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山壮族三(多)声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2017-07-31蓝海群
蓝海群
摘 要: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素有“山歌之乡”的美誉,是东方少数民族特有的多声部民歌。它特有的演唱技巧和风格,展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和发展三(多)声部民歌,不仅可以推动马山的经济发展,还可以提高它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关键词:三(多)声部民歌 传承 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291-01
一、三声部民歌的特点和价值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即人与自然相结合而孕育的民族文化珍宝,它历经岁月的洗礼,在壮族山区一代代传承至今。据《岭南录异》记载:“汉代时期,土民劳作之余,逢年过节,三五成群唱欢为乐。‘欢者‘歌也”。唐代开始,壮族山区山歌盛行,而且从单声部发展到两个声部;到了明代后期衍化为三声部。最初它主要聚集在马山的东部地区的古零镇、古寨瑶族乡、加方乡等地,当地农民群众称它为“欢哈”“三顿欢”或“三步欢”。总之,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历史悠久,具民族性、独特性、原生与活态性等民族文化生态价值。壮族三声部民歌包括三个声部,代表主旋律的第一声部、由主唱者演唱,第二声部、第三声部由两人以上合唱者合声附唱。一声部、二声部独立音调,三声部陪衬和声。三声部民歌三个声部的独立性及完美结合,在国内外的民歌中比较罕见。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广西马山壮族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壮族人民劳动生产情感和文化智慧的结晶。它的发现,填补了东方少数民族没有多声部民歌的空白。2000年11月,《南方日报》记者在采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后,在该报上评价说:广西民歌是全国之冠,马山民歌是广西之冠。
二、马山壮族三(多)声部民歌传承发展现状
自七十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西方国家的文化不断流入中国,特别是流行音乐很受青年人的青睐,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多彩,年轻一代的人们不再用山歌传情,也不再欣赏和学习山歌,在年轻人的眼里唱山歌那是“老土”的行为,当前的马山壮族三(多)声部民歌传承现状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
1.传承人老龄化、断层现象
这些现象的出现,是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性,受现在的社会环境和媒介传播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年青一代的人们迷恋于通俗音乐。由于兴趣爱好的转向,导致中老年人还必须继续肩负着对于本民族传统的传承使命,现在能熟练掌握马山三声部民歌演唱技巧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目前,马山三声部民歌的传承人的基本年龄跨度为35-85岁,其中以年过半旬以上者居多,而且会唱的多为巫、师、道之类人士。目前,传承老龄化态势已经形成了,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更加的明显。马山三声部民歌缺少中青年的新力量注入,在社会文化的冲击下,现在的年轻人略显浮躁,失去了对民歌该有的审美价值,我曾经向三声部传承人温老询问他们的子女是否会向他学唱三声部民歌,得到的回答是“现在的年轻人忙于工作和兴趣转移了,我们唱他们还嫌难听,怎么会有人愿意学啊”,一旦有年轻人会唱山歌,一般都会视为稀奇人物。可知,明显的年龄断层已经形成了。如果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还是没有新的血液注入,这个问题将成为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的最大难题。
2.传统的文化功能在丧失,民族特色在日渐淡化
唱(欢)三声部民歌曾经在各类喜庆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前的社会还没有像现在那么开放,男女青年交流沟通大多以唱欢为媒介,如当时的男青年,能唱、能编“壮欢”说明你有才华,通过壮欢对唱了解彼此,最后答应嫁给你,嫁的那一天还要唱“哭嫁歌”。以前在我们壮家瑶寨里,每有嫁娶姑娘的时候双方媒婆都要组织新人双方的亲朋好友,在提亲和娶亲的当天晚上进行唱欢对歌,彻夜不眠,大家借壮欢对答来了解彼此双方的家庭基本情况,还有亲人们对将成亲的新人的嘱咐和期望,那个时候不会唱欢的一方是会被看不起的,答不上对方的问题要罚上三五碗酒。可见,唱欢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社会交往和娱乐功能,是衡量人们才能的准则,“以歌传情”“倚歌择偶”等都在发挥着极为传统的文化功能。伴随着它的传统功能逐渐的丧失,壮欢的民族特色也在伴随着它日渐淡化。很典型的,“壮族三月三歌圩”聚集的不再是人山人海的山歌手,更多的是一帮看热闹的人们和商业化的炒作包装,原本该有的民俗风情更多的时候演变成为一种形式化的东西,一个文化的标签。
3.缺乏知识型传承人
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能深切体会与理解“地方性知识”的传承者称之为知识型传承人。在近几年的调查中,大多数会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歌手文化程度介于小学和高中之间,能独立编唱并用文字记载下歌曲的知识型传承人可谓寥寥无几,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传承与广泛流传。从这几年的青歌赛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原生态唱法的歌手歌唱得非常之漂亮,但是在知识问答的环节频频亮红灯,这就反映出我国少数民族民歌传承中知识型传承人普遍缺乏,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也不例外。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更多的知识型传承人承担其本民族文化发展的重任,这是今后培养传承人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2010年的青歌赛银幕上,广西队原生态歌手的青春面孔给了我们后继有人的无限期待。而评委对原生态民歌的传承形式的寄语也让我们对民歌保护的传承方式产生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如何在保证原生態民歌固有特色原汁的基础上,更新观念及方式,使多数人能够喜爱和接受,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三、结语
最单纯的东西往往也是最有魅力的,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都是由各民族智慧结晶相互融合和交流而成的,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本民族最宝贵的东西,也是世人应该重视和保护的。这是世界能发展到今天所不能缺少的。劳动人民创造出民间音乐艺术的遗产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马山县壮族三(多)声部民歌如今已是广西壮族的又一个文化品牌,挖掘、保护好它是身为后人的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而把壮族民歌传承、发扬出去,让其走向世界,也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在现代的文明世界里,人类文化是多元化的,作为壮族文化的马山三声部民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传承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它正处在历史转折时期,它将以何等形式走出困境,去寻求创新与发展、做到与时俱进,这是一个迫在眉梢的问题,也是众多民族音乐人所要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