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2017-07-31陈萍
陈萍
数学是一门基础的学科,其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其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建立.选择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学生为主导,提高创新意识
目前我们一般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主动思考.长时间的被动学习导致学生自主能力差、厌学等情况.要想彻底改变学生的这种学习状态,唯一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尽量让学生作为自己学习的主导.
1.营造创新氛围.中学数学课堂要在轻松的教学氛围完成,以实现学生学习知识和思考的主动性,增强师生间的交流.课堂上师生能够保持情感沟通和表达,可以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意识.要想建立和谐的工作氛围,教师必须要做到:热爱数学,投入全部精力;课堂上向学生讲解数学的由来、发展等情况,展现出多重性格,使用具备魅力的数学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
2.优化课堂结构.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比如表现式教学法,疑难问题解决办法,同时需要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同时,使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尤其是电脑的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非常多,能够声情并茂地进行讲解,还用图片、视频等进行表达,让学生对于数学公式和原理进行充分了解,更加透彻,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设置环境、切实提高学生素质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所提倡的教学思维方式就是创新思维,使得我们的学生会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创新意识的意义.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兴趣,可以选择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思路思考,体现出一定的课堂积极性,保证学生一直处在思考的状态,促进学会能够提高创新意识.中学数学教师在讲授新知识过程中,一般会选择比较特定的教学案例来提高学生兴趣,以提高创新意识.兴趣形成的过程就是学生求知欲望最强烈的时候,所以要不断寻找最佳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打破固化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青少年总是喜欢表达出与众不同的观点,但是因为知识量不足和观点陈旧,容易出现随声附和的现象.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点培养学生打破固化思维,营造出一种创新的情境,不停变换思考角度,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心里所想,可以质疑一切事物,还不能迷信任何一本书或者一个人,切实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能力.质疑是一些创新能力的基础,哥白尼对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說”产生过质疑,其认为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个观点给当时的人类科学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爱因斯坦认为牛顿力学存在缺陷,从而提出了“相对论”,使得人类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因此,学生应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让学生以一个数学家的思维来进行质疑和思考,不断改变学生的潜意思思考能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摸索和考虑,发现数学中存在的规律,进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质疑是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创新意识是积极的思考方式,其来源于对于事物的质疑.学生能够提出质疑,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考虑,能够带动起学习积极性,更是创新教育的有力支撑条件.鼓励学生质疑一切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解决质疑问题,很多著名的学者都曾提出质疑的重要性.巴甫洛夫认为:“质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关键.”爱因斯坦也曾站在学术研究立场上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己,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所提出的疑问,使得课堂处于一种活跃的气氛下,积极思考,用于探索,在如此宽松的环境下要尽可能进行知识创新,在解决质疑问题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大胆地质疑所有知识和学问.
总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只有在数学教学中,以创新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根据此内容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才能创造出适合学生成长和提高的教学环境,使得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根本素质.在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下,为社会和人类创造出更多的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