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实验的改进
2017-07-31徐光德成都市华阳中学四川成都610213
徐光德 (成都市华阳中学 四川成都 610213)
“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是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学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的一个重要演示实验,是在学生了解了光合作用发现史的基础上,利用演示实验帮助学生构建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这一重要概念。
1 原实验
教材采用将沉水植物——金鱼藻置于玻璃水槽中,上罩短管漏斗,再用盛满清水的试管套在漏斗上,然后将装置放置于阳光充足的环境中接受光照,待收集约1/2管气体后,倒转试管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该气体是否为氧气。
在利用该方法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有以下问题造成实验不能有效开展。
1)装置较复杂。教材原实验用到的玻璃水槽、短管漏斗、试管等器材需要借助于实验室,生活中很难找到,给实验的推广造成了一定难度。
2)准备时间较长。按照教材上的方法收集20 mL氧气需数小时,实验准备时间较长。
3)装置不便移动。整个装置为玻璃器皿,且没有固定,在搬动实验装置时很容易造成装置的破损,甚至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2 实验改进
2.1 材料处理的改进 实验中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主要从茎中释放,若增加茎的切口能很好地加快氧气的释放量。因此,在加入黑藻前,先将黑藻剪成6 cm左右的小段效果更好。
2.2 装置的改进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只需1个透明的塑料瓶。实验时,先往塑料瓶中加入浓度为2%的碳酸氢钠溶液[1],并在瓶中预留约30 mL的空间,然后将黑藻小段装入瓶中,并尽量使切口的一端朝上,最后挤压矿泉水瓶,排尽装置中预留的空气,盖严瓶盖,将装置放在温暖且阳光充足的环境里。
2.3 检验方法的改进 检验时只需要等收集的气体将挤瘪的矿泉水瓶膨胀,然后打开瓶盖,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检验即可。
3 实验改进后的优点和不足
改进后的实验具有操作更简单,现象易观察,安全性更高的优点。但改进后的实验仍受困于天气因素。在温度适宜、晴天的条件下,用改进后的方法收集氧气效果较好,但该实验通常在11月份进行,成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11月多阴雨天气,统计近3年成都天气情况,11月的日照天数仅占1/3,遇上阴雨天便收集不到氧气;课堂教学中学生还是只能观察到检验氧气的过程,而无法见证氧气的产生过程。如何才能克服因天气原因无法实验的困难?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实时观察到氧气的产生过程?为此,笔者做了再次改进。
4 “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演示装置
为了能在阴雨天也能顺利地收集光合作用释放的气体,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见证氧气的产生过程,笔者制作了“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演示装置”(图 1)。
图1 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演示装置
演示装置的主体结构是木箱,在演示装置内安装有一个内置摄像头,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实时播放并记录氧气产生的过程。装置两侧各装有一根105 W的三基色节能灯管用于模拟阳光,为了增强反光效果,在演示装置的两侧及顶面均贴有平面反光镜。在阴雨天无法借助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时,只需将装有黑藻的矿泉水瓶放入演示装置内,摄像头与电脑连接,便可实时观察瓶内释放氧气的过程。
演示装置能否替代阳光或具有更好的效果?笔者做了如下实验:准备2个相同的矿泉水瓶,编号为甲、乙。首先在2个瓶子中注满2%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然后往瓶中各加入长势相同的黑藻20节,将甲组放在不同的自然光下,乙组放在演示装置中,利用排水法收集并记录氧气的产生量。经多次重复实验,得到如下数据(图2)。
图2 不同自然光下和演示装置内黑藻氧气释放量对比图
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数量的黑藻在光照强度很强的晴天,氧气的释放速度比装置中氧气的释放速度快;但是在阴雨天,演示装置中氧气的释放速度更快。所以,在自然光照条件很好时,可借助阳光进行实验;当遇上阴雨天气时,利用演示装置能更快地收集到足够的氧气,极大缩短了教师课前准备的时间。
课堂教学中将演示装置的内置摄像头通过USB接口与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相连接,学生便能实时观察到氧气释放的过程。
这样的改进能很好地克服因天气因素无法开展实验的困难,且在课堂上学生能亲眼见证植物释放氧气的奇妙过程,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极大简化教师课前的实验准备过程,有利于实验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