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2017-07-31宋海军江苏省淮安市委农村工作部
宋海军/江苏省淮安市委农村工作部
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宋海军/江苏省淮安市委农村工作部
江苏省淮安市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量提质”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大力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全市已培育家庭农场3664个、农民合作社10126个、农业龙头企业1450个,涵盖农村种养殖业、加工业及营销贸易、技术指导、农机服务等各个领域,有效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6年居全省前三位;创成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16件、全国地级市第一,全省7件农产品地理标志中国驰名商标淮安占3件、位居第一,建成1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全省第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等多项改革被列入国家试点,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被评为中国改革2015年度十大案例之一。
一、以健全产业体系为根本,夯实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基础
立足地方特色,坚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整合力量推进全产业链发展,着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营造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空间。
培壮“4+1”产业特色。制定出台加快优质稻米、高效园艺、规模畜禽、特色水产和休闲农业“4+1”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意见,引领和指导调优产品结构、调精品质结构、调高产业结构。市级层面重抓“4+1”产业发展,县区围绕现有产业基础选准1至2个产业主攻突破,优质稻米、优质蔬菜规模分别扩大到227万亩和148万亩,畜牧业规模养殖比重、高效设施渔业比重分别提高到69%和23.5%,创成省级休闲农业示范村63个。
优化片区载体打造。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串点成线、集中连片,加快推进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洪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重点园区、片区和产业带建设,提升功能片区示范引领发展水平,淮安食品科技产业园集聚能力明显提升,黄花塘革命老区依托6个投资超亿元项目加快展示新貌。积极依托2个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4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等载体,吸纳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发展,连续3年引进投资超3000万元农业加工项目突破100个,投资6亿元的淮香食用菌、投资5亿元的紫山食品等带动能力不断显现。
推进绿色生态发展。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对全市2473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一对一”、全覆盖监管,有力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积极挖掘造林绿化空间,加强湿地资源保护与退化湿地恢复治理,全市秸秆还田率达75%、湿地保护率49.5%。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加快农旅、三产一体发展,5个县区国家全域旅游试点加快推进,洪泽国家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试点有序开展。
二、以适度规模经营为方向,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层次
突出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等难题,聚力壮大主体、提升质量,不断增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水平。
强化技能培训促进发展。立足转化传统农民、引入新型农民,积极整合培训机构和人员,分层次、分类别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着力育强一批懂技能、会管理、知信息技术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持证农民数量达25万人,培育度超过30%。深化农民创业富民行动,顺应需求,不断扩大创业农民数量和扶持自主创业份额。
强化品牌培育助力发展。强化政策激励,明确创成不同类别农业品牌的扶持措施,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品牌、用品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市共注册农产品商标7960件,创成中国驰名商标6件,“盱眙龙虾” “洪泽湖大闸蟹”品牌价值分别达166亿元和78亿元。坚持政府搭台、主体唱戏,相继举办杭州、中山“淮安大米”推介专场和南京(淮安)农展会等活动,助力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宜蜂尚蜂蜜、周小帅龙虾、爱食派螃蟹在淘宝、天猫平台上单品销售位列前3名。
强化产业集聚推动发展。坚持内部培育、外部招引,积极引导各类主体集群发展,在7个片区规划建设新型经营主体综合服务中心,增强整体规模优势。积极推动联盟发展,依托淮安大米、盱眙龙虾等地理标志产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成合作联盟,相互协作、合理分工、抱团作战,形成整体优势。
三、以要素有效供给为保障,增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活力
牢固树立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就是扶持农民、农业的理念,围绕调动创业激情,着力破解瓶颈制约,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健康发展。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坚持依法依规、进度服从质量,上下联动、左右协同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全市颁证到户率达96.2%,真正做到确实权、颁铁证,让广大农民吃下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定心丸。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实现县镇两级全覆盖,推动土地等要素规范有序流转,共成交金额21.56亿元,5个县区交易额突破2亿元,分别有6个县区、6个乡镇进入全省交易市场县级30强、镇级50强。
完善资金扶持机制。积极探索支农资金整合有效形式,优化资金投向,市财政整合5000万元、各县区至少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产业项目,基本形成多级联动支持的格局。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完善服务体系和服务品种,实现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行政村全覆盖、涉农贷款增幅连续3年全省位居前列。在总结金湖全国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有序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试点,5个县区试点抵押贷款1.57亿元,有效缓解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题。
完善科技服务机制。充分依托市域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新品种研发、技术攻关开发、检验检测、工艺改进等科技服务和科技孵化平台,提升科技服务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能力。全市已建立市级以上涉农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研发和服务平台3个、省级企业研发机构27个、院士工作站10个。推进科技人员挂钩新型经营主体制度,及时提供“点对点”科技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四、以规范有序建设为抓手,优化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环境
针对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特征,始终坚持把规范发展作为原动力来抓,营造氛围、创造环境。
重抓协同化推进。建立县区之间规范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结对竞赛活动,组织市直7个涉农部门分别包干到县区进行督查指导,每半年组织一次集中观摩活动,重点剖析化解突出问题。完善考评体系,把新型经营主体规范情况纳入县区和部门年度农业农村工作考核范畴,上下联动、协同发展。
重抓规范化管理。积极开展各层级示范性新型主体联建活动,制定市级示范创建标准,引导主体规范管理经营行为,递进式创建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示范性主体。已创成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省级51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38个、省级154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63个。完善建立分类建档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重点推动家庭农场建立规范财务制度、合作社建立财务和收益分配制度、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增强示范带动辐射能力。
重抓配套化跟进。大力发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作业、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等服务性组织,全市登记注册专业化服务组织826个,组建农机合作社942个,有效提高为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水平。市供销社成立欣隆现代农业全程服务公司,大力推进稻麦规模种植全程服务体系建设,服务面积10万亩。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程,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智慧农业和网络销售,已创建省级以上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4个、省级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10个。大力表彰新型经营主体先进典型,组织开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十佳”标兵评选活动,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交流发言和表彰奖励,激发各类主体创业农业领域,推动现代农业提档升级、加快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