法,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同类课程的建设发展进行探索。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就业竞争力;应用型本科;影视营销
近年来,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普遍面临着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错位的尴尬,在这种“学难以致用”的窘境下,以提升专业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实践应用型教学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开始受到重视。四川传媒学院作为四川省率先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的试点高校之一,在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上也十分注重向实践型、应用型教学转型。
《影视节目营销》是四川传媒学院影视编导系新开设的专业课程,作为一门综合影视艺术和经济管理的专业应用型课程,与影视行业的实际工作需求结合紧密,尤其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该课程既不同于传统的基础理论教学,也不同于摄影、灯光、后期剪辑等技术操作型课程,而是要在系统性思维、方法的训练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策划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影视产业化的发展趋势,为学生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电影及电视剧的策划、发行、宣传等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因此,授课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课程教学能否与实际就业需求挂钩,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本人在该课程教学中着重思考的两大问题,同时也是该课程设计的两大依据。
一、影视营销课程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
结合本人在影视行业的从业经验,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当前本校的影视营销课程在开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缺乏清晰完整的理論体系和专业教材支撑
由于影视行业整体正处于发展上升期,影视营销的工作理念、工作模式、工作方法等都随着实践的需要在不断产生着变化,现实上是实践发展先于理论建设的。而《影视节目营销》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开设的专业课程,目前尚没有形成清晰完整的理论体系,也缺少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教材。对于相关理论概念和教学方法的研究,相关学者和行业从业者都还处于探索和总结中,对影视营销中涉及的一些概念界定还比较模糊,个别概念甚至还存在着分歧,这些都为该课程的教学逻辑梳理和课程内容设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学生理论基础薄弱,知识体系不完善
该课程的开设对象主要为广播电视编导、电影学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受学校特有的资源条件和教学氛围影响,学生普遍重操作、轻理论。在课程设置上,大一、大二两年学习的课程大多围绕影视剧的内容赏析、创作以及影视制作技术等方面,营销、管理类课程相对较少,且缺乏连贯性,没有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因此,学生在经济管理方面的理论基础相对较薄弱,对影视营销的概念较为陌生。
此外,由于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实践过程中,较少有机会接触到影视营销相关的工作内容,对影视营销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浅显、零散的层面,多是从观众的角度出发,零散地接触到一些影视营销的现象,缺乏站在营销方的角度,专业地、职业化地认识和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对于相关的宣传发行理念、策略和手段等,还缺乏深入的思考探究,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三)艺术类学生占比大,对需要抽象逻辑思维理解的内容缺乏主动性
经统计,该课程的学习者中90%以上为艺术类学生,这类学生的形象思维大多强于逻辑思维,在认知和理解新事物时相对较感性,更注重从切身感受出发,对于抽象的、不易感知的知识内容缺乏兴趣,接受起来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外在表现就是除了能够直接观察或上手操作的技能课外,其余课程一律都被认为是“理论课”,会预先在心里贴上“枯燥乏味”“深奥难懂”的标签,学习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基于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思路
体验式学习理论(Experience Learning Theory)由美国教育家大卫﹒库伯(David Kolb)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完整提出。该理论认为,体验式学习是一个“体验→分享→共识→行动→体验”的循环过程,学生在具体的体验中认知,通过对体验的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并通过实践过程验证概念,自动完成反馈与调整,从而内化为新的自身经验,形成完整的逻辑认知,掌握制定策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实现学习目标。
因此,针对上述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学习者的自身特点,同时结合课程目标和影视行业的实际工作需求,本人在《影视节目营销》的课程设计中摒弃了传统的以课堂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运用体验式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注重从学生的直观感受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分配角色、设立任务目标、鼓励课堂内外的实践与分享,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化为形象的实践感悟,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和师生互动性,增强学生对课程的情感。
