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里达解构思想刍议

2017-07-31郑朝阳

理论观察 2017年6期
关键词:德里达解构

郑朝阳

摘 要:德里达是20世纪的法国哲学家之一。德里达独创了“解构”、“延异”等一系列概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解构思想。其解构思想不仅对传统的形而上学,而且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都具有强有力的批判。但它本身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问题,即易使人陷入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泥潭。

关键词:德里达;解构;延异

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6 — 0024 — 03

2004年10月9日,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巴黎因病与世长辞。当今世界的思想界无不为这位对理论大师的逝世而感到悲痛。希拉克高度评价了德里达毕生对法国思想文化和人类文明所作出的贡献:“由于德里达,法国为世界贡献了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是我们时代知识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拉法兰指出:“他是一个深入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人。”

德里达为了批判和颠覆整个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他自己独创了解构、延异等新概念,形成了其富有特色的解构思想。可以说,在德里达的解构思想中,解构是它的核心概念,延异是它的准先验原则。

一、“解构”概念

“解构”(deconstruction)是德里达解构思想的核心概念。美国哲学家理查·罗蒂就称:“当前‘解构已成为政治科学、历史和法学以至文学研究领域里的核心词。”〔1〕

对于“解构”概念,德里达曾明确指出:“解构不是拆毁或破坏。我不知道解构是否是某种东西,但如果它是某种东西,那它也是对于存在的一种思考,是对于形而上学的一种思考,因而表现为一种对存在的权威、或本质的权威的讨论,而这样一种讨论或解释不可能简单地是一种否定性的破坏。认为解构就是否定,其实是在一个内在的形而上学过程中简单地重新铭写。关键不在于把人们从这个过程移开,而在于赋予‘解构被思考的可能性。”〔2〕由此可见,解构不是否定的,也不是摧毁,不是要在摧毁之后去建构什么。它本身坚持的是一种肯定的经验和活动,它是要分析原来的遗产有哪些东西自己在解构。〔3〕因此,美国学者斯皮瓦克曾这样对解构进行界定:“找出蕴含潜力的边缘文本,揭露不确定的要素,在积极的能指层次上去自由地探究它,仅仅为了置换它而去颠倒一成不变的等级,为了重建那些早已铭记下来的东西而去拆除和破坏”〔4〕。

德里达认为,“解构活动并不触动外部结构。只有居住在这种结构中,解构活动才是可能的、有效的;也只有居住在这种结构中,解构活动才能有的放矢。……由于必须从内部入手,由于要从就结构中借取用于破坏工作的所有策略上和结构上的办法,由于要从整体结构上借用它们,也就是说,不能将各个要素和原子孤立起来,解构工作始终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它自身劳动的牺牲品。”〔5〕这种对形而上学的颠覆是要揭露表面上单纯、和谐的形而上学背后的等级制度及其内在态势,利用其潜在的矛盾,从内部攻破和颠覆这二元对立的等级结构的形而上学的大厦。因此,德里达“解构”的实质正是在于对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在场的形而上学”的颠覆,或者,我们“可以用一个恰当的术语来描述德里达所要做的事情,既‘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6〕

并且,德里达深深知道,政治、经济、法律等建制都是靠语言来表达的,而这套语言又都是建立在一种文化逻辑之上,因此,“解构”这种特定的逻辑体系就比直接批判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要有力与有效得多。在谈到建筑师伯纳德·舒密为法国巴黎维莱特公园的设计时,德里达指出:“解构不是,也不应该仅仅是对话语、哲学陈述或概念以及语义学的分析;它必须向制度、向社会的和政治的结构、向最顽固的传统挑战。”〔7〕紧接着,德里达在此次访谈中高度赞赏了美国建筑师艾森曼在其建筑设计中所贯彻的解构策略,肯定他在解构主义的建筑设计中对统治者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政策的对抗和挑战。英国学者伊格尔顿也曾指出德里达解构思想:“完全是一种政治实践,是摧毁一个特定的思想体系,以及它背后的那种一整套政治结构和社会制度赖以生存的逻辑”;德里达“并非荒谬地试图否认相对确定的真理、意义、特性、意图、历史的连续性这些东西的存在,而是试图把它看作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一段历史的发展结果,即语言、无意识、社会制度和实践的发展结果”。〔8〕

二、“延异”概念

“延异”(differance)(又译“分延”)是德里达自创的瓦解结构意义确定性的关键性概念。延异不同于差别。“延异指的是宏观的普遍差别,而差异指的是微观的差别。”“延异是一种普遍现象,它并不是分离、偶然或对立的,而是一种阶段式运动,一种时间上的差异化,一种并非对立的相异性。因此延异包含着同一性和相异性的双重含义,既有差别又有一致。”〔9〕

“延异”意指“差异”和“延迟”。德里达明确指出,“延异”有“两个显然不同的意义”:“即作为区别、不同、偏差、间隙、空间化的差异,和作为迂回、延缓、接替、预存、时间化的延衍”。〔10〕也就是说,“延异”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差异,非同一,主要诉诸空间,第二层意思是延迟,拖延,主要诉诸时间。其中,延迟产生差异。延异是不断产生差异的运动。〔11〕

