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门急诊患者转运风险过程中的作用
2017-08-01邓明霞
邓明霞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门急诊患者转运风险过程中的作用
邓明霞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门急诊患者转运风险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按照现状调查—原因分析—设定目标—制定对策—组织实施—效果检查等操作顺序,开展品管圈活动;并比较门急诊患者在转运交接班工作前后的总目标以及子目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通过品管圈活动,最终门急诊转运患者的转运风险降低为2.44%且目标的达成率为106.65%,最终改善幅度为54.50%;同时品管圈内成员的品管手法、团队精神、沟通能力、专业知识等方面的评分均较活动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品管圈活动不仅能够降低门急诊患者转运过程中的风险,同时还能提高圈内成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医院服务水平。
品管圈;门急诊患者;转运风险
品管圈即品质管理圈,指的是在工作岗位中,为了解决问题而自发形成的一个小团体,通过分工合作并应用品管工具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关键问题,最终实现提升业绩的目的[1-3]。我院为了降低门急诊患者转运过程中的风险,在2015年12月成立了一个品管圈,通过运用品管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开展活动,取得了较为良好的应用效果,现将具体操作方法与结果报道如下。
1 品管圈人员组成
本圈实行自愿参与原则,通过自主组织形成,圈中包括圈长1名,副圈长1名,辅导员2名,同时包含8名圈员。均为本科学历,人员职称主管护师4名与护师8名,平均工作年限为(9.6±1.2)年。
2 品管圈活动流程
2.1 确定主题
采用头脑风暴[4],让每一位成员提出在门急诊急救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后得出“降低门急诊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风险”作为目前门急诊首要解决的问题。
2.2 现况分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如《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5-6],以及对我院门急诊每天转运的患者例数、转运流程等进行分析,对我院2015年11月门急诊共转运的239例患者转运过程中发生风险事件的数量进行了统计,共为36例,转运风险率为15.1%(36/239);主要表现为患者病情8例、仪器问题9例、管道问题6例、药物问题2例以及体位不当11例。
2.3 目标设定
首先评价品管圈的圈能力,然后根据: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本次研究将改善值设置为10.0%,计算出本次活动的目标值为15.1%-10.0%=5.1%,将其换成风险事件发生的例数则为12例(239×5.1%),下降幅度则为66.7%[(36-12)/36]。
2.4 问题解析
2.4.1 原因分析 对于门急诊患者转运过程风险高的问题,利用鱼骨图从人、环境、方法以及设备等方面展开分析[7],得出以下具体原因:转运人员数量不足、转运人员专业知识不足、患者的病情较重存在意识与活动障碍、转运患者及转运次数较多、缺乏专用的转运设备、转运设备性能差、管道脱落或阻塞、转运路程远、缺乏专用的转运电梯、转运过程责任不明、各部门衔接存在漏洞、缺少转运风险评估标准。
2.4.2 实际原因验证 采用柏拉图与二八原则进行真因验证[8],得到了三条实际原因:一是转运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不足,二是细节处理不到位,三是缺乏转运风险的评估标准。
2.5 对策实施
采用头脑风暴,针对上述的三条实际原因分别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而后从可行性以及经济性与效益性方面由圈内成员进行评分,确定最终的执行方案,并由辅导员进一步确认后实施。
2.5.1 制定转运风险评估标准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9],同时结合转运风险事件检查表,制定一套详细的、包含项目与内容的转运风险评估标准,在标准初步制定后邀请我院门急诊与ICU的专家进行评阅,专家评阅并认可后,在科室展开培训并试行。使用查检表对改善前1个月即2015年11月的239例门急诊转运患者进行抽查,同时随机抽取开展品管圈后即2015年12月以后的任意的1个月即2016年3月的239例门急诊转运患者的风险发生例数进行抽查,抽查结果:从改善前的36例下降为10例。
2.5.2 加强转运人员的培训 为转运人员制定转运的基础知识、相关技能以及应急预案学习的培训方案,并落实该方案。通过对转运人员的培训,本科室的23名转运人员包括护士、医生与转运工人其相关转运的理论知识测试平均分由改善前(2015年11月)的71分上升至改善后(2016年3月)的88分,实际操作测试平均分则由81分上升至94分。
2.5.3 加强管道管理 组织转运人员对管道护理方法与管道滑脱后应急处理方法等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的培训;严格要求各转运人员在交接班时详细记录各管道的情况;精简出诊箱内抢救药箱的配备,并增加胶布、敷贴等管道固定工具,并为呼吸道管理配备气管插管工具箱。通过查检表收集改善前(2015年11月)与改善后(2015年12月)的任意1个月即2016年3月的管道脱落或不畅的情况,从改善前的16例降至改善后的3例。
3 结果
3.1 转运风险改善情况
通过上述对策的制定及实施,最终门急诊转运患者转运过程中,转运风险降低为4.2%(10/239),且根据当初设定的目标值5.1%,目标的达成率为121.4%,最终改善幅度为72.2%[(36-10)/36],也高于当初设定的66.7%的下降幅度。
3.2 其他成果
经过本次活动,除了降低患者的转运风险之外,同时本科室还收获了内容详细且丰富、形式多样化的重症患者转运培训资料与转运风险评估标准;与此同时,品管圈的所有成员经过品管圈活动,对于问题解决的能力、工作中的责任心、与同事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之间的凝聚力,以及自信心、幸福感、工作积极性、品管技能与手法等方面都比活动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活动前后的具体项目评分改善情况,详见表1。
4 讨论
门急诊患者转运是临床急救的重要环节,但危重症患者其院内转运救治疗效与风险是同时存在的,特别是急诊科,其转运风险甚至超过ICU的患者[10]。因此,提高门急诊患者转运的安全性、降低转运过程中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事件的发生,为患者治疗提供一个全程且连续性的护理服务,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减少患者的病死率或伤残率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而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能够针对门急诊转运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最终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各项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最后通过对策的实施与效果的确认评价,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本次实践研究结果中:通过品管圈活动,最终门急诊转运患者的转运风险降低为2.44%,且根据当初设定的目标,目标的达成率为106.65%,最终改善幅度为54.50%;同时品管圈内成员的品管手法、团队精神、沟通能力、专业知识等方面的评分均较活动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进一步说明品管圈活动对门急诊患者转运过程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
