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的理论基础与中国实践经验研究
2017-07-31潘建芬
潘建芬
摘 要: 扶贫攻坚是未来几年内我国一项重大的战略性工作,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我国构建出了完整的扶贫理论体系,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从贫困的基础理论出发,结合我国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的扶贫攻坚工作进行了针对性的总结归纳。
关键词:扶贫攻坚 同步小康 实践经验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266-01
贫困问题是关乎民生大计、国运兴衰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世界性难题。对于我国来说,对于贫困有着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也因为贫困给整个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现阶段,贫困问题依然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国务院关于印发 “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中指出“截至2015年底,我国还有5630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于历史与现实、经济与社会、自然环境与发展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国面临着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反贫战线长、脱贫难度大的问题。
一、贫困——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与其说是一场文明进化史、科技进步史、经济发展史、还不如称之为一部“反贫”史。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的有限性、科技发展与应用的局限,贫困问题就像一个幽灵一样始终伴随在我们周围。正因为贫困的如影随形,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研究。
站在经济学的视野之下,贫困问题能够更加清晰、明确的展现出来。世界银行2015年10月初宣布,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将国际贫困线标准从此前的每人每天生活支出1.25美元上调至1.9美元。2016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把更多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 “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他们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1]《2010年世界发展报告》认为贫困是“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阿玛蒂亚·森则认为贫困指的是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上的贫困,这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2]世界银行在《2016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贫困不仅仅指收入低微和人力发展不足,它还包括人对外部冲击的脆弱性,包括缺少发言权、权利和被社会排斥在外。”[3]
当然,贫困问题的复杂性,不是经济学上的几个指标和定义就能阐述清楚的。单从贫困原因与类型上看,贫困存在着多种类型。环境恶劣型贫困、资源匮乏型贫困、制度性贫困、区域位置型贫困、国际依附型贫困、投资不足型贫困等等,致贫的原因及贫困类型从宏观到微观、国内与国外、城市到农村有着更为复杂的内容。比如西部部分地区,地形崎岖、气候干旱、水源短缺、生态脆弱,就是典型的环境恶劣型贫困;有些地区除了几亩贫瘠的耕地,没有其他有商业价值的自然与人力资源,就属于资源匮乏型贫困;长期以来由于制度性的安排,城市和农村之间,在资源分配上存在着不平衡,导致农村的贫困落后,就是典型的制度性贫困;放眼全球,发达国家依仗其先发优势和殖民剥削,导致欠发达国家产生了严重的依附性,就是典型的国际依附性贫困等等。无论如何定义贫困,致贫原因为何,贫困类型如何划分。关于贫困问题的讨论,就像贫困问题本身一样,还会继续下去,直至我们彻底消除摆脱贫困为止。但是总体来看,贫困一方面指的是资源的匮乏,包括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社会资源等;一方面指的是缺乏必要的脱贫手段、能力、机会,甚至在思想意识上形成了“路径依赖”对贫困已经习以为常。
二、反贫困——中国一直在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扶贫力度,成立专门扶贫工作机构,确定重点扶持地区和群体,安排专项资金,制定适合现实国情的贫困标准和专门的优惠政策,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先后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等中长期扶贫规划,减贫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多年来,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015年的557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7%,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持续提高,扶贫机制创新迈出重大步伐,有力促进了贫困人口基本权利的实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4]
《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中也要求“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縣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并制定了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技术扶贫、就业脱贫等扶贫措施。
扶贫攻坚是一个历史性、系统性、全面性工程,贫困问题本身也是一个复杂、变动的问题,解决贫困问题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与方案,没有固定万能的模式与体系。我国现阶段的精准扶贫策略做到了 “扶的起、扶的准、扶的稳”,当然,在今后的脱贫扶贫工作中,依然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共同开辟一条“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脱贫之路。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研究课题组和中国农村贫困标准课题组研究报告》,1990
[2] 转引自徐小英,《农村贫困人口致贫的原因与政策调试》【D】,南昌大学,2015年
[3] 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第28页
[4]资料来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1017/c1001-28784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