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维导图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7-07-31郭红旗
郭红旗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通过中央关键词进行形象化分类或构造,是一种利用图形进行辅助思维的工具.思维导图能利用学生记忆、思维、阅读等能力,协调人们在逻辑与想象之间的平衡.思维导图在教育领域最初是帮助学困生进行转化,而经过近年来的不断优化与完善,将结构化思考、逻辑思考、辩证思考等思维意识融入其中,发展形成一种完善的辅助教学手段.正是由于其“理解性记忆”与“结构化思考”等特征,思维导图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正处于攻坚期的中学数学新课改指出了一个发展方面.
一、思维导图的运用原则
1.重视情感体验
将思维导图运用至教学当中,需要学生具有良好从属关系概念及严谨逻辑思维能力.一方面,人在焦躁的状态下难以保持逻辑严谨,会出现认知判断错误,这就要求教师在思维导图应用过程中给予学生良好学习情感体验,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心态.另一方面,学生初步接触思维导图这一工具,在运用过程中难免出现从属关系颠倒、关键词遗漏等情况,教师要耐心指导,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
2.强调知识本质
思维导图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内容;其二是形成完整知识网络,让学生感知知识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期间,多关注知识内容的数学本质,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将知识内容串联起来,提高学习质量.
3.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每个人的思维都不一样,这就意味着思维导图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课堂,而是学生的课堂.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思维导图,教师要正视这种思维上的差异,尊重学生思维及个性差异,教師只作为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学习过程中.
二、思维导图的应用场景
1.新课学习中
思维导图在新课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抽象知识学习、课堂笔记及拓展提升方面.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在已有知识概念基础上进行发散,从相似知识内容中找到灵感,突破学习难点,利用思维导图,能快速且条理清晰地记录课堂笔记,了解知识核心,并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发散思维,通过提问、质疑等方式而实现拓展提升.例如,在学习《集合》一课时,以“集合”为中央关键词进行发散,通过例举集合的性质及特征建立二级关键词,初步建立思维导图,通过二级关键词反馈,能帮助学生系统了解“集合”一词的数学意义,突破难点,在课时结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反观思维导图,对各级关键词逐一进行系统思考,从中获得拓展提升.在新课学习中中央关键词是决定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教师要帮助学生选取好中央关键词,搭建科学的思维导图.
2.复习中运用
复习是思维导图在中学数学学习中运用最广泛、也是最受好评的一个场景.它改变了传统复习方式,通过关键词回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能够深化理解,提高复习效率.例如在复习《数学·必修一》整书时,学生以“函数”为中央关键词,以“函数的基本性质”、“基本初等函数”、“函数的应用”为二级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通过次级关键词的补充、完善,细化思维导图,由于绘制过程要了解各关键词从属关系,实质是对知识内容的再一次理解与回顾,从而达到复习目的.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应先自主回忆一遍全书知识要点,再通过核对笔记、书本等内容进行完善补充,学生通过记忆关键词代替记忆具体知识内容,达到高效复习的目的.
三、思维导图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思维导图优点较多,但缺点也较为明显,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思维导图带来的负面作用.其一是流于形式,思维导图的建立基础是学生自主,倘若学生照抄他人思维导图,则思维导图丝毫不起作用,思维导图是做给自己看而不是他人看,每个人对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看法是不同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宁愿画“丑”,也不要抄袭.其二是避免繁杂,许多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恨不得将所有想法都融于一张图中,这是不现实的,思维导图并不是越繁杂、表现内容越多越好,而是在绘制过程中有没有抓住知识体系的关键,如果用一个关键词就能表达知识的要点,就不必要用两个关键词来展现.
思维导图的本质是通过一定规则引导学生思考、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根本上提高数学教学效率.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思维导图在学习教学领域的应用必将更加广泛,教师要利用好这一教学工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教学目标,根据自身教学实际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