换言之,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门急诊患者转运过程中,其主要的价值有两方面:第一是患者方面,通过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解决门急诊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存在的患者病情重且存在意识与活动障碍、管道滑落、转运路程长等一系列问题。从根本上或细节上降低了患者在转运过程中潜在安全事件的发生,使转运风险降到最低,从而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并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第二是医院方面,通过本次实践研究的其他成果可以看出,本次的品管圈活动,其中的主要的价值之一就是:推动了门急诊患者转运流程的标准化、制度化以及转运风险评估标准的建立,并进一步促进了标准化流程的落实与实施,从而有效避免了相同转运问题的再次发生;同时有助于圈内成员团队精神、专业技能、质量管理意识、创新意识、科研能力、组织策划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巨大的帮助作用,这对于医院来说,不仅能够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增强患者及患者家属对医院的信任感与安全感、降低医疗纠纷,同时还有益于医院品牌形象的提升和良好口碑的树立。
表1 品管圈活动前后不同项目的评分比较
[1] 胡越,周艳. 品管圈在降低急诊患者转运输液外渗发生率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中旬刊),2016,34(3): 153-154.
[2] 郑伟,石爱丽,庄建英,等. 应用品管圈提高急诊危重患者转运执行正确率的效果观察[J]. 齐鲁护理杂志,2016,22(08): 110-112.
[3] 李盛桃,彭舒. 应用品管圈在提高急诊患者安全转运率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中旬刊),2016,34(5): 188-189.
[4] 张晓琳,王和平,同小利. 品管圈在提高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安全率中的应用与效果[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7(5): 653-655.
[5] 韩永梅,贾艳楠,袁艳芳. 品管圈在降低急诊急重症患者转运中潜在护理风险发生的作用[J]. 中国卫生产业,2016,13(10): 67-69.
[6] 崔红丽. 品管圈在急诊患者安全转运交接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5): 235-236.
[7] 王玲,王翠玉. 品管圈在降低急诊危重患者转运缺陷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9): 145-147.
[8] 李红涛,林巧. 品管圈在降低急诊患者转运过程中跌倒风险的应用[J]. 吉林医学,2014,35(23): 5282.
[9] 李宏,姜金霞,杜云海,等. 品管圈在急诊患者入院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J]. 上海护理,2016,16(6): 46-49.
[10] 张金路.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安全率中的实践应用[J]. 中国农村卫生,2016,9(22): 89.
The Role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 Activities in Reducing the Risk of Patient’s Transhipment in the 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
DENG Mingxia Health Care Clinic Outpatient,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1, China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QCC activities in reducing the risk of patient’s transhipment in the out-patients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 Methods The QCC activities was implemented in sequence of curr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cause analysis—target setting—strategies formulating—organizing and implementation—effect review; the improvement degree of final target and sub-target in the patient’s transhipment of out-patients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 before and after the shifting of duty was compared. Results Through the QCC activities, the risk of patient’s transhipment was decreased to 2.44%, and the target achieving rate was therefore 106.65%%, the final improvement range was 54.50%. At the same time, the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team spirit, communication skill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were improved to a varying degreesthereafter. Conclusion Not only the QCC activities can reduce the risk of patient’s transhipment in the out-patients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 but also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team members as well as the service level of the hospital are improved.
QCC; out-patients and emergency patients; transhipment risk
R473
A
1674-9316(2017)15-0127-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7.15.076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保健门诊,福建 厦门 36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