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畲族青少年服饰文化认知现状调查
——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中学为例

2017-07-31范雪荣

丝绸 2017年7期
关键词:景宁服饰文化畲族

闫 晶, 范雪荣

(1.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2; 2.浙江农林大学 a.艺术设计学院;b.人文·茶文化学院, 浙江 临安 311300)

研究与技术

畲族青少年服饰文化认知现状调查
——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中学为例

闫 晶1,2, 范雪荣1

(1.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2; 2.浙江农林大学 a.艺术设计学院;b.人文·茶文化学院, 浙江 临安 311300)

畲族青少年是畲族文化传承的主体,也是在当今社会生活教育体制下文化涵化程度最高的畲族一代,但是畲族青少年对民族文化处于何种认知状态尚不清晰。文章以畲族服饰文化为切入点,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的畲族学生为核心调查对象,汉族学生和汉畲教师为对比调查对象,在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的同时,通过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来掌握畲族青少年对服饰文化的认知状况,并基于生态后现代主义理论对畲服传承问题与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畲族服饰文化的良好传承提供参考依据。

畲族青少年;服饰文化;认知现状;问卷调查;生态后现代主义理论

畲族在中国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等地区,是为数不多的主要聚居于华东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截止2010年11月1日畲族人口为708 651人。畲族作为中国众多民族中的一员,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体系。畲族服饰作为畲族文化的物态化结晶,凝聚着历史、社会、精神等诸多文化信息,日益成为畲族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1]。

畲族青少年是畲族文化传承的主体,也是在当今社会生活教育体制下文化涵化程度最高的畲族一代。虽然已有不少畲族文化传承研究认识到这一点,并建议加强青少年民族文化教育[2],但是畲族青少年对民族文化处于何种认知状态尚不清晰。因此,本研究以畲族服饰文化为切入点,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的畲族学生为核心调查对象,汉族学生和汉畲教师为对比调查对象,在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的同时,通过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来掌握畲族青少年对服饰文化的认知状况,并基于生态后现代主义理论对畲服传承问题与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畲族服饰文化的良好传承提供参考依据。

1 调查样本特征及背景

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浙江省畲族总人口为166 276人,约占全国畲族人口的1/4,其中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人口为1.45万人。景宁是全国唯一一个畲族自治县,同时也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廊桥之乡”和浙江省“非遗”生态文化保护区(试点)。目前,全县公布了四批县级非遗名录共92项,市级非遗名录33项,省级非遗名录19项,其中《畲族民歌》《畲族三月三》和《畲族婚俗》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全县现有“非遗传承基地”17个,“非遗活态传承示范村”4个[3]。

本次调查样本主要来自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中学。该中学创建于1986年10月,是该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承担着“畲族民歌”“畲族彩带”“问凳”“操石磉”等非遗项目的传承责任[4]。景宁民族中学设有“畲族文化研究小组”,以校本教研为平台,对畲族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与开发[5]。目前,学校现有学生1 685人,其中畲族学生325人;教师120人,其中畲族教师12人。本次调研于2016年3月在该中学中随机抽取113位在校师生,其中包括畲族学生38名、汉族学生39名、汉族教师32名、畲族教师4名。抽取的畲汉教师数各约占该校畲汉教师总数的1/3,比例均衡,较能反映整体教师情况。

2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2.1 穿着畲族服饰的几率、场合和原因

从图1可以看出,受访者穿着畲族服饰的几率普遍不高,即使畲族学生亦有35.7%从未穿过畲服。相较于笔者在福安的调研结果——当地畲族青少年没穿过畲族服饰的比例为45.8%(数据取样来源于“中美畲族文化夏令营”21位16~27岁之间的福安畲族青少年),则稍显乐观。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部分汉族学生(8.8%)和教师(22.2%,汉族教师11.1%)有穿着畲族服饰的经历。关于穿着场合,受访者以参加“民族活动”最多,而与传统民俗事项紧密联系的婚礼和节日场合并不高,其中婚礼场合低于10%,节日甚至无人穿着(图2)。对于“其他场合”,有两名汉族学生分别补充为“在校穿”和“要参加活动”。

图1 景宁民族中学师生平时穿着畲族 服饰情况的调查结果Fig.1 Investigation results on dressing She costumes at Jingning Ethnic Middle School

图2 景宁民族中学师生穿着畲族 服饰场合的调查结果Fig.2 Investigation results on occasions for dressing She costumes at Jingning Ethnic Middle School

