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
2017-07-31刘振频
刘振频
童年时,我常来姑姑家小住几日。
姑姑家住在一个村子里,姑父是村里有名的木工,不知是他不想干重活还是有别的原因,姑父很少外出做木工,每每收工回到家,姑姑开始烧火做饭,而姑夫一屁股坐在炕沿上,酒壶就端上来了,白酒就咸菜,常常是喝得醉烂如泥。家里常常是两样子饭,上好的给姑父,姑姑和表姐是粮菜参半。但即使是这样,姑父还是对姑姑不好,瞧不起她,嫌姑姑生了个女孩,常常和姑姑拌嘴,说姑姑是“绝种”。
姑姑和姑父非常喜爱男孩,他们见了谁家的男孩总是在小孩头上用手摸过来摸过去,嘴里絮絮叨叨:好小子,好小子!因这他们亦就特别疼爱我,我不仅是个男孩,还长有一副极漂亮的脸庞,他们总要给我买些饼干、水果糖之类的食品给我吃。记得姑父心情好的时候,常用手摸着我裤裆里那玩意儿问我:“小子,这是啥?”
“宝贝。”我说。
“这能做啥?”
“顶门用的。”我回答,逗得周围的人们大笑起来,姑姑笑得把眼泪都流出来。
姑姑没等到过日子的那天,姑父嗜酒如命,酒醉而亡。留下她们一寡一小,凄苦度日,相依为命。打这后,姑姑每天比雄鸡起得还早,挑水、做饭、喂鸡、下田……晚上回家,还要在暗黄的灯下洗衣服,做些缝缝补补的活计。还好,表姐聪明懂事,在班里学习挺好,是姑姑唯一的寄托和希望。因这姑姑喂的鸡,攒着鸡蛋不再换酒,便供表姐上学读书。她常跟表姐说:“只要你好好念书,妈什么苦都能吃,妈就守着你,直到你长大成人。”人们看到她家的灯亮到很晚,表姐趴在灯下写作业,姑姑陪在暗黄的灯光下做女红。一针一线地缝着她孤寂的时光。姑姑把自己的心血、自己的精神都给了表姐,她自己却默默地消逝了丰润年华。姑姑没几件像样的衣服,一年四季总是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那个青春的身子成了永久的秘密。
在这些日子里,有说媒的让姑姑改嫁。“才三十几岁,一朵花就这样黄了不成?”可姑姑却说:“怕我女儿心里承受不住而自弃呢。”姑姑宁可舍弃自己的青春年华,也要将表姐供养成人。
姑姑那时三十刚出头。长得端庄而清秀,有多少男人喜欢上了姑姑,可她恪守妇道,不改嫁。村里有位万富大叔,常来姑姑家,他看见姑姑艰辛,就帮她劈柴,下地干活。万富叔长相不错,国字脸,双眼皮,人亦极风趣,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尽管他人特好,但他的婚姻饱受磨难,他的妻与儿因车祸不幸遇难。这以后的他一直打单身。然而,做女人难,做一个守寡的女人更难。村里邻居的闭言碎语如肥皂泡沫在姑姑身后起伏。他们用死鱼肚皮似的目光刺痛着姑姑。姑姑心如刀剜般疼痛。本来就善良淳朴的姑姑,因这几年风刀霜剑相遇的岁月,她显得几多屈辱,几多孱弱,而面对人们指指点点和鄙弃的目光,她只能躲在窑洞里独自伤心地流泪。这时,村里有热心的人百般怜悯:“万富叔心眼好,你就和他合成一家吧?”姑姑直摇头。
打那以后,姑姑断了与万富叔的相处来往。在最农忙的季节,姑姑亦不让万富叔來帮忙。但姑姑的身体日渐疲惫消瘦,脸亦逐渐憔悴暗淡了。夜深时分,姑姑家的门窗永远是关闭着,她坐在昏暗的窑洞里,听门外足音远远近近,然后对着漏进窗格的月光幽幽地叹息。那叹息如秋后的落叶,又轻又远。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是怎样像蚕一样用韧丝将红颜和春心层层捆缚,去打熬那些漫漫的孤寂长夜的呢?我难以想象。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是姑姑公开宣泄感情的日子。姑姑跪在亡夫荒草凄迷的坟头不管一切地痛哭。许多真挚的记忆像清明雨纷纷打湿她。所有的痛楚、委屈、不平、耻辱,都随着她源源不断的泪水涌出来。她哭得是那样真切、凄凉,那样无所顾忌,仿佛她用尽了所有的力量和感情。这种揪人心肺的哭声,每年清明节总在小村的山头上久久回荡……
姑姑守寡三年后的秋天,表姐竟金榜题名考取了师范学校。村里的人们奔走相告,姑姑不但脸上泛起了红光,就连腰杆似乎也挺直了许多,那扬眉吐气的精气神,真像是吃足了蜜。一连几天,姑姑家门庭若市,有好心人又来劝姑姑与万富叔结为伉俪:“女儿长大了,也如愿地考上了学校,你也该有个家了。”是的,他们早该去寻找本来属于自己的那只爱河中的小舟。尤其是姑姑,她做出的牺牲实是太多了。可姑姑还是摇着头说:“这么多年都过来了,孩子都长大了,惹人笑话。”
山村的唢呐又响了,是谁家又娶回了新娘子。这些对姑姑来说都无关紧要。她只是默默地劳作,守着寒窑,守着日子。可姑姑的心里是有光泽的,只是她的两鬓有些许白发,眼角亦有细细的鱼尾纹了。
谁知有一日,姑姑的双眼蒙上了像布一样的黑幕。姑姑是上吊而死的。表姐趴在姑姑的棺木上痛不欲生号啕大哭:“妈,您好狠心,您走了,留下我怎过哩!”母亲则边哭边说:“他们说你偷野汉就偷野汉,你不该去寻死呀!”
1984年的那个秋天,姑姑一个人孤零零地走了。
责任编辑:青芒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