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动与小视角
2017-08-01郭毅敏
郭毅敏
摘 要:不同于传统专注政治,经济中心的描写或者上层社会重大变革的宏大历史叙事观念,王迪先生的《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将关注的视角投向19世纪70年代至民国初年的成都街头,作者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街头巷尾公共空间功能的变迁纳入自己的关注视野,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试图通过表现成都街头茶馆中来往的人流的变迁来为我们提供研究那场社会大变动的另一个角度。
关键词:成都;民众;公共空间
最近,赵雷一首《成都》的走红,让无数钟爱民谣或者旅游的国人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这座“天府之国”的中心城市。听着那句“和你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不禁让我想起了王迪先生的《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一书。《街头文化》一书以全新的视角关注了中国近代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急剧变动的历史背景下,单个城市和生活在其中的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变迁,提供了以小见大的独特的社会史研究视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者选择的研究对象独特而富有内涵,在研究者普遍将沿海城市特别是通商口岸的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动作为考察中国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在近代生活演变的样本时,作者将视角放在了深处中国内陆的成都。而成都能够成为作者选择的对象,自然有它独特的优势,在我看来这样的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都自古就是一个繁华的商业都市,唐代就有“扬一益二”的说法,就这个角度而言,它不同于一般西部偏远的小镇。二是成都是一个地处长江上游的内陆城市,在近代沿海开放大量通商口岸,受西方经济体系冲击而发生一系列巨大的经济社会变动的情况下,“19世纪下半叶的成都发展相对缓慢”一个古代商业中心由于地理位置造成的发展缓慢正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西方的冲击所带来巨大经济社会变动的不平衡性,在这种不平衡性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清楚地预料到一个地处西部的偏远小镇对于西方冲击的反应。
其次,作者将研究的视角聚集在成都的街头,通过街头巷尾的商铺,集市,地摊,桥梁,寺庙等多个空间的功能的描述和聚集,在街巷中由于共同生活的地理环境所形成共同价值认同,从而产生亲密关系的邻里居民活动的描写,反映了成都街头在19世纪下半叶的生活状态。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邻里之间内部的自治机制的形成,通过参加相同的节日或包含共同信仰的祭祀活动,形成具有共同价值认同的团体从而进行自我管理。这种自我管理通过土地会,慈善会等一系列公共组织实现。这些公共组织承担了清理江河,救济穷人等一系列公共职能,不仅是居民进行自治管理的重要机构,也成为国家对基层控制的重要方式。然后,作者对成都街头的底层民众做了细致的分类,并将街头这一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对于每一类民众的特定功能结合起来,阐述对街头这一对普通底层民众来说最重要公共空间的利用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这一方面为后文谈到警察或军阀对于街头公共空间利用的控制产生的巨大反抗埋下伏笔,另一方面也为我们系统的展示了成都底层民众对于公共空间的利用,使整个研究视角显得更加全面。
此外,作者在成都街头文化的描述中特别强调“茶馆”对于成都民众所具有的特殊的文化内涵及在街头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而独特的角色。这首先与成都重要的地域文化有关,在茶馆中闲适的喝茶聊天甚至是睡觉吃饭是成都人所具有的特殊的文化习惯,而这样的文化习惯又不存在所谓的“阶层差别”,成为无论贫富民众能够普遍参与的活动。这就造成了茶馆在成都街头文化和商贸活动中的特殊地位。茶馆不仅本身承担着商业功能还同时成为其他商业活动的重要交汇点。如“修脚”“理发”“街头小贩”“唱戏”“说书”都将茶馆作为重要的活动场所。无论是警察还是参与政治运动的地方精英也都将茶馆作为社会改良和进行政治动员的重要场所,茶馆也成为地方精英改良运动的首要目标。
随后,作者叙述了清晚期到民国初期,政治局势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对成都街头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提倡改良运动的社会精英提倡的社会改良运动对于成都街头的地理结构和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这种社会改良运动由地方精英与政府共同推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這表现为对街头功能的重构,如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商业中心而且功能日益单一化。出现了公园等新的公共活动场所,对茶馆等场所营业时间的规定,对街头乞丐的管理等行为,一些传统的陈规陋习也被打破,如妇女能够进入公共戏园游玩等,都成为社会生活方式变迁的重要标志。同时物质文化的丰富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极大地影响了街头文化特别是街头民众的生活方式,传统作为城市标志的城门地位日益下降也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地理结构。