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规划理念改造传统小城镇街道的探讨
2017-07-31叶伟
叶伟
(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院 浙江杭州 310012)
基于生态规划理念改造传统小城镇街道的探讨
叶伟
(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院 浙江杭州 310012)
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盲目发展越来越普遍,街道环境的现状混乱不堪,日渐混杂、沉闷的街道正在一点点的破坏城镇固有的风貌,甚至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本文探讨了在传统小城镇发展与其设计原理的基础上,结合生态规划的概念,为城镇的小街道改造和建设提供一些参考的改造方法。
小城镇;生态规划;街道改造
1 浅析小城镇街道规划的误区
(1)小城镇在改造上盲目发展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还有一些小城镇忽视发展行为的整体协调性,任意切割地形,原有建筑的大规模拆迁,无视历史背景和生活环境等,不利于绿色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
(2)街道存在环境混乱的现状。在城镇改造过程中,盲目地扩大了对干净整洁的追求,但很少考虑广场,街道美化等生态环境配套。人们在城镇的街道上穿梭时,没有一个集中性质的广场,更不用说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形成一些缺乏趣味的区域,不利于城镇文化建设。
(3)小城镇街道空间建设的理论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不能在建设实践中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在小城镇街道空间建设方面进行更多的实践性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小城镇。
(4)生态城镇建设理论中存在着过于强调地方性、忽视整体性、急功近利、缺乏长期考虑的问题。所以在中国生态城镇建设太先进或规划概念模糊的问题相当严重,忽视了城镇和区域的整体概念,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护不足,是对生态模式的小范围追求。这是我们应该在未来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小城镇街道的优势
小城镇街道是一个城镇的骨架,它不仅起着导向作用,而且直接反映了城镇的味道和当地习俗。街道连接着城镇的建筑广场,影响着它们的布局、朝向和形态,从而使小镇生活井然有序,充满活力。随着城镇的不断发展,先从点到线,逐步形成一条街道,然后发展成交叉街道,这是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过程。小城镇街道不同于大城市街道,它应以顺应自然为主导思想。小城镇街道功能多,街道规模小,规模宜人,且区域根植性深厚,区域特色明显,是未来小城镇发展优势之一。
3 生态规划理念在小城镇街道改造中的作用
3.1 生态规划理念的涵义
“生态城市”概念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0年在《人与生物圈计划发展报告》中提出的,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科学理论,有效地指导和支持基于生态的城镇规划理论。
生态规划的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态性,是生态城市的标志之一,是环境与存在的自然性;正向演替性,演替是城市生态环境朝着某种特定的方向和趋势发展的状态和过程,演替有正向演替和负向演替两种。在生态规划理念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能量的使用都是朝着生态化,优化的方向发展,所以说生态城市具有明显的正向演替趋势;可持续性,生态规划理念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来实现人-环境-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3.2 生态规划在小城镇街道改造中的实践
3.2.1 合理划分城镇功能,建立慢行交通体系
合理的街道尺度和街道布局的人性化是直接影响城镇形象的关键点。生态宜居的城镇街道应倾向于鼓励步行。我们需要倡导并推行适合低碳的出行方式,确定适当大小的街道,建立缓慢的交通系统,以满足居民的需要。例如,在道路两旁设立“自行车道”,在主要道路安装护栏或重新标线,以方便自行车通行。通过营造安全缓慢的交通环境,让城镇主干道畅通,实现绿色无污染、零排放的慢通道系统的改造,将会有效改善小城镇交通的混乱。
3.2.2 分析区域生态因素,建立小城镇生态格局
通过对城镇生态要素的分析,保留原有的自然板块和关键控制点,以尽量减少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在城镇街道生态建设过程中,加强对生态廊道的保护,生态廊道是重要的生态通道,影响着城镇生态格局和河流、大绿地等在内的区域生态格局。充分利用走廊的延伸,通过人工的方式沿分散的形式连接,从而形成大规模的生态系统。街道沿线的生态廊道,在街道周围形成一道自然景观,使街道与周边空间形成有序的互动。凯文·林奇指出:“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车行或步行的过程中体验城市。”同时,在街道周围形成这样的生态廊道,可以有效吸收灰尘,净化空气,从而达到自然净化的效果。街道线根据不同的城镇环境可分为直线,曲线或折线。不同线型的街道景观是不一样的,街道的线型特征取决于城镇生态要素的形式,加强对自然景观元素的使用,从而促进城镇生态环境的效益最大化。