德里达认为,延异是一种存在与语言背后或语言中的力量,它产生着构成语言差异的效果。因此,语言就是这种“延异”即“差异与延迟”的无止境的游戏,永远也得不出最后的结论。〔12〕在德里达那里,“延异”才是世界的本源之本源、基础之基础,更确切地说,“延异”是没有统一性、没有终点、没有根基的本源,是无本源的本源。〔13〕

在这里,德里达是用延异取代在场来实现对在场形而上学的解构。在场者就不再是由存在的在场(显现)而构成的,而是由延异构成的。然而,延异并不像在场那样是存在的显现,它本身就产生差异,并使之延迟,从而产生不稳定的意义。在场者只是差异的保留,但它不是原初差异,而是差异的无穷转换中的某一差异;它是踪迹,但不是原初踪迹,而是不断涂抹(使踪迹出现而又消失)过程中的踪迹。这样的在场者显然是不稳定的,它既是自身,又是无数的他者,是不断转换的意义链中的一环。这样在场形而上學就其结果方面看即在场者方面看,是被解构了。但德里达自己也不能避免形而上学的窠臼。

由此看见,基于德里达“延异”之上的世界当然不可能是统一的一元,而只能是差异的多元的。“延异”充分体现了德里达解构思想的基本立场:世界上不存在所谓终极不变的意义,正如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结构一样。语言不过是延异的无止境的游戏,终极意义永远可望而不可及。

三、德里达解构思想的当代价值与不足

通过以上对德里达解构思想的分析,我们知道:它是以一种极端的态度抨击西方的文化传统,意图颠覆西方的形而上学传统,从另一个角度开启了传统文化和文学视野,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新奇而广袤的文化景观。可以说,德里达解构思想在理论上是一种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反思力量,它充满着多质性的精神因素,并包含着许多有待继续自我发展和自我更新的内在可能性因素。并且,正如以上法国政要们所评价的,德里达解构思想具有强烈的政治维度:对政治的介入,对价值的承担等等。因此,德里达通过其解构思想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着强有力的批判,这体现了德里达强烈的历史批判精神和“反潮流精神”〔14〕,也促使了德里达在当代条件下逐渐走近“不再时髦”〔15〕的马克思。

当然,德里达解构思想也面临着自身难以克服的难题:片面强调世界的差异性和边缘性,而忽视世界的统一性和中心性,如此导致人们无法正确认识世界,以至于形成认识和行为上的“一种麻木不仁的犬儒主义”。〔16〕对此,美国学者麦金太尔也尖锐地指出:在那里我们的文明是如此地缺乏规范和同一性以至避免不了某种文化上严重的失语症,我们的知识会变成一个个连接不起来的“残章断片”,“实验知识与任何能赋予它们意义的理论脱节,理论也已或者本身支离破碎,或者与实验无关,仪器的用法也已遗忘,书籍因遭撕毁和焚烧而残破不堪,字迹模糊。”“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的道德语言,同我所描绘的想象世界的自然科学语言一样,处于一种严重的无序状态。如果这个论点是正确的,那么我们所拥有的也只是一个概念體系的残片,只是一些现在已丧失了那些赋予其意义的背景条件的片断。而我们确实所拥有的是道德的假象。我们仍在继续使用许多关键性词汇。但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全部的话),我们在理论和实践(或道德)两方面都丧失了我们的理解力。”〔17〕麦金太尔在这里所描述的后现代主义的这种零乱有余而有序不足的严重痼疾,其实也正是德里达解构思想的严重痼疾。因此,很多西方学者都把德里达的解构思想看作是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思想。〔18〕当然,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这种观点并不正确,但是,这显然不是空穴来风,它正说明德里达的解构思想本身具有无法克服的致命弱点:即拆解有余而建构不足,这只能将世界引向零乱、无序以及空旷,最后带给人们的是一个由各种各样的碎片堆积而成的混乱无序的世界,是一个令人无所适从的世界。所以,德里达解构思想煞费苦心地想要批判与颠覆西方形而上学,这是它的积极的一面,但我们要避免它消极、极端的一面,即陷入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泥潭,这也是我们必须特别要注意的。

〔参 考 文 献〕

〔1〕 Raman Selden,edit.,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vol.8,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p.167.

〔2〕包亚明.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德里达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8.

〔3〕杜小真,张宁.德里达中国讲演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147.

〔4〕〔美〕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71.

〔5〕〔法〕德里达:.论文字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32.

〔6〕〔美〕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71.

〔7〕包亚明.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德里达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1.

〔8〕〔英〕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175—176.

〔9〕〔法〕雅克·德里达,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明天会怎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28—29.

〔10〕肖锦龙.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思想性质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78.

〔11〕〔日〕高桥哲哉.德里达〔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89.

〔12〕〔法〕雅克·德里达.多重立场〔M〕.北京:三联书店,2004:29—34.

〔13〕〔法〕德里达.论文字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31—32.

〔14〕〔法〕雅克·德里达,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明天会怎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121.

〔15〕〔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66.

〔16〕〔美〕理查德·沃林.文化批评的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02—305.

〔17〕〔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3—5.

〔18〕〔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187—246.;〔美〕理查德·沃林.文化批评的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94—312.;〔美〕理查德·罗蒂.后形而上学希望〔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93—114.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德里达解构
还原
多样解构
德里达前期隐喻思想的存在论维度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误读”理论对解构主义的继承与利用
乔伊斯与德里达
论范式转换视域下德里达的解构
浅析德里达的解构翻译思想
写于斯德哥尔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