这种改良活动推动了民众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也引起了传统设施功能的变动。如城隍庙变成了戏院,寺庙的土地被大量占用。作者特别谈到了警察在改良运动中所承担的特殊功能。首先是警察功能的扩大化,在近代市政体制没有建立以前,警察承担了除维持社会治安以外更多的公共服务和管理功能。包括对公共设施的构建,对成规陋习的规劝,甚至是对民间宗教行为的一些干涉,警察的职能涉及到基层社会的各个方面。警察的设置也标志着国家权力开始尝试着对基层社会的全面控制,这极大地损害了传统社会精英的切身利益。而规章制度的制定也给原本自治的民众的街头生活造成很多限制,从而引起了他们的反抗。同时,对传统观念的改造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艰难的过程,这其中必然遭到许多坚守传统观念民众的反对,部分过于激进的方法也源自于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出现过于绝对的偏差。
作者在本书的最后通过政治运动成为街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讨论精英阶层的政治引导与普通民众政治性运动的关联性以及其与民众内部的关系等相关问题。书中描写族群的冲突,妇女的解放,妓女的择业及以乞丐为代表的最底层民众的社会生活,表现大变革时代,思想文化的剧烈变动和时局混乱造成的底层民众的生活艰难,成为那个年代中国城市社会生活的缩影。社会秩序的持续混乱特别是军阀战争不仅造成了直接的人员伤亡,更是严重破坏了街头生活的社会秩序,维持治安的警察功能的衰弱导致地方民众自治民团的再次兴起,并成为维持基层社会治安的重要力量。此外,街头文化在革命过程中成为革命宣传和各种革命活动的重要阵地,民众通过政治动员被调动起来参加一系列革命活动,这不仅极大地有利于革命运动的开展还使精英阶层认识到基层民众所具有的巨大力量,从而改变了对其愚昧无知的原有看法。同时,民众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意识也被普遍认可。
以成都作为近代社会剧烈变动过程中,城市功能及社会生活变迁尤其是底层民众生活方式变动的研究对象,是作者选题的一大亮点。成都在近代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迟缓性和剧烈性都深刻的反映了以鸦片战争和辛亥革命为标志的社会变动的主要特点。成都居民的生活变迁,公共设施功能的变动,精英阶层的改良运动,因警察的出现而显示出的政府对基层社会管理的加强,都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变动的重要缩影。以一个内陆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更加突出的表现了这种变动的剧烈性。作者通过成都城市空间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动突出的反映了中国近代两个重要问题对近代城市形成所产生的影响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对于基层控制的日益强化,民国之后通过警察制度和现代化的市政体制的建立国家强化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改变了封建社会长期的基层自治局面,然而同时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冲突。二是社会精英阶层的改良运动与居民传统文化认知的冲突,由此引申出提倡现代化的新势力与固守传统阶层之间的冲突。这也成为近代以来时常引起文化争论重要的原因。作者采用全新的视角和独特的对象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在政治局势剧烈变动背景下的变迁,以普通民众作为研究视角,以小见大,富有亲和力,同时对各类底层民众具体生活的描述极富感染力,此外关注妇女解放,妓女择业,儿童乞丐等近代社会一系列衍生问题,使全书对读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全书以成都街头公共领域功能的变动为切入点,以各阶层,特别是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方式的变化为研究视角,能够为我们研究当时中国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重大影响提供一个独特的微观观察点。然而,全书过于提倡的以小见大的微观视角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作者对中国经历的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进行宏观上的构建和分析,全书对四川乃至全国政治局势变动的剧烈性着墨较少,大量的篇幅用于描写成都当地民众在街头的政治参与及这种政治参与对成都本身城市公共空间功能变动及市民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而就全书的主旨来看,作者是希望以成都为缩影,通过对其公共生活领域功能和民众日常生活方式的变化的描写,反映大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但是,将研究过多的集中在某一个具体的观察点上,容易造成视野上的局限性而忽视宏观层面的时代性,从而与作者的初衷相悖,不能完全达到通过以小见大,反映时代变革的真正目的。
着眼于小的切入点下对中国近代社会结构和社會生活剧烈变动的描写方式,特别是着眼于某个具体城市的描写手法成为当下研究近代史,特别是近代社会史变迁新的热点,代表作包括罗威廉教授的著作《汉口 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及《红雨 一个中国县域7世纪的暴力史》等。这种以小见大而又能够融入所写地域区域特色的描写形式恰好给我们提供认识中国近代社会剧烈变动的新的角度。同时,如何处理小视角与大问题之间的关系,是应该引起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武昌城头旗帜的变动和成都街头茶馆的人流,对我们的研究而言应该有着同样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