调查问卷的结果与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的情况相吻合。据景宁民族中学校长所述,在“三月三”等民族节日大型活动时,学校会统一组织学生穿着畲族服饰参加,但是并不特意区分其畲汉身份。由于学校汉族学生比例较高,因此往往参加活动的学生也以汉族学生为主。学校统一采购畲族服饰发放给学生,活动后收回。服饰款式类似于演出服,一般由校方在当地服装厂提供的若干样品中选定,价格从几百到上千元不等。十余年来,学校已积累此类服饰四五百套。

关于穿着畲族服饰的原因,受访者的答案相对集中于“民族自豪感”和“组织/单位要求”,并且选择“民族自豪感”的畲族学生明显高于汉族学生和教师(图3)。结合前述信息可知,虽然学生穿着畲族服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校(即组织/单位)要求,但对于畲族学生而言,穿着畲族服饰很大程度上使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得以抒发。

图3 景宁民族中学师生穿着畲族 服饰原因的调查结果Fig.3 Investigation results on the reasons for dressing She costumes at Jingning Ethnic Middle School

2.2 对畲族服饰及传统畲族服饰文化现状的态度和认知

在所调查的畲族学生中,对畲族服饰有好感的勉强过半(“很喜欢”14.3%,“喜欢”39.3%),有2名畲族学生表示不喜欢;3名曾穿过畲族服饰的汉族学生均选择了“一般”;教师态度各异,“喜欢”“一般”和“不喜欢”三者比例接近(图4)。可见师生们对畲服的情感并不浓厚,即使畲族学生也颇为淡漠。而在“畲族服饰”和“现代服饰”的对比中,选择“畲族服饰”的比例很低(畲族学生为10.8%,汉族学生为7.9%)。不仅教师及汉族学生均约半数倾向现代服饰,而且畲族学生选择现代服饰的比例(29.7%)也近乎畲族服饰(10.8%)的三倍,对现代服饰的倾向性非常明显(图5)。

图4 景宁民族中学师生对穿着畲族 服饰的喜欢程度调查结果Fig.4 Investigation results on preference to She costumes at Jingning Ethnic Middle School

对于畲族服饰文化的态度,所有畲族学生的认知一致,均认为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而73.0%的汉族学生则表示“无所谓”。追踪调查问卷显示,更有1位汉族学生和2位汉族教师均认为畲族服饰只是“一种空形式,没有意义”,这说明即使在民族学校就读或任职,汉族师生对于民族文化态度仍比较淡漠和消极。除个别汉族学生外,绝大多数受访者对传统畲族服饰文化现状的认知较为统一,都认为其“还有影响”和“正在消逝”。

图5 景宁民族中学师生对畲族服饰和 现代服饰倾向性的调查结果Fig.5 Investigation results on preference to She clothes or modern clothes at Jingning Ethnic Middle School

2.3 对畲族服饰保护和改良的态度

对于畲族服饰正在消逝的现状,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有必要保护畲族服饰,并且64.1%的畲族学生认为有“相当必要”进行保护,其意愿明显强于汉族学生和教师(图6)。

畲族学生、汉族学生和教师在“畲族服饰是否可以改动”这个问题上各选项的选择比例非常接近,认知情况较为一致,整体而言都倾向于“可以小改,但必须保留主要特色”(图7)。可以说这一态度是对现代全球化大背景的客观认识和对民族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观愿望的中和。

图6 景宁民族中学师生对保护畲族 服饰必要性的调查结果Fig.6 Investigation results on opinion on the necessity for protecting She costumes at Jingning Ethnic Middle School

图7 景宁民族中学师生对是否可以改动畲族 服饰的调查结果Fig.7 Investigation results on opinion on changing She costumes at Jingning Ethnic Middle School

2.4 最有代表性的畲族服饰特点

作为畲族服饰的代表性特征,“凤凰髻”和“彩线绣花”被普遍认可,其次依次是“青蓝颜色”“银饰”和“彩色贴边”。然而,以传统手工织带(彩带)为主要特色的“围腰”的选择比例却很低(图8)。

图8 景宁民族中学师生所认可的畲族 服饰代表性特点的调查结果Fig.8 Investigation results on recognized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he costumes at Jingning Ethnic Middle School

