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学习漫谈(二)
2017-07-31范遵荣
范遵荣
行书学习漫谈(二)
范遵荣
行书笔法由两部分组成:用笔和执笔。书法线条当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这是用笔的结果。执笔是为用笔服务的。如何执笔,自古至今,众说纷纭,玄之又玄,因此对执笔的研究和认知也是非常必要的。各种书体都有自己的特点,试把行书的特点归纳成十种,这将可以让行书学习者加速对行书的认识。
行书;笔法;特点
四、笔法
笔法是操纵毛笔的方法,不管真、草、篆、隶、行哪种书体都是一致的,所以如何使用毛笔是书法技法中最重要的基本功。笔法可分两部分,“用笔”与“执笔”,执笔是为用笔服务的。
1.用笔。
用笔一语最早见于王羲之《书论》(传):“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在这里,“用笔”一词,可作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解释,广义就是使用毛笔的方法,狭义是指具体点画的写法,当然,它们本身是一致的,因为使用好毛笔最基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写好点画。赵孟頫有句名言“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当然怎样用笔是由书法审美来决定的。书法对线条的基本要求是有立体感。为了表现立体感,就必须有相应的用笔原则。米芾《群玉堂帖》言:“得笔则虽细如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褊”。可谓“得笔”就是具备了正确的用笔原则,就是点画的立体感。怎么用笔才能表现出这种线条的立体感呢?那就是中锋用笔,这是千古不易的原则。
所谓中锋,是书写时“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传蔡邕《九势》)在传统书学中,对此常用“锥画沙”来作形象比喻。锥尖在沙上划过,其沟痕必然是中间深,两边及头尾渐浅。用中锋行笔,墨渗到纸面上的情况也是如此。然而要笔笔中锋或者说要让笔心常在笔画中运行,这在实际操作中是很难做到的,尤其在变换书写方向时,笔锋就会偏向一边,这就出现了“偏锋”。“偏锋”是病笔、败笔。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就需要靠提按来调整笔锋方向,从而让笔锋由偏而归中,这样写出来的线条才能保持有立体感。这种笔画我们称之为“侧锋”,侧锋是有意为之,是主动用笔的结果,仍然符合用笔的基本原则。古今优秀的行草书作都是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完成的。所谓“侧锋取媚,锺(繇)王(羲之)不传之秘”。可以说提按是实践方圆的手段,方圆是行书构成的基本笔法,大家千万不要机械地误解“中锋”的单一性。
还有米芾的用笔的特点叫做“八面出锋”,写行书者一定要了解。他自己比喻的更形象,叫作“刷字”,即写字像用刷子刷油漆一样,让毛笔的每一个面都能用上,并且永远可以让笔锋在运动中保持居中,这又叫“纸上调锋”。“纸上调锋”是我们蘸上一笔墨能够一气写上许多字的用笔保证,这在以后的创作中非常重要。
2.执笔。
下面我们谈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执笔。
有一次与一些朋友和学生在一起笔会。大家动笔时并不在意各自是如何拿笔的,然后有个人突然煞有介事地对另一人说:“你怎么拿笔像拿钢笔?”当时大家都愣住了,那个被讲的人也有些尴尬不安。后来,我带着问题请教了一些老师、前辈,并认真查阅了一些文献,我的同事南京博物院庄天明先生还于前年专门出了一本《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片汇考》的书,收集了几千张古今中外执笔的图片和照片。现在我们一般都习惯于五指执笔法,而且当今出版的教材上以及书法教师大都是遵循这样一种样式。事实上,前人传下来的执笔法很多,除“五指执笔法”外,有“三指单勾”“三指双勾”“二指单勾”,还有如“拔镫式”“回腕式”“摄顶单勾式”“捻管式”“握管式”等等令人目眩。不过,我们现在无须了解和深究这些讳莫高深,言人人殊的各种奇奇怪怪的执笔法。把这些名目繁多的执笔法,除去太奇特夸张的,大致可以归为二类——五指双勾或三指单勾。据浙江大学于钟华博士的研究,三指单勾是晋唐古法,一直到北宋黄庭坚提出五指执笔,始为分水岭。道理很简单,宋以前,没有高桌,书写者都席地而坐,左手执卷,右手执笔,这时只能用三指执笔,甚至二指执笔,犹如我们今天用钢笔写字的样式。随着宋代高椅桌的逐步出现,写字姿势也产生了变化,五指执笔应时产生。然而苏东坡的三指单勾也没有绝迹,虽非主流,但与五指法并存,一直延续到今天。有照片证明徐悲鸿先生和台湾当代著名画家90岁高龄的李奇茂教授,包括现在西藏的唐卡艺人都是单勾执笔。