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2017-07-31王传英

博览群书·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意识课文语文

王传英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在于“生本”课堂改革, 即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长远的发展为目标设计课堂,让原本枯燥的课堂“活”起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如何以生为本创新教学呢?这里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转变教学观念,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标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我们来说, 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统教学中课本教学, 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 即就课论课、教师控制着教学过程、制定了教学内容、按照教参和自己的意愿组织教学活动。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个性的发挥。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 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电那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 而新课标却强调尊重学生个人对学习内容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发挥自已的个性。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 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 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质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 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二、精化教学内容,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是注射器, 学生是接收容器, 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 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 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显得苍白无力, 教师一时口舌快活, 而学生却“雾里看花”, I 临考总搞题海大战、“时间 + 汗水”、“日光 + 灯光 ”这样就几乎曾同抹杀一所有的创新能力, 因此教法必须改进,在下面四个方面狠下功夫。一是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二是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 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三是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 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吨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四是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多用启发式,导学法等等;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 让课内长骨、课外长肉, 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三、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自能”学习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 另一方面,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 敢于“冒险”, 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 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一位教师在上《有的人》起始课时, 拿了一架托盘天平走进教室、学生大惑不解,语文老师又要搞什么新花样? 上课一开始, 教师在天平两端各放上一张白纸、天平保持平衡。接着, 教师问学生, 如果在左边纸条上写鲁迅等人的名字、在右边纸条上写上众多反动统治者的名字、天平仍能保持平衡吗? 学生各抒己见。这样, 就有效地启发学生研究课文, 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教学内容, 而且从教师这一富有创新意识的教法中领悟到许多有益的成分, 萌发了创新的欲望。我们要教学生“学会学习”, 就是要讓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学习, 从本质上讲就是要使学生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这种能力和习惯是需要学习者反复实践才能养成的, 这种实践是一个多层次的渐进的过程。我们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他将受益终生, 将学习活动延续到生命的终结。

四、提供合作学习时间,强化合作探究学习

讲读课文要给学生讨论的机会。培根曾说过:“读书使人充实,辩论使人机智。”每当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 我不是把答案直接告诉他们, 因为语文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有答案也是“参考答案”,所谓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他们动脑想了, 并形成了自己的意见,就是收获, 这时同学们就会自觉到四人小组去讨论、去探究,在积极和谐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在争论中碰撞火花, 虽然有的意见是肤浅的, 有的甚至是不正确的, 但在集中了同学们的见解后,我再给一点引导, 启发, 同学们理解起来就不难了。在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探究的过程中, 能让他们学会自己分析问题的方法, 并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处好师生、课内外关系,使教学创新可持续

在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首先,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一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两个主要要素,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究竟怎样做, 才算“导”得高明呢? 我的体会是:主要看其是否导得“适时”, “适量”,“适度”。“适时”是对教师的“导”在时间把握上的要求。一是在学生读写之前的“导”, 这 个导主要是“导向”。二是在学生读过课文有了一定的思考之后的“导”, 这个导是“导 拨”。三是在学生对所学知识明确之后的“导”,这个导是“导演”。“适量”是对教师的“导”在语言数量上的要求。教师的语言要精、要准, 不能无限发挥, 离题万里。也不能说的太多、太透, 那样会代替学生的思考,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适度”是对教师导的程度的要求。导的广度、深度要依问题的性质而定, 要依学生的情况而定。学生认识、思考的深广度有所不同, 教师的导也要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益。二是师生的情感关系。创新应追求一种什么样的师生情感关系呢? 我的体会是, 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 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 关心爱护学生。第二, 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 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第三, 完善个性, 展现个人魅力。为此, 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 扩展知识视野, 提高敬业精神, 提升教育艺术, 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其次,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语文是一门工具, 真正的使用它不是在课内, 而是在课外。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 应用这些经验, 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文, 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 精读是主体, 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 略读才是应用。” “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 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叶老这里所说的“略读”, 即课堂之外学生自己的阅读。他把课外阅读看得与课内学习一样重要, 甚至更为重要。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只有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学,课外也能主动的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猜你喜欢

意识课文语文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