畲族彩带不仅有围系畲族“拦腰”的服用功能,也是畲族青年男女传情达意的信物,更凝聚着“三公主”等动人传说,因此其在畲族传统服饰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6-7]。景宁畲族自治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畲族彩带编织技艺先后被列入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排名甚至在“畲族服饰”之前。此外,景宁民族中学还是景宁县畲族彩带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围腰被认可程度如此之低,究其原因,分析认为有四点:1)受访者普遍对畲族服饰了解甚少,并未将围腰和织带联系起来;2)由于传统织带耗时长、成本高,现代畲族服饰中运用较少;3)由于现代畲族服饰过于追求鲜艳华美的装饰效果,相比之下清丽素雅的传统织带不能在整体服饰中凸显出来,没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如图9(a)所示;4)围裙在现代畲族服饰中很少被设计应用,如图9(b)所示。总体而言,以传统织带为特色的围腰并没有真正融入当代生活。据田野调查显示,如今在景宁,传统彩带编织工艺面临着传承危机,敕木山村和大张坑村基本没有人会编织彩带,东弄村也仅有三四十人会编织,然而编织彩带太耗时又不经济[8],所以她们平时基本都不编织。

图9 景宁大均泉坑畲族旅游项目之一——畲族婚礼Fig.9 Wedding of She ethnic people, one of the tourism projects in Quankeng, Dajun, Jingjing County

在特定历史时期,彩带等服饰品充当着畲族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如今畲族传统文化生存的社会文化空间不断缩减的情况下,脱离了原文化生态土壤的畲族服饰不仅其凝聚的原料、工艺等文化特色正在被逐渐淘尽,其传达爱情等畲族传统民俗的社会功能也正被逐渐抽离。与此同时,其外观形象、审美情趣、装饰手法和民间传说等视觉图像和心理表征则离析下来,并演变成用来彰显民族身份的文化符号,其突出表现为弘扬民族文化的各类活动,如“三月三”畲族文化节等。

2.5 心目中理想的畲族服饰

如图10所示,对于心目中理想的畲族服饰,畲族学生、汉族学生和教师均倾向于“体现民族文化”和“传承民族特色”的精神功能上,在此两方面的人数占总人数比例分别为57.7%(30.98%+26.76%)、42.7%(24.72%+17.98%)和40.5%(20.24%+20.24%)。在其他方面,学生比教师更希望畲族服饰“融入当代元素”,而教师则更在乎“美观”“舒适”和“方便实用”,这可能与当代学生朝气蓬勃、充满现代感,而教师更注重于日常生活有关。

图10 景宁民族中学师生心目中理想畲族 服饰的调查结果Fig.10 Investigation results on the desired She costumes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at Jingning Ethnic Middle School

2.6 受访者的调查感想

对于受访者的调查感想,畲汉学生差异非常明显。汉族学生总体上态度比较淡漠,除1位汉族学生在此栏留言“不明觉厉”外,其他均为空白。在38名畲族学生中,有30名写下了自己的感想。其中10位同学表达了类似“认识到畲族服饰重要性”的感受。有一位学生这样写到:“我体会到了畲族文化正在慢慢消逝,我们应当尽快维护行动起来!不能让畲族文化消逝。”有这样危机意识和保护意愿的学生不在少数。有一位畲族学生还给出“多做一些畲族现代风衣服给人们穿”的建议,由此可见某些畲族青少年已经开始有这样的意识:将畲族服饰融入当代生活是传承这一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景宁教师们的感想也明显反映出畲汉不同民族身份对畲族服饰传承的不同态度。汉族教师的意见比较分散,有提出质疑的,如“政府会对畲族服饰重视到提到日程上来吗?”“畲族服饰真能普及?”“不适合非畲族人”;也有中肯地表达建议的“畲族服饰应该更具其特色,同时注重实用,而不单是为了上个节目才穿”;还有表达“传承民族文化势在必行”之类积极观点的。相比较而言,畲族教师的感想更积极正面、有较成熟的思考和举措建议:“像民族特色的学校,很有必要保持民族特色,可以给教师统一民族服饰工作服,学生校服增加民族特色元素。”“应该选择有代表性的人群,设计的服饰应更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

3 生态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畲族服饰传承

随着时代演进,尤其是交通和传媒技术的进步与推广,畲族与其他族属的双向和多向交流日趋频繁,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交流的内容与形式也日趋多元,以往由地理环境形成的天然畲族原生态文化保护屏障正日渐消失,包括服饰文化在内的畲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正在快速嬗变。如今畲族传统文化生存的社会文化空间在不断缩减,畲民穿着畲族服饰的时间减少、穿着场合与传统民俗事项逐渐疏离。脱离了原文化生态土壤的畲族服饰已逐渐退出畲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从原来的生态体系中剥离出来,单独作为民族身份标识应用于需要彰显民族性的特殊场合。这在畲族青少年中更是如此,35.7%的畲族学生根本没穿过畲族服饰,其他偶尔穿着也主要是参加民族活动,同时这种参加民族活动的偶尔穿着又与学校组织有一定关系。

