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中国营商环境国际排名
2017-07-31马晓白
马晓白
营商环境对一个经济体的企业活动、外国投资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中国应该针对世行报告指出的问题进行重点改革,既切实改善营商环境以促进“双创”,又提升排名以更好地吸引全球投资。
营商环境指企业从开办、运营到注销整个周期中各种外部环境的总和,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改革和对外开放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土壤,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繁荣程度,对中小企业影响尤其重大,最终反映在经济增长、财税收入、社会就业等各个方面。虽然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营商环境,但由于测度非常困难,对政策制定带来很大困扰。世界银行每年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是对营商环境进行测度的重要尝试。世行于2002年成立营商环境工作组,建立企业营商环境评估的指标体系,收集和分析定量数据,对各个经济体的营商环境进行评估和比较。该报告为了解各国的营商环境提供了可度量的基准指标和可比较的客观数据,受到世界各国重视。但由于营商环境问题本身的复杂性,该报告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测量指标覆盖面不足、方法有待完善、过分依赖专家意见等。综合来看,该报告一方面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另一方面对全球投资者影响较大,我们应给予高度重视。
中国营商环境与经济地位不相匹配
世界银行选取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两座城市(北京和上海)进行调研,根据为期一年的调研结果,中国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总体排名78位(见表1)。总体上看,中国营商环境排名近几年提升较快,从2013年的96位快速上升到2016年的78位,提升了18位。营商环境排名上升是多方面改革的成果。该报告主要关注了中国两项改革。一是在开办企业领域,从2015年10月1日起,中国全面推行了“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的登记模式,将原本需要由工商、税务、质检三个部门分别核发不同证照,改为一次申请、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一个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大大缩减了企业办证登记的手续和成本,简化了开办企业的流程。二是在企业信用建设领域,中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自2014年上线以来,经过不断完善,近两年有了显著成效,尤其在信用信息覆盖范围方面相比过去有了长足的进展。
但是,中國营商环境排名总体上处于中游水平,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匹配,与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的目标也不相匹配。中国的这一排名远低于新加坡、韩国等邻近的亚洲经济体,甚至排在阿塞拜疆、牙买加、蒙古等发展中经济体之后。我们尤其要关注主要经济体的排名,在占全球GDP比重90%的20国集团(G20)中,中国排倒数第五位,仅高于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巴西和印度(见表2),基本处于落后行列。
中国营商环境的突出问题
《2017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对中国的评价数据来自世界银行工作组对京沪两市的调查,主要来自第三方机构。这种数据获取方式的优点是可以避免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干预,缺点是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总体上还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我们将该报告的指标做成雷达图,以直观展示10项指标的排名情况,排名越靠后代表该领域相对营商环境越差。从图1可以看出,虽然中国在合同执行、财产登记等少数指标上表现较好,但多数指标都亟待改进。
1. 施工许可办理表现最差。在所有营商环境指标中,中国在建筑施工许可办理这一项上的排名最为落后,在190个经济体中排名177,表现为中国企业获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的难度大、流程多、耗时长、成本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京沪两地企业如想合法建设仓库共需经历22个步骤,平均耗时244.3天,办理许可费用更是高达仓库建设成本的7%。对比在新西兰建设一座同样仓库,仅需10个流程,平均耗时93天,办理许可花费为建设成本的2.2%。此外,中国在建设质量控制方面的表现同样不容乐观,仅得9分(总分15分),为金砖四国中最低的,表明中国在建设前、中、后质量控制的制度和法律方面亟待提升。
2. 纳税问题突出。《营商环境报告》的纳税指标考察了一家中型企业每年必须缴纳的各种税费,以及因缴纳税费、履行合规义务等产生的行政负担。中国在纳税领域排名第131位。具体来说,京沪两地的中型企业每年需要缴税9次,其中三大主要税种纳税总耗时平均长达259小时,纳税总额更是占到企业总利润的68%。对比单项排名第一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同样的中型企业每年只需纳税4次,平均耗时12小时,税额仅占企业利润的15.9%。此外,中国在退税流程、时间、纠错、审计等税后事项上的总体表现也非常堪忧,得分仅48.62分(总分100分),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这说明中国针对企业的税后事项服务亟待优化。
3. 开办企业程序仍需精简。针对开办企业这一维度,报告考察了开办一家企业需要完成的手续、所需时间和费用,以及最低实缴资本。中国在开办企业方面排名127,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尽管经过商事制度改革,中国正式开办企业的流程已经缩减为9步,平均耗时28.9天,花费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0.7%。根据我们在上海的调研情况,推行“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后,企业名称登记管理仍未放开,仅企业名称预先核准一项平均耗时15天,大大减弱了商事制度改革的成效。相比之下,新西兰开办企业仅需1步,平均耗时0.5天,花费仅为人均收入的0.3%。
4. 对中小投资者保护不足。中小投资者保护这一维度考察了各国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份持有人的权利情况,以及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中小投资者所受到的保护程度。这项指标的测量以各个经济体证券监管规则、公司法、民事诉讼法以及法庭的证据规则为依据,结合对公司法和证券法律师的问卷调查结果。中国在这一指标上的排名为123名。在股东治理方面,虽然中国的公司透明度得分较高(9分/总分10分),但在股东权利、治理制度方面平均得分只有1.5分(总分10分),可见中国公司股东并没能享受到与其责任和风险相对等的权利。尽管中国在信息披露方面做到了顶尖水平,得到了满分10分;但在中小投资者对董事职责的监督权上仅得1分(总分10分),而股东诉讼便利度也仅得4分(总分10分)。这说明当发生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中国中小投资者并不能有效行使对管理层的监督权,通过诉讼维护合法权益的难度较大。
