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时代”美术教育的视觉能力与审美智性探究
2017-07-31范苏阳
范苏阳
摘 要:图像时代环境下,图像已不再是单纯地进行文字图解,甚至已经对文字的理性主义价值观产生一定影响。那么在图像时代下的美术教育则也必须要引导学生构建多元审美观,逐渐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及审美智性。
关键词:图像时代;美术教育;视觉能力;审美智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逐渐进入到图像时代,在视觉艺术引导之下,美术教育是基于视觉形象感知、理解及创造基础上的一种美育活动。视觉能力是美术教育视觉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则必须要最大化地保护视觉艺术的严肃性及文化品质。基于此,美术教育可以通过视觉能力及审美智性训练,从而显著提升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能力,提高学生视觉秩序建构能力,以免在图像时代下丧失学生的视觉艺术精神文化高度。
一、美术教育的视觉能力
视觉能力可以简单地看成是人们关于视觉信息的理解、创作以及交流的能力,在21世纪,“视觉能力”和“信息素养”“媒介素养”共同成为人类的必备素养。视觉能力主要包括视觉解读能力、视觉思维能力、视觉表达能力以及批评性思维能力。在图像时代环境下,能够实现试听资源的进一步丰富,但是在其图像文化传播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因素。在青少年审美价值形成的关键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及审美智性则成为研究重点。在当代美术教育环境下,需要有效解决“看什么”的问题,关于“怎么看”也就是关于批判性的审视,需要关于视觉审美实施理性判断,从而详细分析文化内涵及其价值。例如在当前图像时代下曾有关于“伤害”一类主题艺术,这种艺术形式对于人类各种伤害的真相过于追求,因此呈现出来的效果通常会具有一定恐惧成分。在其艺术追求中一方面对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行着考验;另一方面也有关于某种本质真相心理的思考。曾经有一位台湾行为艺术家,他将自己关闭在黑暗的房间中,时间达到一年之久,之后又将自己一年时间全部放在室外,那么关于他这一行为目的,则重点集中在关于人类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上。
在视觉能力培养过程中,必然要加强关于经典美术作品的鉴赏,要强化形式审美法则训练,更进一步讲则是需要强化关于视觉文化的深层次思考,以能够对人文精神有多元价值的思考。那么应该如何为审美批判性思维能力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需要尊重差异性。艺术和科学最明显的差异也就是求异,简而言之也就是说艺术追求的是多样化及多元性,而科学则是统一性。在艺术发展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各种前卫艺术也越来越多,对于这些艺术我们不应该直接对其好坏进行判定,应该结合实际时代发展需求,以一个宽容心态看待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希望能够将自己的艺术主张全部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个体感受有所忽视,这对于学生自我思考能力及创造力的培养存在一定影响。其次还需要增强艺术感受力,艺术感受力不但会受到外部刺激的影响,也直接受到个人内心感情丰富程度的影响。还需要强化感觉器官敏锐性判断,以能够强化学生的个人情感强度及层次训练,提升学生关于生活的感知能力。艺术之间密切相连,因此在艺术了解及感受过程中,一定要有效丰富人们的艺术感受能力,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
二、美术教育的审美智性
艺术形式简而言之也就是人类人性的一种表达形式,受到某种族群意识形态的影响。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及经济多元化发展进程中,不但要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互补,同时也必须要强化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在积极培养人们民族审美情绪环境下,构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特质,基于市场发展特点及自我主体心灵,构建出视觉艺术的民族特点,认知不同阶段美术艺术的审美价值。
美术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可感性的特点,以美术作品为审美对象、寓理于情、以情动人,常常可以通过“随风潜入夜,润无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来达到教育目的。如傅抱石、关山月的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可以使学生对祖国山河壮丽多姿感到自豪;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可以启发学生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优秀美术作品的榜样作用和美好的艺术形象,能鼓舞人们奋进向上,自觉地接受它的影响和引导。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道德观念去感受,去表现各类美的事物,并从中引发感情上的共鸣。教师的热情,正确诱导和帮助,使他们的审美趣味向着健康向上、遵守道德规范的方向发展。正如郭沫若所说:“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青少年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也就是说,美育是德育的起点,美育是通向德育的桥梁。美育与德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
审美教育对人们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众所周知,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审美的情趣和品位更因人而异,甚至相距千里。要增加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