在席卷全球的现代文化浪潮的侵蚀下,全国畲族服饰文化都普遍面临和经历着这一嬗变。它倾覆的不仅是畲族文化,更是现代文明触手可及的每一种文化和亚文化。在生态后现代主义者看来,构成现代主义危机的深层哲学基础与思想追求包括人际关系上男性精神的片面性膨胀和经济主义(实利主义)[9]。男性精神的片面性膨胀即将他者如女性和“未开化者”等弱势群体当作客体,从而利用强势地位对其控制。这种强权思维在同样是弱势群体的青少年心中留下的作用往往是消极的。正如本调查所示,学校(或当地政府)要求畲族和汉族学生参加民族活动时穿着畲族服饰,但这并未引起学生对畲族服饰的亲近与好感,反而因此造成了一定的心理排斥。虽然有半数的畲族学生对畲族服饰有好感,然而在与现代服饰对比时,他们明显倾向于现代服饰。由此可见,强制推动的服饰普及即使达到了表面上的繁荣,却不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接纳和喜爱。

在现代社会,经济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约定俗成的意识形态和不被质疑的价值观。在这样的理念之下,人们很容易将经济利益作为选择的第一条件,这直接导致了民族艺人的流逝、新生代传承人的缺乏及畲族服饰设计制作的浮躁。在现代快节奏和物欲横流的文化生活环境里,曾经畲族服饰里的那份精致、细腻正在被浮华所取代。似乎现代社会再容不下一针一线去体味情致,而这曾经的一针一线之中所灌注的民间艺术工作者的心血,才是民族艺术所蕴涵的最强大生命力。

4 生态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畲族服饰传承建议

首先,正如美国学者杰伊·麦克丹尼尔所说,“各种经济体制和政策应该将其目的确定为在生态学的语境中促进人的福祉,而不是为了其自身的原因促进经济增长;而且意味着,人类共同体在与其他生命形式和自然系统之富有成效的合作时,以及当他们在某种范围内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为其他生物存在保留空间时,实现其繁荣”[10]。将共存于世的其他生命体看作与自身完全平等的存在,将多元共同繁荣视作发展的首要前提。在此基础上,重视畲族服饰文化的内在核心价值,尊重其生存模式,增强其生命力,才能真正保证其延续和繁荣。

其次,畲族服饰传承的动机首先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热爱,传承的对象首先是凝聚于畲族服饰之上的美和生命力。在传承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唤起畲族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文化归属感,激发其对畲族服饰的喜爱。畲族学生对畲族服饰都有普遍的认知,认为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也具有强烈的保护意愿。但是景宁民族中学作为景宁县畲族彩带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围腰以彩带为主要特色,其被畲汉学生和教师认可程度之低反映出青少年对畲族服饰了解的匮乏。针对他们的传承,应当尊重他们富有想象力、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特点,增加青少年的畲族服饰设计体验,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例如可以设立畲族服饰设计和技艺学习的系列课程和实践采风,并鼓励他们为自己设计制作参加民族活动所穿着的畲服。

最后,生态后现代主义在反思现代性危机时,倡导崭新的以非二元论为内蕴的有机整体观和内在和谐观。畲族服饰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传承正是整体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针对文化遗产物象本身的保存和技艺承习,还涉及到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结构性与系统性调整;其参与者不仅是畲族本体和政府,也应包含民间更广大支持文化多样性的有识之士,例如企业、社会团体、公民个体等。

5 结 语

通过2016年3月对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师生的畲族服饰文化现状问卷调查所收集起来的113份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表明:畲族青少年穿着畲服的情况很不普遍。畲服的穿着场合与传统民俗事项联系并不紧密,大多属于学校组织的民族活动,反而造成了畲族青少年与本民族文化的疏远、民族感情的淡漠。相比于畲族服饰,民族学校的畲汉学生都明显倾向于现代服饰。虽然畲族青少年对其民族服饰比较淡漠,但是其民族意识和责任感在外界引导和强化下还是可以被激发出来;与此同时,即使在民族学校就读或任职,汉族师生对于民族文化态度仍比较淡漠和消极。在大多数受访者心目中,畲族服饰彰显的是以其身份认知功能为代表的意识形态特征,其实用功能并未引起大家的重视和认可。畲汉师生均认为理想的畲族服饰应“体现民族文化”和“传承民族特色”。对于畲族服饰的代表性特点,畲汉师生普遍认可“彩线绣花”和“凤凰髻”,而轻视了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彩带相关的围腰。可见在如今畲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减的情况下,畲族服饰不仅面临着工艺失传的危机,更面临着社会功能丧失、文化特色混淆的危机。

在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畲族服饰文化变迁不可避免地受现代强权意识、经济主义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在畲族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都面临解构嬗变的当下,以“生命”的状态传承和发扬现代文明侵袭下的民族服饰就要以生态后现代的理念发展它的内在价值。

[1]陈敬玉.畲族服饰地区分异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嬗变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3):108. CHEN Jingyu. Study on th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She’s costumes and the evolutio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J]. Art and Design,2015(3):108.

