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莞市东江与运河滨水区的园林设计分析

2017-07-31李汉熙饶曦麟陈雪玲

绿色科技 2017年13期
关键词:东莞市园林设计

李汉熙+饶曦麟+陈雪玲

摘要:指出了东莞市东江—运河滨水区的园林设计要素有:多功能的城市空间、公共性、 景观、交通衔接、观景、安全等;设计充分利用江滩水位稳定优势与河岸陡峭劣势;滨水路的绿化包括河岸竖向与平面处理以及河岸的绿化种植与园建安排。提出了适合东莞的滨水植物。

关键词:滨水区;园林;设计;东莞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071-03

1 设计区概述

东莞市莞城区的得天独厚之美在于西行入海的东江下游和莞城运河在此平行包夹,形成纵贯全镇的滨水区,并由此带来长达11 km的两条滨水道路,一条是林荫夹道的运河路,一条是新建10年的风景入胜的东江大道。两河所夹的滨水区不但为莞城人民带来莫大的经济与景观优势,同时也为滨水区的绿化设计带来如下思考与借鉴。

(1)多功能的城市空间。滨水区提供了一个多功能的城市空间,它不仅有生活小区,也有沿线的休闲娱乐设施,即目前已划入全市城规的中央生活消费区。

(2)公共性。

滨水道路建设不仅考虑了交通功能,还为市民消费、步行、驻足、休憩、亲水预留空间,体现了滨水区的公共性。

(3)景观。

滨水区作为“一个城市景色最优美的地方”,是城市景观的标志性区域,滨水道路的规划着力塑造了城市景观的特色。

(4)交通衔接。

滨水的东江大道和运河路同样是城市交通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路网的延续[1](图1)。滨水道路是游人到滨水区亲水休闲、享受大自然的重要载体,此外,该滨水道路不单适合于绿道设计,而且适合于将车行、人行、公交、单车等有机接驳。

(5)观景。

人们将筑堤防洪的河岸变为城市景观长廊,从惧怕洪水到欣赏江景,这一故地重游,寻求心理满足的转变,是东江文化的重要体现,并由此加深亲水的心理:因为亲水、近水是人之天性,设计中按不同的水位线做不同的堤岸处理,让人在四季中不管水面涨落,总能触水、戏水和观水,总是生理和精神的享受。

(6)安全第一。

滨水区的安全设计主要是防灾、防洪、防溺水。科技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能较好地控制水的涨落特性,尤其是潮汐的影响,故在设计上根据季节更替和一天的潮汐影响来分成观水区、亲水区、近水区和建筑区等。

2 因地制宜利用江滩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对滨水区而言,水位的落差是滨水道路设计的一大难点[2]。由于东江此段再下行40 km便直接入海,所以,即使历史性的最高洪水位也只能持续在2 d之内,故此段岸边建设用地全年高于水位是我滨水区优于国内多数同类设计的天然条件。但另一方面,东江长堤自东向西进入滨水区的开始段是一大片陡峭的滩地或水岸线,妨碍了滨水园林的建设,为此把滨水区的主景区下移到江滩平缓、宽阔的梨川—细村—坝头段,其陡峭的上段滩地则用于绿道的建设和郊游区。为了合理利用滨水空间资源,在东江的细村滨水公园,适当将东江大道中心线高抬且向内偏移, 构筑距水50~80 m,高差10 m以上河岸,保证滨江路与江岸之间有足够的距离,目的是在尽量维持现状生态环境的状况下,为滨水区配套相关的设施留足公共空间。

3 滨水路的绿化

3.1 滨水路的河岸处理

滨水路通常滨濒临江、河、湖、海等。由于一面临水,道路交叉处被简化为T形,路边绿地较为开阔,环境优美,是居民游憩或构筑滨水带状公园的天然空间(图2)。

图2 东江大道的带状滨河公园效果

由于河岸地形的起伏,常有一些斜坡、台地,故可结合地形将车行道和滨水路分开设在不同高度上(图3)。例如在东江南岸台地和坡地上设置的滨水路分两层处理,一层与道路路面标高相同;另一层设在常年最高水位以上,两者间以绿化斜坡相连,并设有坡道或石阶(图4)。

