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验活动优化生物学概念构建的研究

2017-07-31金明明

生物学通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概念模型下位气压

王 鹏 金明明

(1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九中学 天津 300455 2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教育中心 天津 300450)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加强和完善实验教学,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1]。实验活动可以把生命现象、生理活动、生物规律直观地呈现出来,实验凸显概念所包含的关键属性[2],是概念产生、构建、理解和应用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优化概念构建的有效方式[3],实验结果是对新概念产生的重要依据。概念是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实验、对比、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4]。有效开展实验活动,可以降低学习概念的难度,优化概念构建的过程,使重要概念的构建过程螺旋上升式发展。

1 充分安排预实验,形成科学前概念

客观知识依存的基本方式是背景、经验和逻辑[5]。学生已有的前概念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利用学生头脑中或片面、或错误的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是形成概念的重要过程。做好预实验,可为实验材料和仪器药品的选择、过程创新等奠定基础,同时可修正、完善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前概念。

例如,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时,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设计并进行前概念调查,结果显示:①多数学生认为绿色植物的叶片都能作为实验材料;②光照时间长短对实验效果影响不大;③50%学生认为没必要进行暗处理;④多数学生认为光、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根据学生的前概念、实验材料的成本、季节等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预实验。组织学生因地制宜地精选校园的常见资源——锦葵、爬山虎、黄瓜、长春花、薄荷、桑叶、凤仙花等近10种植物的叶片,进行1~6 h不同光照时间的预实验、结果分析,最后选定桑树苗和凤仙花脱色时间较短的2种植物作为课上实验材料,其他实验结果作为课上实验的补充,利于学生全面认识光合作用普遍存在于绿色植物之中。这些实验材料校园内随处可见,有草本、木本植物,可丰富实验材料;用不同光照时间,可完善实验过程。在预实验中,学生亲历实验材料的选择、处理、现象观察及结果分析,利于正面佐证或纠正前概念的问题,形成正确的新概念,初步感知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同时,教学中还要发挥科学前概念的正迁移作用,使之成为学习新概念的铺垫、资源,成为概念学习的必要过程。

2 实验导学促进概念螺旋式构建

实验导学是通过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实验,将教材内容重新组织和整合,以具体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在观察、实验、分析中,体会概念间的联系,构建和理解重要概念[6]。很多重要概念是由若干下位概念构成的,通过实验活动获得生物学事实——下位概念,引导学生综合分析下位概念得出重要概念,这一过程是学生构建重要概念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7],而实验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2.1 明确重要概念,精心设计实验活动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明确要构建的重要概念,精心设计实验活动,是概念构建的前提。例如学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时,教师确定了重要概念和实验活动间的关系(图1),设计了7个环节:亲身体验创情境→经典实验→小实验→小组实验→亲身体验→模拟实验→表格总结,设计了6个相互衔接层层递进的活动,激发学生探究气体的流动,胸廓与呼吸肌的关系,呼吸运动等概念,帮助学生螺旋式形成“气压、气体流动,气压和容积关系,胸廓与呼吸,膈肌与呼吸的关系,以及胸廓和呼吸肌协作完成呼吸运动”的重要概念。

图1 “肺与外界气体交换”实验活动与概念构建

2.2 演示实验破解物理学概念,解释生命现象学生演示实验过程可增加直观性、体验性,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感性刺激和视觉冲击,最大程度地使学生感受实验过程,激发学生探究实验原理的动机进而构建概念。“肺与外界气体交换”涉及到气体流动、大气压、容积与气压的关系等物理学概念,7年级学生没有相关物理学知识的铺垫,因此教师设置了学生演示活动:马德堡半球的经典实验和鸡蛋进奶瓶的小实验。

2.2.1 重现经典实验,身临其境感受 “气压”传统经典实验渗透着科学家的思维和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科学家对问题的认识和探索的过程中,逐渐构建概念。利用物理学实验用具马德堡半球模型,指导学生演示实验模型,真实还原经典的实验过程,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实验,感受科学家探究历程,形成自然界存在气压这个事实,体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

2.2.2 创新小实验直观呈现概念 简单有趣的小实验,能有效降低概念的难度,帮助学生直观化地形成、理解较抽象的概念。例如探究气体流动的方向,学生演示“鸡蛋进奶瓶的实验”:在奶瓶中放置燃烧的纸条,然后将去皮的熟鸡蛋迅速放在瓶口,鸡蛋进入瓶内。通过鸡蛋的运动状态,直观地呈现气体从气压高“流向”气压低的事实,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形象化,用物理学概念解释生命现象,为后续概念的学习提供支撑,优化了学生构建概念的过程。