三、图像时代下美术教育的视觉能力与审美智性培养
(一)逐渐向视觉文化转变
在目前美术教育中,有些教育工作者积极提倡实现教育的“范式改变”,简而言之也就是采用新的目的、术语以及科目内容,实现美术教育发展的根本改变。这种改变方式也被称为是“视觉文化美术教育”,首次出现是在批评理论、批评教学法以及视觉文化等相关理论中。现代美术教育需要依照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相关事实来教育学生,这些事实一定是在民主、公民权利以及正义等相关概念上,以此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具有批评意识及积极性的学生。以上提出的根本性改变方法,其中艺术被称为是视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视觉文化则属于是一个更大的概念。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能够了解到的艺术均能够包括在视觉文化范畴中。学生在美术教育环境下,会关于视觉文化对象做出相应的反应,其中包括有广告、电视节目以及电视游戏,等等。在此环境下的美术教育则可以关于以上视觉图像进行解构,可以为学生提供辨別社会事件及商业案例的能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这些事项正好和视觉文化主题密切相关。
(二)注重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学方式下,知识采用的是单向传播方式,教师作为信息的主要来源,学生在课堂上被迫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长期对教师具有依赖性,从而影响学生的独立思维训练,同时也无法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及信息处理能力。在视觉文化环境下,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渐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为主的平等和谐关系,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则需要提高课堂互动性。其中在互动教学模式中,主要特点也就是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注重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从而显著提升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潜在意识能量,提升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感兴趣的视觉影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动性,同时给予正确引导和综合评估,以能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图像文化特点有全面了解及认识,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及文化理解能力。
在课堂上学生和教师关于视觉图像的相互讨论,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中,需要最大化地为学生构建互动时机,以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并且显著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其次需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互动空间,让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开放及放松自在的心态。在培养学生良好心态过程中,要注重不能单纯地集中在教材上,同时也需要对学生的观点有足够的尊重。最后则可以加大案例教学模式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本身也就是一种社会交往形式,那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要认真思考,以能够提高自身思考问题的深度及广度,教师让学生了解当代艺术的视觉观念及绘画当中的语言形式,以能够让学生掌握视觉艺术功能,从而培养自己的视觉影像批评艺术及审美能力。
(三)强化学生视觉识读能力
不管是图像还是视觉主要作用均是信息传递,同时也能够进行文本信息难以表达信息的传递。图像是全球范围内不用翻译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但是一定要学习才能够区别和文字阅读一样深奥的“视觉识读能力”。想要培养学生的“视觉识读能力”,美术教育是作为具备这一能力更具优势的一门学科,同时在现代美术内容中,包括建筑、绘画、雕塑以及新媒体形式等多个领域,在图像时代下,人们也一定要具备“视觉识读能力”,其包括视觉感受能力、视觉审美能力、视觉表达能力以及视觉解读能力。但是就目前而言,这一方向的培养还需要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总结,以能够满足图像时代美术教育需求。
四、结语
在美术教育中,视觉意识及审美智性一直以来都是研究重点,同时也具有深远意义。在教师进行美术教育课程设计过程中,则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及批判精神,从而提升美术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周珊.运用视觉美术审美心理特征理论分析维斯顿摄影作品中的视觉表现形式[J].戏剧之家,2016,(04):174.
[2]闫伟.美术设计与电影視觉审美的关系[J].芒种,2015,(20):97-98.
[3]李霞,李霜燕.从“暴走漫画”看视觉审美素养教育[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93-98.
[4]覃春柳.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探析[J].大观,2016,(09):169.
[5]陆一黎.激发兴趣 彰显个性——“基于审美与创意的递进式中学美术作业设计”的教学探析[J].中国美术教育,2012,(06):23-25,29.
作者单位:
淮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