启功、林散之、沈鹏、星云大师、沙孟海、傅抱石、齐白石、饶宗颐是三指双勾,沈尹默则是三指斜执笔。我在教学中还发现一个问题,有人因为过分强调五指执笔时每一个指头的作用,过分讲究腕平、指实、掌虚。当我要他们把笔左右卧倒时,居然变得十分僵硬,怎么纠正都觉别扭,这时的五指执笔法反而变成一种毛病了。由此可见五指执笔不是唯一,更不是最科学的执笔方法。我认为最简单的执笔方法,就是使笔在手上能灵活运动,方便随意。举一个不太合适的例子吧。小时候我们学习使用筷子,恐怕很少有大人对我们详细地讲解每个指头的动作和功能,可我们经过一定时间的熟悉,尽管每人使用筷子的样式不尽相同,但个个都能运用自然,绝不会饿肚子。正如苏东坡讲的,“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我赞成执笔以三指双勾为主,腕平,掌虚,适可的斜执笔,反对过分强调掌竖。是在案桌上写,还是悬臂写;字的大小,是写工整的楷隶,还是自由的潇洒的行草;笔的形制、长短、粗细,桌椅的高度;等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执笔的姿势。晚唐张怀瓘《书断》记载了王献之在五六岁时学习书法的故事,说他父亲王羲之在其背后出其不意地拔他的笔,没有拔掉。王羲之称他将来一定能成大名。这个故事,明朝的解缙,更把其误传夸大,要学书者“捏破笔,书破纸”(见解缙《春雨杂述》)。我小时也听说过这个故事,可见这个误传流传之广,误人不浅。即便如柳公权这样的大书家,也在所不免,因而限制了他的成就,赶不上唐初褚遂良及盛唐颜真卿的宽博自然。苏轼说:“仆以为知书者不在于笔牢。”并且讥讽说如果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成就,出自于执笔紧,“则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因此,我建议初学者书写时不可死捏笔杆,当然也不可过多依赖于手指捻转笔杆,而且尽量要采取悬腕的方式来使手腕放松。通过手腕的灵活动作来调整笔毫指向,使行书的点画更易舒展多变。如果一时提腕有困难,不妨写小字用枕腕,中字则支肘提腕,写大字则站立,提肘提腕。
黄庭坚曾讥讽其老师苏东坡执笔有毛病:“东坡作戈,多成病笔,又腕著而笔卧,故左秀而右枯”。苏轼是三指单勾斜执笔,并且没有提腕书写,可他仍然是一代书法大家,冀读者识之。
另外,古人有关笔法的理论很多,大家可以一读,或多有裨益。如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讲:“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掌。其次识法,谓之口传手授之诀,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唐张怀瓘《论用笔十法》(即十个招式)讲:“偃仰相背,阴阳相应,鳞羽参差,峰峦随伏,真草偏枯,邪正失则,迟涩飞动,射空玲珑,尺寸规度,随字变转。”
五、行书特点
1.解散楷法,顺势用笔。
前面讲到行书是楷书基础上的快写与简化,其特点是书写自由,容易辨认。所以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会张旭光先生在教学时明确提出写行书要“解散楷法”。“解散楷法”,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个楷法应该是笔法森严的唐楷,而不是潇洒自然的晋楷(具体问题后面怎样“选帖”时再议)。张旭光还提出了行书要“顺势用笔、顺势行笔、顺势收笔”。顺势用笔露锋居多,而且容易犯尖细油滑的弊病。要防止这样的弊病,必须凌空取逆势(意逆)动作要快些;而藏锋用笔,取势则可以慢一些,这样的笔意含蓄、凝重。
露锋用笔和藏锋用笔的交替使用,形成了行书书写特有的速度与节奏。
顺势用笔,作为行书的书写状态,既代表了晋人书家的一种生命状态,也是行书书写的第一特征。
护理前两组血糖餐前餐后监测状况、酸中毒症状积分、生存质量接近(P>0.05);护理后综合护理干预组血糖餐前餐后监测状况、酸中毒症状积分、生存质量的改善幅度更大(P<0.05)。见表 2。
2.方圆兼备。
唐张怀瓘《书议》:“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大家知道毛笔有“圆、尖、齐、健”四个特点。沈尹默《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二)》中说,毛笔“在点画运行中,利用它的尖,可以成圆笔;利用它的齐,就能成为方笔。王羲之的转左侧右,就是这样利用毛笔的。它的转便圆、侧便方,如此在点画中往复运行,就可以得方、圆随时结合的妙用。”
从这个角度还可以这样理解:书法史上,锺繇创造的楷书,完成了毛笔的“尖圆”功能(犹如今天圆珠笔的功能);王羲之则因为侧锋方笔的运用,齐和健的功能(犹如钢笔的斜和健)才全部利用出来了。这是王羲之对行草书的贡献,他完成了书法的顶层设计,让毛笔的四个功能在一定的规矩下充分发挥,因而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位跨时代的代表人物。