2.3 模拟实验促进概念递进式形成 模拟实验是通过模拟物质组成、实验模型、实验原理、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一种实验方式,教师内化生命现象、原理和过程,利用身边易获得、简单易操作的实验用具的发生作用原理,体现生命活动发生的原理,从现象到本质,从直观到抽象递进式构建概念。

2.3.1 模拟小实验深化概念认识 为帮助学生构建气压与容积间关系的概念,在前2个演示实验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注射器模拟小实验,通过系列问题串的驱动和实验体验,学生顺其自然认识到气压与容积间的关系,自我构建概念表象,通过讨论交流达成共识(表1)。前一个实验为下一个实验做铺垫,层层递进地完成“气压→气体流动方向→容积大小与气压的关系”物理学概念的传递,深化对呼吸原理的认识。2.3.2 模型模拟强化概念的形成过程 直观形象的教具、模型可以变抽象为具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立体模型的角度,让学生进行概念的探索和发现,让“死”的概念“活”起来。

表1 “注射器”模拟实验与概念构建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自制膈肌模型,进行模拟实验。利用塑料瓶模拟胸廓,Y形管模拟气管和支气管,2个小气球模拟肺,底部橡皮膜模拟膈(图2)。人体中,肋间肌和膈肌能有节律地收缩与舒张,引起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本实验通过下拉、上推橡皮膜,模拟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在拼插、组装模型的过程中,学生巩固已有呼吸系统结构的概念,在下拉与放松、上推与放松橡皮膜的实验过程中,直观感受橡皮膜——膈肌收缩和舒张时,胸廓容积在纵向(上下径)的变化,以及小气球体积的变化,实现呼吸运动的生物学事实,搭建了理解膈肌、胸廓、与肺内外气压差之间关系的梯子,促进构建膈肌变化与呼吸运动关系的重要概念,实现概念的递进式发展。

图2 自制装置模拟膈肌收缩舒张与呼吸运动的关系

表2 膈肌模型模拟与概念构建

实验导学的系列活动具有关联性,前一个实验的下位概念,为下一个实验做理论基础和铺垫,每个实验产生的概念又层层递进地完成气压→气体流动方向→容积与气压间关系的概念原理,为后续重要概念形成提供理论基础。再通过模拟和体验活动,从横纵2个方面对呼吸运动进行概括,形成呼吸运动过程的重要概念(表2)。通过系列逐渐深入有联系的实验获得若干概念,分析概念间的关系,深化认识,螺旋上升式构建重要概念。

3 实验活动促进概念模型的构建

概念模型是以流程图的形式对事物的活动规律、机理和过程进行描述,包含中心概念、内涵和外延3个要素[8]。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发对实验现象的思考,通过不断设疑求证,归纳形成若干一般概念之后,通过归纳分析整合成完整的概念体系[9],最后概括形成概念模型,利于整体认识理解重要概念。

图3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概念模型

例如,学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时,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植物蒸腾实验,将实验结论整合构建下位概念模型,形成“叶是蒸腾作用的部位”的下位概念。根据下位概念设疑:叶上有何结构可以蒸发水蒸气?通过“气孔数目实验”证实叶上有气孔,不同绿色植物上、下表皮气孔数目不同的概念,继续设疑引出观察叶的结构实验,形成叶片基本结构的认识,再将概念继续延伸到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吸收,形成多个有联系不断深入的下位概念,最后通过分析综合、高度概括各下位概念间的联系,构建全面、清晰的“植物参与生物圈水循环”的重要概念模型(图3)。

总之,依托实验活动构建重要概念,重在关注学生对概念的产生和传递过程,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供更多可能,或修正完善前概念,或直观化呈现概念,形成概念的表象,或转化应用概念,构建概念模型,优化了整个概念的构建过程,实验活动为学生搭建生成概念的梯子,真正意义地实现概念的学习。

猜你喜欢

概念模型下位气压
看不见的气压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压力容器气压端盖注射模设计
发射机房监控系统之下位机
基于“认知提升”的体系作战指挥概念模型及装备发展需求
景洪电厂监控系统下位机数据传输网络改造
围观党“下位”,吐槽帝“登基”
CAN总线并发通信时下位机应用软件设计
电渗—堆载联合气压劈烈的室内模型试验
基于PSR概念模型的稀土资源安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