三、影视营销课程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具体方法
基于体验式教学的理念和模式,结合影视营销课程的特点,在《影视节目营销》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以及情境模拟法等,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
(一)兴趣导入:每周影视剧推荐——培养兴趣,营造氛围
从学期初开始,每周安排两至三名学生于课程开始的前二十分钟内,分别向全班推荐一部自己熟悉或喜欢的电影、电视剧或网络剧,要求简要介绍剧情并提炼出三至五条推荐理由配合说明,其余学生可现场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
此环节旨在利用学生对自己所选影视剧作品的兴趣,在每周课程伊始即营造起关注、表达、交流影视剧的氛围,由兴趣导入课程,使学生能够以轻松愉悦的心态快速进入到对影视行业相关信息和理论的探讨学习状态中。
此外,此环节也有助于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总结归纳能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表达和交流还能帮助学生互相拓宽眼界,提升对影视市场的关注度,丰富阅片类型。这些都是未来从事影视营销工作,进行影视项目推介、提炼发行卖点、挖掘宣传话题点时所需具备的基本素养。
(二)理论感知:案例分析——直观感受,由表及里
对于课程中需要进行理论讲解的内容,考虑到学生对单纯的理论灌输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一般会从学生熟悉的影视剧案例入手,先利用实际现象使学生形成感性认知,然后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之后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由学生自主总结归纳出相关理论,最后再通过模拟练习或课后实践验证理论,完成体验式学习过程的完整闭环。
例如,在讲解电影发行工作中关于档期选择的方法时,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电影发行这样的中间环节,对发行工作相对比较陌生,若直接介绍理论知识容易显得枯燥,且理解起来较为抽象困难。因此,在讲解该部分内容时,以《战狼》和《一九四二》两部电影作为案例引入课题,通过两个案例在项目特点、上映档期和市场表现等方面的强烈反差对比,引发学生探知答案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体会到电影的档期选择对一部电影市场表现的重要性,之后,结合两个案例的档期选择策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为电影选择档期时需要考虑的四大因素,并针对每一因素,辅以相应的解释和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概念和理论,从而掌握电影发行选择有利档期的具体思路和方法。
(三)情境创设:模拟审片会——身临其境,高度参与
体验式学习圈得以构建的起点是“体验”,因此,体验式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一环便是通过体验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而结合课程内容和相关行业的实际工作状态适当创设情境,便是增强学生体验的一种有效方法。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电视剧的发行过程中如何提炼 “卖点”,我利用两学时的课程组织了一次“模拟审片会”,让学生模拟电视台或视频网站的电视剧采购部门,自由分组建立几个审片团队,依次审看几个不同题材类型电视剧的片花,审看后依据组内自行商定的选片标准分别对每部剧进行量化评分,并派代表给出最终的购片选择并阐明评分标准和选片理由。随后,共同讨论在审片评分过程中,主要考量了哪些因素,其中哪些因素提及率较高,并通过与其他组的对比,反思自己的考虑是否全面、有无偏差。
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在电视剧的审片采购过程中,购片方对剧集内容的基本评判标准,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一部电视剧的发行卖点具体应从哪些方面来提炼,主动将自身的体验感受转化为理论知识。
这样的模拟情境设置,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影视行业部分环节的实际工作状态,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目标任务设定、自主思考、观点提炼与表达等过程,辅以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式氛围中,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性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团队协作、观点碰撞、组间对比,提高了每位学生的参与感,有助于学生增强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建立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思维方式。
相比单纯的知识灌输,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既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充分尊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加深对行业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未来的就业竞争力。
(四)效果反馈:制订营销策划案——角色扮演,综合考查
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交流沟通的交互活动,反馈则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除了平时课堂上的即时反馈外,学期末的课程考查无疑是检验教学效果最直接的一种综合反馈。
为了更好地检验教学效果,获得更直接明确的效果反馈,在期末结课形式的设计上,我没有采用传统的试卷或命题论文等封闭式考查方式,而是给学生布置了开放性的设计研究任务:安排学生以三人为一组,按策划、发行、宣传三大岗位角色分工后,自主选择故事策划成影视剧项目,并制作成影视项目营销策划案,内容包括项目定位、拟邀主创班底、市场分析、发行计划、宣传方案和风险预测等几大板块。最后以PPT形式进行分组阐述,并根据每人所承担的岗位撰写个人工作阐述,总结经验教训,并对工作中的不足进行反思。