3.牵丝呼应。
楷书的点画看上去各自独立,但它们是有内在呼应的,所谓“笔断意连”。而行书的呼应则是外在的。行书以勾、挑和牵丝加强笔画间的呼应,这是行书能给人以“动”的感觉的重要特征。行书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并且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呼应的运动痕迹。正是这种明显地表露出来的点画之间呼应关系和气脉相通的牵丝,让人们很自然地对行书产生好感。觉得行书活泼、亲切,不像楷书那样刻板。当然,这些勾挑和牵丝是楷书简化和快写过程中起笔、收笔及率意性所留下的痕迹,不能人为地去描摹或追求。
4.用笔简略。
因为行书笔法不像楷书笔法那样森严,所以行书学习应该是一件比较轻松愉快的事情。例如它落笔即走,横画末尾不用回锋,还可以带出下一笔;竖画少有楷书的垂露竖,多取悬针竖。尤其是撇、捺、长竖等能表达作者自己的性情;反文和捺则是行书中一个出彩的笔画,行书的捺画不用一波三折,为了呼应下一个字,一般正捺少反捺多。不管是竖勾,还是横勾,可大可小,随形而变,勾大了,有时还会增加字的气势和完整性。行书的点更是形式多样,既可以调节字的结构、疏密,也可以增加灵动感。很多时候,还会把其他笔画或部件变成一个点来写。如,以点代竖、以点代口、以点代横、以点代撇和捺等。又如所有“马”下面的四点都以一横代替。
5.欹侧取势。
6.开合与收放。
“开”与“合”本是国画章法的术语,在此则指字的结构。“开”意为结构向外拓展、打开;“合”意为向内聚拢,有上开下合,下开上合,也可以左开右合,左合右开,外开内合,内开外合。
收放是指字的某些笔画,可以写大或缩小而改变字的主笔;或者把不好处理的字,用正三角形、倒三角形甚至菱形来处理。
7.以圆转代替方折。
行书的转折,直接用方折的写法较少,多数采用圆转的笔法,但需注意圆转中隐含折意,写时仍需驻笔提按,否则圆而无骨,缺乏方圆兼容之妙。
8.改变笔顺。
改变笔顺在行书里随处可见,也是又一大特点。它可以提高书写速度,增加连笔呼应,尤其有些字整体处理总不满意的时候,则可以通过改变笔顺来重组整个字的结构形态。
9.章法随意。
章法,于绘画叫构图,于书法也叫布局。欣赏作品,首先看到的就是章法,然后看字的结构,最后才关注字的具体笔法。所以,章法是一幅作品形与势的综合体现,是书法创作中重要的关注点。当然行书的章法与楷书相比,则相当自由,字距、行距可以根据不同要求进行随意调整,尤其是写行草作品时,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揖让、对比、呼应,以及穿插、开合、欹侧等,更是变化多端。正因为章法自由,所以难度也随之增加。需要作者靠敏锐的感觉和顺畅的行气来贯通才有震荡感。行气的形成跟熟练有关系。南朝王僧虔说:“作字要熟,熟则神采充实而有余。”当然,太熟练了容易草率、流俗,所以还必须用“熟练还生”来加以制约。
10.墨法多变。
行书的墨法总的来讲,唐以前以浓墨为主,宋以后则墨色的枯湿浓淡变化丰富。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用中锋浓墨线条,表现了一种深刻和凝重;间以出现了很多枯笔,产生了枯湿对比;又因为涂改,无意中产生了许多墨块,从图式的角度去欣赏的话,产生了许多块面效果,增加了书法艺术的一个新元素。再如米芾的《研山铭帖》《多景楼诗帖》《虹县诗》等,擅长运用八面出锋的笔法,蘸一笔墨,从浓一直写到枯竭;然后再重新蘸墨继续写,使作品呈现出强烈的节奏感,虚实关系非常大。明末清初王铎的《行书自书石湖等五首帖》,则完全自觉地沿用了这一方法,他用宿墨(涨墨)来表现轻重和浓淡变化,他的这种自觉用墨的方法对书法走向现代意识感,有重大的启示作用,是对章法的一个重要调整,也是当代行书艺术摒弃实用性进入艺术性后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
以上介绍了行书大致的一些特点,至于具体点画和部首的写法、结构、转折、布白等等问题,限于篇幅不能在此表述详尽,等以后有机会再与大家一起探讨。
《利簋铭》,利簋,又称武王征商簋(约前1087—前1043),西周早期青铜器,是一个叫利的人为铭记周武王的赏赐而铸造的青铜器。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公斤。形制是当时铜簋的典型造型,是天圆地方的体现。器内底部铸铭4行32字。金文大篆。1976年陕西临潼窖藏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观典赏析】利簋是迄今为止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有西周第一青铜器之誉。武王克商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事件,利簋是至今首次发现的确切记载武王伐纣的唯一实物证据,历史意义非常重大。《利簋铭》是西周开国金文的杰作。书风质朴凝重,阔大气派,浑然天成。通篇庄严肃穆,典雅蕴藉,运笔方圆兼备,气象壮丽,线条精严而多变化,各种弧线用笔婉转有力,十分美观,直线笔画,浑厚圆润,气势通达。结体大小自然,疏朗有致而意态端庄,充满了大气和朝气。全篇字体扁长,仍有商代铭文字体首尾尖中间粗和字数较少的特征。《利簋铭》是金文遒美柔润风格的代表,其内在气质的柔软细腻及线条之柔韧圆曲,已暗示出未来发展的道路。(马斌 选荐)
