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下的地方本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2017-08-01许珍王冬元
许珍 王冬元
摘 要:探索并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地方本科高校教育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地方本科高校只有适应新常态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正确研判目前地方本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之间的差距,在教育理念、整合内容、创新方法、提升地方高校教师人文素质等方面下功夫,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人文素質化。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地方本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当前地方本科高校教育逐渐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日益成为诸多地方本科高校定位自身办学理念的基本共识。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地方本科高校大多是新建地方院校,尚未形成深厚的文化根基,更容易出现一些人文素质方面的不良倾向。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 如何建立健全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为所在区域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地方本科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新常态对地方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必然要求形成与之相匹配的教育模式,地方本科高校在迎接本身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应合新常态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而人文素质教育的改善和提升作为重要内容更是不容忽视。
(一)贯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理念
“地方性”是地方高校的显著特征,其办学使命和根本任务就是要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但坚持市场价值取向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甚至放弃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相反,大学生过硬的人文素质更是市场人才需求的重要衡量标准。因此,地方高校“新常态下的办学理念,其核心是处理好高等教育自身规律与适应社会发展的关系”[1],地方高校在遵循人才教育培养规律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办学理念、定位与内容,梳理人才发展思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践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作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个人应具有作为“人”和发展为人才所必须的良好内在精神品格,即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具有理解人文思想的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方法并能够正确遵循人文精神等人文素质。在此要求下,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应围绕如何处理好以人为本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系来展开,以“提高青年学生的文化知识、理论修养、道德情操,教会青年学生如何成人。”[2]对此,地方本科院校要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以“以人为本”,一方面要力求实现学生的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要深化教学改革,整合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努力优化平台建设,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水平。
(三)确立科学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在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仍未形成完整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大打折扣,加强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迫切需要构建相对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一是要健全课程体系。彻底转变当前地方本科高校课程设置功利主义较强、专业设置较窄、文化底蕴较弱等不足;二是要构建实践体系,大力开展以培养人文素质为中心的人文讲座、人文学术节、学生文艺社团文化实践活动,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体系。三是构建评价体系。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人文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考核,才能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进行全面、科学衡量。
二、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困境
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地方本科高校加强大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在专业能力以及包括人文知识在内的个人修养得到全面提升,从而在更深层次开发个人的潜能。
近年,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逐渐清晰,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努力开展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看仍然面临着发展困境:一是教育导向趋于工具化。在以就业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观念下,一些地方本科高校总体上十分强调知识的习得和技能的培养,“存在着严重的功利实用主义倾向,特别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人文素质教育被有意无意地忽视甚至搁置”[3],呈现较强工具理性倾向。二是教育内容比较抽象晦涩。目前地方本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仍然多以抽象的文字呈现,理论色彩十分浓厚,同时部分内容未能很好衔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难以引导大学生理解掌握教育内容。三是教育方法比较简单。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师资和其他硬件条件的限制,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时仍然表现为重人文知识轻人文实践,还未形成培养大学生从认知到行动转化的有效方法。四是教育课程不够系统规范。地方本科高校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方面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严重滞后,人文课程的设置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教学考核制度和评价办法可操作性并不强。五是教育主体缺乏高质队伍。由于待遇及发展平台比较落后,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相对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组成稳定的高人文素质教师队伍,这是导致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不理想的最关键因素。
三、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探索
(一)树立改革创新、全面协调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实现科学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主题”[4],这对于地方本科高校教育同样适用。在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数量、结构、类型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地方本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面对社会经济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地方高校必须突破旧的思维模式,改变以往出现的教育导向工具化倾向,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应着力培养学生探究事物的严谨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充分开拓应用型人才的哲学思维、想象思维,不断滋养应用型人才精神家园,为他们将来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人文底蕴。
(二)整合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一是重视人文学科教育。地方本科高校要为区域建设创新型社会经济,其根本在于为本区域提供目前最为欠缺的具有创新能力、能够超越眼前局限来思考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而培养学生这些思维和方法的绝佳途径在于人文学科的发展。地方本科高校要把开设人文选修课最为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思想道德等多学科领域的滋养和熏陶,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是重视民族文化的教育。要教育大学生理解领会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等中国传统文化,加深他们对国家历史的认知,提高他们思想的广度以及深度,通过传承国学精粹不断提高个人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有担当新时代大学生。三是重视科学精神修养教育。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有人利用它来造福人类,也有人用它来危害人类。在新常态下,尤其要注意在发展科技的同时也要妥善应对科技可能帶来的负面效应,比如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和信息安全等问题上需要我们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不漠视,不推诿,这也是地方本科高校应重视挖掘专业课程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根源。
(三)创新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法
由于目前大多地方本科高校仍然沿袭传统单向的灌输式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和理解,也使得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显得举步维艰,教学改革成为势在必行的重要任务。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地方本科高校要打破教学双方交流不畅的困境,最主要的途径在于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通过开展多方面的互动,充分推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最大限度发挥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面对这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和高等教育手段等现代化教育手段拓展人文教育领域,把教与学的双向交流放到网络平台上进行强化,加大人文素质教育渠道的宽度与厚度。为营造生动、健康、浓郁的人文氛围,大力开展以培养人文素质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素质教育不局限于讲座、不局限于学者、不局限于课堂、不局限于知识、不局限于学校、不局限于现在、不局限于中华”[5],有组织地举办各种人文讲座、沙龙活动、人文学术节,建设学生文艺社团等,吸引学生主动而广泛的参加。
(四)提升地方高校教师人文素质
提升地方高校教师人文素养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成长均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在地方本科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期,这一任务尤为重要。首先,地方本科高校领导要把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放在应有的高度,尽力帮助教师解决他们在教学科研、日常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更为有利的平台。其次,提高教师教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能力。要把建立健全师资建设规章制度作为主要任务来完成,通过多元化、多层次的考评制度,促进教师树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相适应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再次,加强教师教育研究能力,以研促教。要着力于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的整合,进一步提高教师对科研服务教学的认识,加大个人的科研活动与所从事的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以教研活动的开展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师资素质以推动人才素质教育的快速进步。
参考文献:
[1]夏锋.高校应积极构建自身“新常态”[N]光明日报,2014-12-01 (002).
[2]刘芳.人文素质教育的历史和反思[J]高教探索(201205).
[3]薛玉香.人文视野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江西社会科学(201405).
[4]杨叔子,余东升. 坚持“以人为本”走素质教育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007).
[5]李培根.我看人文素质教育[M]喻园心语(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