这样的考查形式,从学生自身的兴趣方向出发,既给学生留出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又帮助其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符合行业实际的工作规范。通过自主设计研究和模拟实操,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学生对于整个学期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成果展示分享、互相学习借鉴,在交流中促进经验的总结和教训的反思,是学生检验所学理论、加深知识印象的重要过程,也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反馈途径。
(五)实践运用:电影校园点映会——课外实践,实操演练
实践是完整实现体验式学习圈的重要一环,作为一门前沿性、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影视节目营销》中涉及的理论和工作方法要使学生真正掌握,仅有课堂上的模拟练习还远远不够。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与行业结合紧密的课外实践机会更能起到强化学习的作用。
因此,结合之前在影视行业一线工作中积累的相关资源,本人也积极争取校外资源为学生提供专业相关的实践机会。例如带领学生组织承办了电影《剩者为王》全国高校行在四川传媒学院的超前点映及主创交流活动,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与行业一线文化影视创作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帮助其获取影视行业的前沿信息和影视创作动态;另一方面,带领学生全面参与了整场点映会具体的活动策划、筹备与组织工作,使学生在实战中熟悉了常规影视营销活动的基本工作流程,真切感受到了影视营销工作的实际状态,并锻炼了影视营销工作中所需要的统筹协调、有效沟通、灵活應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和突发状况的能力,让学生在双创实践教学活动中有所收获,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
四、教学效果与反思
以提升专业就业竞争力为导向,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对《影视节目营销》课程进行设计和教学实践后,教学效果得到了较明显的改善。从课堂氛围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调动,课堂互动较之以往更频繁、更活跃,学生对课程及相关行业逐渐建立起了一定的情感;从教学效果来看,无论是平时作业,还是期末考查,大部分学生普遍已对影视营销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并开始有意识地用更科学、更专业的思维方法来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因为这门课程而对影视策划、影视发行或影视宣传方向的工作产生了兴趣,在实习和应聘工作时找到了更清晰的专业方向和定位,并初步具备了担任相关专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据不完全统计,在2017届毕业的366名学习过本课程的学生中,有约40%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了与影视行业(包括互联网娱乐方向)相关的工作,其中不乏华策影视、完美影视、北京鑫宝源影视等行业内知名的大型影视公司,也有腾讯、芒果TV等互联网影视公司,另外还有在爱奇艺四川营销中心等公司参与互联网整合营销或电影营销活动的策划与执行。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生在其他行业从事了营销类的工作。
不过,虽然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影视营销课程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开展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方面,当前课程中的互动反馈多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反馈相对欠缺,评价机制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离教学预期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未来可以考虑在课程任务中设置一定的互评机制和激励手段,将个人考核和团队考核结合起来,利用现场投票、适当奖励、额外加分等手段促进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
另一方面,由于实际条件和课时容量的限制,很多预想的实践活动难以完全展开,课堂讲授的比例仍然略大,留给学生练习、试错和反馈的时间还不够充分,课外实践活动的参与面也还不够全面广泛。未来会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考虑适当增加该课程的课时量和实践课时比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逐步增加影视公司参观调研、影视营销活动的策划与执行等综合实践环节,将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融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素养和与专业就业竞争力,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丽果.基于沉浸理论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以《管理学》课程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2015(12).
[2]农智杰,林萱,孙涛.“体验式教学”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及效果[J].教育与职业,2016(15).
[3]陈新民.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1(7).
[4]邢鹤,赵春雷.普通高校教育职业化发展趋势及出路[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9).
[5]王学东.體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N]. 乐山师范学院报,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