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
2017-08-01周永晏
周永晏
(富拉尔基区人民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41)
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
周永晏
(富拉尔基区人民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41)
目的 研究不典型心肌梗死老年患者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治疗的48例老年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回顾式分析临床资料和治疗干预情况。结果 患者首发症状中人数由多到少依次排序为:休克以及心力衰竭,发颤、咳嗽以及呼吸困难,心慌气短。治愈以及好转有37例,死亡6例,术后并发症5例(10.42%)。结论 临床上疑似急性心肌梗死应慎重诊断,了解患者的病史,实施心电图检查,明确是否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对象患者,降低误诊率,进而开展后期治疗,减少死亡现象发生。
心力衰竭;休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疗效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肌长时间严重缺血,从而导致部分的心肌急性坏死。有临床典型症状的患者可以得到及时且准确地诊断和治疗,但一些老年患者的临床体征和表现并不明显。如何对他们进行准确诊断并让其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是降低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的关键所在[1]。为了更好研究发现老年患者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更多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本文通过我院收治的48例老年人不典型心肌梗死的病患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护理情况进行整理与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4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8例老年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男26例,女22例,年龄58~77岁,平均年龄(62.81±2.55)岁。经过诊断,梗死部位有下壁20例,广泛前壁8例,前间壁9例,前壁11例。
1.2 方法
对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在入院后应立即实施抗栓、抗凝、营养心肌药物、 硝酸酯类药物治疗,休息、吸氧等措施要适当地加以使用,还应该实时监测患者的心肌酶水平与心电图动态变化,并且根据患者实时血压情况,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降压药物进行缓解。而针对发现合并传导阻滞的老年患者可以采取阿托品治疗。临床发现有合并低血压或者合并心衰的老年患者,应该补充液态多巴胺与血管扩张剂、利尿剂等并实施针对性治疗。
临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标准:(1)存在缺血性胸痛临床病史;(2)心电图检查存在动态演变;(3)经检查患者的心肌坏死血清标记物存在动态的变化。存在以上三条中任意两条或两条以上则能够将其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而典型与非典型心肌梗死的标准则是患者是否存在胸痛症状[2]。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本次研究中,对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展治疗,结果显示治愈以及好转患者有37例,死亡6例,死亡患者中有4例为心源性休克,有2例为心律失常,术后并发症患者共计5例(10.42%)。其中首发症状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首发症状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因为长时间且严重急性心肌缺血而造成的部分心肌坏死,它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严重时的一种典型病例。这就要求临床内科工作者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并且采取有效的治疗。因为这是降低AMI患者死亡率并改善预后的关键所在。这几年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一直在增高,急性心肌梗死已经成为老年人病发死亡的一大罪魁祸首。然而不是所有的老年 AMI 患者都有临床上的典型症状,那些病程中无典型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被称为无痛心肌梗死也叫不典型心肌梗死。所以老年不典型AMI 患者特别容易因为一些其他的系统症状首发而导致误诊从而使其救治的工作被延误并且也不利于预后[3]。
本次研究中,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8例老年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首发症状类型中心力衰竭、休克15例(31.25%),为最多,其次呼吸障碍患者有12例(25%),数量居其次,心慌气短症状8例(16.67%),数量居第三,在治疗效果方面,治愈以及好转37例,死亡6例,死亡患者中有4例为心源性休克,有2例为心律失常,术后并发症5例(10.42%)。
综上所述,临床上针对表现出心慌、呼吸系统障碍或者心力衰竭休克患者应该慎重诊断,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实施心电图或者相关检查,明确是否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对象患者,降低误诊率,进而积极有效的开展后期治疗,减少死亡现象发生。
[1]李 锋.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治疗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0):72.
[2]张东照.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24):99-100.
[3]卫和平,贾德梅.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治疗体会[J].医药前沿,2016,6(13):195-196.
本文编辑:李 豆
R542.2+2
B
ISSN.2095-6681.2017.06.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