3.2.3 明确紧凑布局,加强街道绿化
通过绿环和绿化带控制城镇的街道边界,减少机动车在城镇街道上的出行,从而减少城镇空间碳排放的污染。街道绿地系统在绿色小城镇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固碳释氧、减少热岛效应、引导绿色交通、促进城镇绿化。根据实际状况,合理规划城镇的水、土地、森林、绿地等资源。研究表明,当“绿化率超过40%,热岛效应明显慢了下来,当这个数字达到60%,超过3hm2的绿化规模,可以达到与郊区相等的局部温度”。
此外,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树种,促进形成绿色景观街。在绿化过程中,应避免现代城镇广场千篇一律的绿色树种,有效结合利用当地的植物,发挥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性能,突显城镇植物生态景观特色。合理的街道绿化在展示植物的形、色形成高低错落,层次参差的植物景观之美的同时,又能有效减少空气污染,美化环境,展示了城镇的景观和人文特色。
3.2.4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独特的地方街道景观
保持差异是事物从无序走向有序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小城镇街道除了承担重要的交通任务外,还从侧面代表着城镇精神和形象,因此,我们要在合理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植物景观,结合城镇特色,重点栽培“花、树”。此外,个性突出、环境优雅的小城镇需要以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背景为基础,加强内部联系,是原有的区域空间建设绿色小城镇的最终目标。除了结合园林的地方特色,还需要对拥有历史文脉的传统小城镇,继承与创新,挖掘当地民间习俗的起源和发展,然后用抽象的图形、符号或材料体现历史信息。街道,小巷,绿色广场并不用的装饰,但可以利用景观装饰成图案,以加强视觉接触,审美意图,深刻地反映一个城镇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4 生态实践
江山市,浙江省衢州市代管县级市,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是浙江省西南部门户和钱塘江源头之一。1987年撤县设市,区域总面积2019km2,人口46.79万(2010年),浙赣铁路复线和黄衢南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江山先后被命名为“中国猕猴桃之乡”、“中国白鹅之乡”、“中国白菇之乡”、“中国蜜蜂之乡”、“中国水泥之乡”、“中国木门之都”、“江南毛氏发祥地”、“毛泽东祖居地”、首个“中国村歌之乡”、“中国幸福乡村”,是一个资源丰富,区位优越,风景优美之地。在生态改造上,江山市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作为2015年“全球十佳绿色城市”,其方法是值得借鉴和运用的。
图1
4.1 江山市交通现状分析
江山城区道路交通系统已具备初步的规模和水平,但难以满足交通现代化的要求。通过仔细的调查研究后,总结了以下几个问题。
(1)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经济发展和机动化水平高速增长不相适应。主城区道路的建设指标远低于国家标准,道路设施建设“欠账”较多。
(2)城市呈分散式组团布局,受到山体、水域的阻隔,给道路网主骨架体系构建带来较大难度。客观上制约着通道间距的合理性及贯通性。
(3)老城区功能过于集中,向心交通压力较大。早晚出行必须经过老城区的鹿溪路、环城西路、江滨路等南北向路段。导致向心交通压力增强,早晚高峰的交通流量较为集中,并呈现出拥堵常态。
(4)主城区与周边组团联系通道单一,现状主城区与上余、清湖等组团均需通过过境公路予以解决。组团间缺乏快捷有效的联系。
4.2 江山市生态交通规划
(1)总体性原则:全面协调,完善级配,加强联系,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经济可行。
(2)道路网络总体布局:总体布局采用混合式路网模式,中心城区和集团内部路网布局采用网格状形式。建成以快车道和主干路为骨架,以次干道和支路为基础,功能明确,结构合理,紧密有序的多种交通网络均衡发展模式的路网。
(3)城镇街道绿化在这个充满活力的世纪有着良好的趋势,在科学的生态规划指导下建设的岳阳市,正在向繁荣,美丽,生态园林城市迈进。我们可以在改造绿色城镇街道的过程中,向一些优良的生态城镇规划模型学习。
5 结语
生态规划改造街道是建设绿色小城镇的关键步骤,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未来小城镇建设应以创建生态绿色系统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实现生态改造与当地环境紧密结合,合理规划街道的人文,空间等资源,创建低能耗、低污染、高绿色、高质量的生态城镇街道。
[1]李海龙.中国生态城市的现状特征与发展势态:中国百个生态城调查分析.城市发展研究,2012.
[2]吕正华,马青.街道环境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科技出版社,2000.
[3]赵之枫.小城镇街道和广场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7.
[4]沈清基.理想空间——生态与低碳城市.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1.
TU984.115
A
1005-7897(2017)06-0023-02
2017-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