【作品概况】《大盂鼎铭》,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是西周初期康王时(前1020—前996)炊器。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公斤。内壁铭文19行291字,记述了周康王对贵族盂的训诰和赐赏之事。金文大篆。大盂鼎与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盘并称四大国宝。1849年陕西眉县出土,曾为左宗棠藏。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观典赏析】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造型雄浑,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书法地位也居这个时期之首。铭文体现端严凝重的艺术特点,线的笔力非常坚实,体势严谨,结字、章法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体势雄壮而不失秀美,布局整饬又见灵动,开《张迁碑》《龙门造像》之先河。此铭以“方块字”集大千世界造型美之大成。加之器形巨大,端庄堂皇、浑厚雄伟,更呈现出一种磅礴气势和恢宏的格局,透露出朝气蓬勃的气息。《大盂鼎铭》为西周前期金文的最高典范,有人称之为书法的“方笔之祖”,是金文雄伟方整风格的代表。(马斌 选荐)
【作品概况】《侯马盟书》为晋国的官方文字。“盟书”是用毛笔书写在石片和玉片上的盟辞誓言,又称“载书”,字迹一般为红色,少数为墨色。春秋晚期晋定公十五年到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前489)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之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先秦墨迹,大篆。是1965年起山西省侯马市秦村的晋国遗址出土,以圭形石片为主,共5000余片,能临摹的有656件,形状各异。最大的长32厘米、宽近4厘米,小的长18厘米、宽不到2厘米。现藏山西省博物院。
【观典赏析】春秋以后,社会动荡,各诸侯国为了团结对外常举行盟誓,故形成盟书。《侯马盟书》是古代文字中用毛笔书写而篇章完整的古人手书真迹,对研究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有重大意义。盟书书法艺术独具风采,别具一格,作品都是日常用字的通俗性草体,比之甲骨文的“刻意”更具“笔意”,美感重在笔法与线条。因出自多人手笔,故有的浑厚凝重,有的飘逸洒脱,在书写运笔中,强烈展示出柔软毛笔特有的弹性韵律,行笔轻重有度,潇洒秀劲又不失古朴典雅。线条两端书锋,笔势头重尾轻,作弧曲摆动。由于快捷实用,经常出现有收笔自然回勾的笔意,是毛笔手写熟练快速自然形成的,反映东周时代文字的风貌。《侯马盟书》是现今考古发现最早的毛笔字,最能直接地真实反映春秋时代古人书写艺术的书法珍品。(马斌 选荐)
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由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和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共同举办,是一项专题性教研活动,今年已是第12届,本届展评的主题是“人在课中央”。
为了落实教育部“书法进课堂”的决定,今年“杏坛杯”活动首次单列“苏派书法教学”课堂展评。在展评课上,参评教师独特创新的教学方法、合理精致的课堂设计、活泼和谐的师生互动,展示了新颖和高效的苏派书法课堂教学。每堂课都各具特色,或沉稳厚重,或选题别致,或视角新颖,或灵动深邃,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受到现场评委专家的一致好评。本期刊物精心挑选了其中的8个课例,邀请部分教师结合课例,呈现了他们对“人在课中央”的理解;也邀请了专家对相关课例点评,对课堂学习方式变革进行了反思。
J292.1
B
1005-6009(2017)53-0023-04
范遵荣,南京博物院(南京,210000)书画家,国家二级美术师,全国艺术类考级中国画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