[2]杨龙英.畲族文化传承面临的四大问题及对策建议[J].群文天地,2013(7):79. YANG Longying. Four major problems of passing on Sh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J]. Folk Art and Literature,2013(7):79.

[3]叶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景宁实践[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5):254. YE We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practice at Jingning[J]. Literature Life (Next Trimonthly Publication),2015(5):254.

[4]陈华丽,孙美绿.谈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效保护机制建设:以畲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群文天地,2009(5):13. CHEN Huali, SUN Meilü. Long-term She minor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mechanism construction: taking the She minority autonomous coun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a case study[J]. Folk Art and Literature,2009(5):13.

[5]蓝延中.尊重和理解畲族文化,构建畲汉师生和谐文化校园[J].民族教育研究,2010(S1):109-113. LAN Yanzhong. Respect and understand She’s culture, construct the harmonious campus culture in which She & Han students and teachers live together[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2010(S1):109-113.

[6]吴微微,汤慧.浙江畲族传统彩带的民俗文化与染织技术[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23(2):158-162. WU Weiwei, TANG Hui. Folk culture and textile technology of She’s traditional sash in Jingning[J]. Journal of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2006,23(2):158-162.

[7]金成嬉.畲族传统手工织品:彩带[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9,25(2):99-106,115. JIN Chengxi. Study on the traditional sash of She ethnic group in China[J]. Journal of China Textile University,1999,25(2):99-106,115.

[8]何孝辉.浙江畲族80年文化变迁:《浙江景宁县敕木山畲民调查记》回访调查[J].丽水学院学报,2012,34(6):48-53. HE Xiaohui. The eighty-year cultural vicissitude of She ethnic group in Zhejiang: an investigation conducted through a return visit based on “a record of survey of She ethnic group at Chimu Hill, Jingning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J]. Journal of Lishui University,2012,34(6):48-53.

[9]于文秀.生态后现代主义:一种崭新的生态世界观[J].学术月刊,2007,39(6):16-24. YU Wenxiu. Ecological postmodernism: a brand new ecological view of the world[J]. Academic Monthly,2007,39(6):16-24.

[10]杰伊·麦克丹尼尔.生态学和文化:一种过程的研究方法[J].求是学刊,2004,31(4):5-10. MCDANIEL J. Ecology and culture: a process approach[J]. Seeking Truth,2004,31(4):5-10.

Investigation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costume cultural cognition of She minority teenagers:case study of Jingning She Autonomous County Ethnic Middle School in Zhejiang province

YAN Jing1,2, FAN Xuerong1

(1. College of Textile and Clothing,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2a. School of Art Design;2b. Humanities and Tea Culture, Zhejiang Agriculture & Forestry University, Lin’an 311300, China)

She minority teenagers are the main inheritor of She culture, and also the best educated group among She people in modern times. But it is uncertain how She teenagers consider their ethnic culture.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focus on the costume culture of She people to study and analyze She teenagers’ recognition of their ethnic costume culture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ver the She students of Jingning She Autonomous County Ethnic Middle School, and comparative study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over Han students, Han teachers and She teachers, and analyze the problem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inheritance of She ethnic costume according to the ecological postmodernism theory, with a hop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for inheritance of She ethnic costume culture.

She minority teenagers; costume culture; cognitive situa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ecological postmodernism theory

10.3969/j.issn.1001-7003.2017.07.009

2016-09-13;

2017-06-05

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预研基金项目(ST1402Z);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项目攻关计划项目(2014QN028)

闫晶(1979-),女,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

范雪荣,教授,wxfxr@163.com。

TS941.12

A

1001-7003(2017)07-0054-07 引用页码: 071109

猜你喜欢

景宁服饰文化畲族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融合上下文的残差门卷积实体抽取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景宁县畲乡草鱼塘国家森林公园景宁木兰资源调查与保护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畲族三月三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畲族民歌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
景宁金钟雪梨种质资源调查与后续利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