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梓森:海缆是光企新的高利润增长点
2017-07-31党博文
党博文
在日前召开的2017光信息与光网络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赵梓森表示,目前的海底光缆已承担了90%的国际通信业务,是全球信息通信的主要载体,也正在成为我国光纤企业新的高利润增长点。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长距离光纤得到很好的发展,光纤传输可达到100G或400G,其中,国内研发出最大长度(245km)的双层铠铜管结构的海底光缆,同时,突破大长度海底光缆铜管氩弧焊连续制造的技术瓶颈,并且实现多型自然过渡。中国企业的海缆业务正在迅速崛起。
国际通信重要手段
海底光缆又称海底通信电缆,是用绝缘材料包裹的导线,铺设在海底,用以电信传输。
海底光缆系统主要用于连接光缆和Internet,它分为岸上设备和水下设备两大部分。岸上设备将语音、图像、数据等通信业务打包传输。水下设备负责通信信号的处理、发送和接收。海底光缆相比陆地光缆拥有许多的优越性,首先铺设不需要挖地道或用支架支撑,因此所需的投资较少,建设速度快;其次是除了登陆地段以外的部分,电缆大多在一定深度的海底,不受到自然环境破坏和人类生活的干扰。赵梓森认为,海底光缆的安全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性都更强,保密性能更好,是当代国际通信的重要手段。
光企新利润增长点
第一条海底光缆建立于1980年英国国内沿海,速度达到了140Mb/s,每10km拥有一个中继器。
1988年美、法、英三国跨大西洋海底光缆正式开通(TAT-8)。
同年,美、日跨太平洋的海底光缆也正式开通(HAW-4/TPC-3),该海缆传输光波长为1330nm,采用G.652光纤制造,通信速率达259Mb/s,中继距离70km,这就是第一代海底光缆通信系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2010年第四代海底光缆通信系统出现,与第一代相比,第四代海缆系统不仅光纤损耗有所降低,而且在光纤有效芯径面积和速率制式方面都有较大提升。赵梓森表示,目前的海底光缆已承担了90%的国际通信业务,是全球信息通信的主要载体,也是我国光纤企业新的高利润增长点。
光缆制造要求高
海底光缆工程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复杂困难的大型工程,由于光缆太长(有几百公里)体积太大,导致运输非常不便利,所以早期是在船上一边制造海缆一边敷设,不过由于现在对光缆敷设的效率要求越来越高,工程师研究出新的方案敷设海缆,即在陆地沿海地区制造和盘绕海缆,之后通过船只将海缆盘运送到指定位置进行敷設。
赵梓森指出,海底光缆的设计必须保证光纤不受外力和环境影响,其最基本要求就是能适应深水压力(5000米水压不渗入)、磨损、耐腐蚀、耐海底生物攻击等特性;海缆的构造上,要有合适的铠装层防护,以防止渔轮拖网、船锚及鲨鱼的伤害;光缆断裂时,尽可能减少海水渗入光缆内的长度;能防止从外部渗透到光缆内的氢气与防止内部产生的氢气;具有一个低电阻的远供电回路;能承受敷设与回收时的张力;使用寿命一般要求在25年以上。
海底光缆用途多
光缆具有许许多多的用途,赵梓森表示,利用光缆的光、声、电的特性可以有效地进行多学科观测,比如地震预测(海洋地震可预知海啸提前几十秒)、军事(水下探测潜艇,大船等等)、河流、泥沙堆积、水生物生态等。
值得注意的是,传感光纤在陆地上多用于科学观测,但是由于海底环境较复杂,如果将传感光纤直接暴露在水中,会被海水腐蚀,而且在深海中更换光纤又非常困难,赵梓森表示,因此利用海底光缆进行海底观测无异于是最高效的观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