3.2 滨水路的河岸绿化

3.2.1 護岸绿化

水岸采用坡度为1∶2~1∶6的缓坡,水位变化比较大的水岸,设置护坡或驳岸。岸边种植保持水土的且能净化水质的湿生、水生植物或适合于堤岸的园林植物。

3.2.2 滨水路的园林绿化

(1)为了减少车辆对滨水绿地的干扰,靠近车行道一侧密植乔木和绿篱,但为了给游人留出透视线,步道临水一侧不列植乔木(图5)。

(2)临近水面的步道,宽度不宜小于5 m。在滨水路较宽处,布置两条步道,一条临近人行道,便于行人往来,而临近水面的一条步道较宽,供游人漫步或停留。

(3)水面不宽而对岸又无景可观时,滨水路绿化则简化处理。

(4)水面宽阔,景观好的岸处,临水一侧设置较宽的绿化带,布置了步道、花坛、草坪、园椅、棚架等。另设计一些小广场或凸出水面的平台,供游人赏景或摄影,今后还可充分利用宽阔的水面,开辟划船、垂钓或游泳的场地,绿地拉长加大后,可考虑延长带状滨河公园。

(5)滨河绿带是城市的生态绿廊,具有生态、观景和游憩效益,还可发挥城市改造、河流保护、治理、泄洪以及防风、防烟雾、防海啸等功能。

4 滨水植物的选择

上述两条滨水道路的绿化树种非常丰富,尤其是东江大道的绿地,乔木类有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大叶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大叶榕(Ficus virens)、小叶紫薇(Lagerstroe miaindica)、小叶榄仁(Terminalia mantaly)等40余种;大王椰子(Roystonea regia)、加拿利海枣(Phoenix canariensis)等棕榈类8种;大红花(Hibiscus rosa-sinensis)、龙船花(Ixora chinensis)等开花灌木32种;小蚌兰(Commelina communis)、文殊兰(Crinum asiaticum)、丝兰、台湾草(Zoysia tenuifolia)等地被植物18种[3]。其中喜湿耐水的种类如下。

4.1 喜湿耐水乔灌木

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池杉(Taxodium ascendenm)、垂柳(Salix babylonica)、水翁(Cleistocalxy operculatus)、榕树类(Ficus)、洋蒲桃(Syzygium samarangense)、白千层(Melaleuca cajuputi)、红千层(Callistemon viminalis)、龙眼(Dimocarpus longan)、杨桃(Averrhoa carambola)、蒲桃(Syzygium jambos)、番石榴(Psidium guajava)、海杧果(Cerbera manghas)、水石榕(Elaeocarpus hainanensis)、竹类(Bambusa)、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 lutescens)。

4.2 喜湿草本植物

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龟背竹(Monstera deliciosa)、春羽(Philodendron selloum)、莞草(Cyperus malaccensis)、广东万年青(Aglaonema modestum)、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葱兰(风雨花)(Zephyranthes candida)、鸢尾(Gadiolus hybridus)、旱伞草(Cyperus alternifolius)、绿萝 (Scindapsus cv.Argyraeus)、美人蕉(Canna indica)、泽泻(Alisma gramineum)、慈姑(Sagittaria trirolia)、大叶蚌兰(Commelina paludosa)、紫背竹芋(Stromanthe sangninea)、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睡莲(Nymphaea alba)、芡实(Euryale ferox)、菱(Trapa bispinosa)。

5 结语

水体、水景、水位及其相连路网等是规划设计滨水区园林空间的基本要素,因地制宜地利用堤岸的有利与不利地形是该项园林规划设计的技巧之处,河岸处理是滨水路绿化的骨架,而绿化种植则是滨水路的外貌与景观。当然,园林最基本的材料还是植物,选择必要的耐水喜湿种类的植物是滨水区绿化成敗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 75-97[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郑建红.城市滨水道路设计的思考[J].公路交通科技,2010(8).

[3]邱乃昂,陈雪玲,莫巧玲,等.东莞市道路绿化规划设计指南[R].东莞:东莞市交通运输局.2013.

猜你喜欢

东莞市园林设计
《园林》
BUBA台灯设计
在园林里遇见自己
中国园林“缀玉集”
有种设计叫而专
东莞市果菜副食交易市场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设计之味
东莞市果菜副食交易市场近期价格等
谈许鸿飞的东莞市附城区虎英雕塑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