5. 电力获得困难重重。电力获得这一维度,一方面通过问卷形式,假设一家企业为一个标准化仓库获得供电连接的情境,来考察获取电力所需要的花费和流程;另一方面根据当地法律法规和供电部门提供的数据,考察供电稳定性。中国在这一指标排名第97名。虽然中国在供电稳定性和电费透明度上表现良好,得分6分(总分8分);但电力获取难度较大,在京沪两地一个标准化仓库获得供电平均需要5.5个流程,耗时143.2天,花费高达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90.4%,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其他金砖国家。电力获取在俄罗斯仅需3步,花费人均收入的44.1%;巴西仅需4步,花费人均收入的58%;印度也仅需5步,花费人均收入的133.2%。综上所述,对于中国很多中小企业来说,获得电力的流程多、时间长、费用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国的整体营商环境。
6. 开展跨境贸易仍存难度。跨境贸易指标通过假设价值5万美元的不同种类货物进行进口和出口,记录进出口程序中所需花费的时间和成本(不包括关税),包含单证合规、边界合规和国内运输三组程序。中国在这一指标上的排名为96名。报告显示,中国进口货物平均所需时间为158小时,花费947.5美元;出口货物平均所需时间为47.1小时,花费607美元。相比而言,美国进口平均耗时10.6小时,花费175美元;出口平均耗时44小时,花费93.12美元。而单项排名第一的丹麦,进出口平均仅耗时1小时,没有任何花费。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开展跨境贸易仍然面临较繁琐的程序和较高的成本。
改善中国企业营商环境的建议
世界各国的实践都表明,改善营商环境将释放巨大的增长潜力和创新活力。中国过去三年对企业登记注册制度进行改革,就带来了市场主体的爆发性增长。如果继续对企业经营和退出环节的营商环境进行改革,中国近9000万市场主体必将爆发巨大的创造力。建议有关部门牵头针对世界银行报告指出的问题进行重点改革,制定改善营商环境的中长期目标和实施措施,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将中国的国际排名提升到全球50名左右和20国集团的中游水平。
1. 将京沪列为先行改革城市,着力提升排名。将京沪两市作为营商环境改革的先行城市具有多方面的意義。首先,世界银行选取京沪两个城市作为中国营商环境的数据采集点,根据城市人口数量,得分权重分别为45%和55%。优先改进这两个城市的营商环境,可以大幅提升整个国家的排名。第二,这两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改革开放意识较强,优秀人才和高端智库数量多,行政管理人员素质较高,具有较好的改革条件。第三,京沪两市对外开放程度高,提升排名对国际化发展具有积极效果。第四,具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如在开办企业方面可以借鉴深圳等地的经验大幅缩减办结时间,提升排名相对容易。
在切实改进两个城市营商环境的同时,还要加强与世界银行工作组的沟通,及时反馈营商环境改革的进展。有关部门可以将改革措施及成效向世界银行抽样的第三方专业人士和机构通报,也可以直接与工作组沟通,尽快将改革进展反映在排名指数中。
2. 制定规划,远近结合,循序渐进,改善中国营商环境。改进营商环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中国的商事制度改革就牵涉到几乎所有监管部门的制度调整,因此,建议总体规划,远近结合,问题导向,系统推进。
近期重点解决开办企业、办理建筑施工许可、开展跨国贸易、电力供应等领域的流程多、时间长、费用高的问题。一方面,这些问题对企业经营影响较大,也属于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中要重点解决的“降成本”内容;另一方面,对这些问题可以从流程改革入手,通过技术性手段予以改善,短期内即可见到实效。
中长期重点解决减税降费、中小投资者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重大体制改革,如企业税负问题涉及中国税制改革,中小投资者保护涉及完善法规和加强法律执行力的改革。尽管这些是中长期问题,但并不意味着近期可以无所作为,有关部门可以通过行政性手段适当降低企业成本,让企业受惠。
3. 推广先进经验,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步伐。中国正在大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但各地进展不一,建议推广先进地区经验,加快全国行政体制改革步伐。
从国内看,一些地区的行政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如深圳市利用“互联网+政务服务”使企业注册登记完全实现电子化。该市2017年推行“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即所有政府服务事项分级分类进驻行政服务大厅集中办理,变“多门”办理为“一门”服务;居民可以“单点登录、全网通办”,预计年底前实现全市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全流程办理率达80%以上。新的行政服务模式要求工商、交通、税务、海关、教育、医疗、户籍、出入境等领域的流程改革,要求互联网技术、移动应用开发以及与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是行政改革与技术应用的结合。
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全球有137个经济体在2015-2016年间推行了改善营商环境的改革,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如格鲁吉亚被世界银行连续评为改革先锋,其营商环境世界排名从2005年的112位上升到2014年的第8位(2016年排名第16位)。在格鲁吉亚开办企业仅需三步,所有材料提交到一个政府窗口,设定时限为1个工作日。其基本经验就是“一个政府、一个时间”,企业只向政府提交一次材料,政府内部协调数据共享,设定流程和办结时间,过时若无反馈则视为自动办结。
4. 建议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当前,全国各地都在致力于改进区域营商环境,一些地区也在借鉴世界银行的评估方法,但实践中也反映出该方法的不适用性。世界银行为了在更多的经济体内收集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其指标体系忽视了对于不同经济体内部差异的考量。中国在营商环境方面存在许多自身的特殊情况和焦点问题,地区之间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差异较大,建议有关部门组织智库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特点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为各个地区改进营商环境提供决策参考。在借鉴世界银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中国的区域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有助于总结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也有利于帮助落后地区找准问题,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