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演奏中对音色的影响分析
2017-07-31张弦
张 弦
琵琶演奏中对音色的影响分析
张 弦
对音色的重视几乎可以说就是中国音乐最具特质之所在。器乐类别间的同异也基于音色而言,因此,可以说,没有哪个音乐系统是不以音色作为基底特质的。乐器音色的构成与变化是器乐生命力的根本,丰富的音色表述是音乐演奏中引人入胜的重要手段。琵琶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延续千年的弹拨乐器之一,就音乐而言,繁复鲜明的多样音色共同构筑了琵琶音乐艺术独具魅力的特质美。
一、 琵琶艺术中的音色
音色是检验演奏者技艺水平的客观标准之一。琵琶演奏时的每个基本指法,在动作过程中都具有其相应的音色发声。以琵琶右手演奏技法为例,在表现时值较长的“音线”时,有三种常见技法:滚奏、轮指、摇指。“音线”般的演奏需求导致演奏者对右手各个手指的发音,从音色上必须进行统一或融合。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右手演奏的三种指法都要求音色气息的连绵、匀衡,但由于演奏者生理、心理条件各有差异,致使三种技法又各有其独特韵味,滚奏音色清丽、轮指音色温润、摇指音色敦厚,三者从音色上不能相互替代。技法与音色是琵琶演奏艺术中相辅相成的一环。
就琵琶艺术中音色与音乐表达的人文层面而言,演奏者通过不同的演奏技法及演奏技法的不同组合,为重塑音乐内在形象与精神追求,发出不同含义、不同“情感”的音色,这是音乐乃至艺术二度创作中十分重要的一步。
演奏者对琵琶音色的控制和驾驭,将影响音乐作品内涵表述的深浅。可见,音色是连接技术与音乐的重要媒介。对音色的熟练驾驭是琵琶演奏中的关键,是阐发艺术之美的根基。不同的音乐意境,需要不同组合与变化的丰富音色。现代琵琶艺术的发展,对演奏者有了更多处理音色的要求——通过运用不同的技术手段,从音声特质的实践层面获得自己对音乐艺术的独特见解。
二、 琵琶演奏的动作幅度对音色变化的影响
演奏时动作幅度的大小,决定支点和力点的动作部位。动作幅度大的演奏状态以手指带动手臂旋转,力点部位应是手指和手臂的合力,而支点部位则是肩部,动作重心在于小臂;动作幅度小的演奏状态以手指关节伸屈为主要运动部位,力点部位应为手指的掌关节,支点部位为肘部,动作重心在于腕部。演奏中动作幅度的大小与触弦速度的快慢对音色有着直接的影响,动作幅度大,支点、力点、重心相对靠后,手指的触弦速度相对缓慢,发音则浑厚、柔暗;动作幅度小,支点、力点、重心相对靠前,手指的触弦速度相对敏捷,发音则明亮、清脆。
三、琵琶演奏的扣弦力度及面积对音色变化的影响
不同的琵琶演奏者具有不同的力度,在使用乐器时对扣弦的力度也不同,流传于钢琴演奏中的“钢琴手”就是这一道理。对于琵琶演奏的控制变化,主要是通过演奏者的心理感受和思维作用,通过更深层次的曲目想象,将自己置身于某种境界中,通过不同的扣弦力度、面积、幅度及速度等表现出柔和、刚烈、虚实等不同的音色变化。一方面,琵琶演奏中对于扣弦的幅度和力度来讲,动作幅度越大,支点和力点就越靠后,演奏的速度就越快,发出的声音越清脆。反之,发出的声音越浑厚。扣弦的力度越小,声音越清脆;扣弦的力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刚烈。另一方面,扣弦的面积不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音色,如果演奏者用指甲缝触弦就会表现出浑厚的音色;用指甲中间演奏就会出现非常清脆的音色;用指甲的上下偏锋扣弦就会发出非常刺耳的声音。以《十面埋伏》为例,演奏者通过对琵琶扣弦不同程度的控制,将项羽当时所处场景的鼓声、剑弩声等充分表现出来。整首曲的快慢、强弱处理十分得当。
四、琵琶演奏的触弦角度对音色变化的影响
在琵琶演奏中引起音色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演奏中触弦角度和方向的变化、指锋和触弦位置的变化。当触弦角度和触弦方向发生变化时,音频和振幅同时发生改变。通常情况下的基本触弦角度约为45度,当小于这个角度时,增加手指向面板的垂直方向的压力,此时琵琶的发音洪亮、浑厚;当大于这个角度时,增加手指向面板的平行方向的压力,此时琵琶发音锐亮、脆薄。一般基本指甲接触弦的角度约为45度,当小于这个角度时,增加手指向面板的垂直方向的压力,这时的音色十分浑厚和结实;而当大于这个角度时,音色则十分的清脆明亮。
五、结语
琵琶艺术千余年来的发展,演奏技艺的丰富很大程度有赖于对音色的认识与发掘,各种美的音色变化都是为塑造音乐形象、表现乐曲内容服务的。不同的音色变化与音色组合通过演奏者的超凡演奏技巧表现出来,具有不同的表现功能。琵琶演奏者在运用演奏技巧的时候,通过对旋律和风格的掌握,表现出不同的音乐意境,演奏出变化的音响效果,表现出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
[1]林细英.琵琶演奏中的音色变化探讨[J].青年文学家,2013(20).
[2]李景侠.中国琵琶演奏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刘美丽.谈琵琶演奏中的音色变化[J].中国音乐,2008(3).
张 弦:江西艺术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童孟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