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维度
2017-08-01高正方
高正方
摘 要:作为思想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结合工作实际、师生实际,从“高校-教师-学生”三个维度探索构建“三位一体”的有机互动教育实践模式,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规律、教育规律与践行规律,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以及高校统揽全局的作用。高校通过把握导向、完善制度、实践养成、氛围营造,使师生真正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示范者和引领者,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关键词: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维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灵魂与精髓,它集中、鲜明地体现当代中国的价值追求和社会主义本质,是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和行为取向的基本标尺。作为人才培养和思想文化引领的重要阵地,各高校在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新形势、新背景下,结合自身办学定位,从“高校-教师-学生”三个维度探索构建“三位一体”的有机互动教育实践模式,对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增强广大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引领、带动全社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发挥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统领全局作用
根据教育部2016年最新统计数据,河北省有普通高校120所,在校师生逾130万人。高校干部师生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取向对社会风尚具有极强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广泛的辐射带动效应。因此,高校领导干部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摆在重要战略位置,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一)高校建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高校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事关高校办学的正确方向,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培养“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的有为青年,造就“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师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客观上要求各个学校的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通过制度化手段多途径、多載体地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熏陶濡染,才能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凝聚起广大师生的共同意志。
(二)高校建立长效机制的主要内容。概括而言,长效机制主要包括:高效的领导机制、科学的运行机制、健全的保障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和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在教育过程中,还要强化激励机制,将践行核心价值观作为干部教师考核考评、职称评聘的重要指标,并在经费、人员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保障。河北高校应从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和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战略高度,紧密结合各自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思政宣传等有关部门具体实施,各学院干部教师共同参与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工作机制。机制运行的重点是把握导向、完善制度、实践养成、营造氛围,使高校师生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示范者和引领者。
(三)高校建立长效机制需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原则。通过不断完善核心价值观的顶层设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创新、办学道路探索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工作同规划、齐部署。二是坚持目标阶段性原则。要自上而下建立健全阶梯性教育责任制,将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结合,根据师生普遍性认知和特殊性认知需求,科学设定阶段性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将培育工作落细落小落实。三是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原则。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师生,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教育教学全过程,使核心价值观24个字成为广大师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增强自觉践行的实效性。
二、以良好师德师风为引领,突出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主导地位
高校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处在价值观的解构与建构的中间环节,教师队伍素质特别是师德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在日常工作中,坚持以良好师德师风为引领,突出高校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主导地位,让教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然研究者、积极宣传者、主动捍卫者和坚定笃行者[1],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职业生涯全过程。
(一)充分发挥良好师德师风的引领作用。以德为先、为人师表是对教师的职业操守的基本要求。因此,引进、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德才兼备的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部分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陈旧落后、脱离实际,个别教师思想狭隘、行为失范等问题,高校一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教师录用考察、入职培训、培养提高的各个环节;二是要把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教师政治理论学习、专题培训、青年教师讲课大赛、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常态化学习工作中;三是大力开展优秀教师评选、“三育人”标兵评选等活动,以李保国等先进人物作为学习的典范,扭转重业务、轻理论学习,重教学科研,轻师德建设的现象,带动全校教师形成检身正己、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保证高校沿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及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最直接的教育者和实施者”[2],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思政课教师要按照课程总体规划和目标,并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特点,把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要找准学生成长需求和现实关切,通过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生动讲解和主题实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地气、聚人气,产生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
(三)充分发挥理论研究的助推作用。开展理论研究是高校教师的优势和职责所在。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设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研专项,鼓励教师立足河北实际,积极开展多角度、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现状调研、内涵挖掘、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例如,可以结合河北省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结合弘扬西柏坡精神,开展爱国主义主题研究;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当前时事热点和理论前沿,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研究等。通过开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维度的理论与应用对策研究,一方面有利于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学理支撑,丰富教学资源;一方面有利于加深教师对核心价值观思想来源、本质特征、主要内涵与外延的认识,指导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
三、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抓手,强化学生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主体作用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张扬,独立意识较强,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理解、认同与接受,需本着以文化人、久久为功的教育理念,强化学生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主体作用。具体需把握以下几点:
(一)加强理论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内涵十分丰富,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加强理论解读与阐发,用鲜活、形象的实例让抽象深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同时,还要通过形势报告会、专题座谈研讨以及微博微信平台等新媒体方式进行师生互动学习交流,让学生明白这些核心理念的基本内涵、发展脉络和实践要求,从而为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重视实践锻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3]因此,要充分尊重和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为学生营造实践教学条件,使学生在自我認识、自我体验中提高道德认知、判断和选择能力,主动认同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通过开展城市、农村等社会热点问题调查研究,切身感受“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社会内涵;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社团活动、专业技能大赛等,培养大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职业道德素养、爱国情怀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强化制度约束。高校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要求与外在规范转化到人才培养、学生管理、评优评先等的各项制度中,转化到学生日常行为准则中,转化到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中,甚至要进一步渗透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一股涓涓细流浸润学生心田,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四、高校构建“三位一体”教育实践模式的启示
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有资源优势,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结合新形势下的工作实际、师生实际,从“高校-教师-学生”三个维度探索构建“三位一体”的有机互动教育实践模式,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规律、教育规律与践行规律,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以及高校统揽全局的作用。三者有机互动,通过把握导向、完善制度、实践养成、氛围营造,高校才能使师生真正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示范者和引领者,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河北篇章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越,叶健健.研究·宣传·捍卫·笃行----高校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定位[J].山海经,2016,(5).
[2]范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13,(15).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20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