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变革与艺术形态变迁
——评《当代新媒体艺术特征》

2017-07-31文/裴

传媒 2017年11期
关键词:公共性公众特征

文/裴 磊

技术变革与艺术形态变迁
——评《当代新媒体艺术特征》

文/裴 磊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各个领域都带来了不同的影响,艺术的发展也进入新媒体时代。无论是艺术的创作、传播还是消费,新媒体技术都为其提供了新的呈现方式、传播手段和参与渠道。新媒体的交互性、虚拟性、参与性等特点,为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特点,它有着与传统艺术作品不同的特征,不再局限于有形的空间和固定状态,而更加强调大众参与和公众的体验。在对艺术的消费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分享和多维度交流成为可能,同时虚拟与在场之间的融合性和互动性特征,也成为新媒体艺术的价值体现。由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教授独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的《当代新媒体艺术特征》一书,从新媒体艺术的欣赏方式、传授模式、创作目的、艺术媒介和空间与运作机制等方面,对新媒体艺术进行了全面分析。作者详细解读了新媒体艺术的公共性特征,并结合新媒体艺术的个性体验,对新媒体艺术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把握,为读者提供了认识新媒体艺术的人文视角,具有重要意义。

从技术视角到人文视角。在以往的新媒体艺术研究著作中,作者更多的是从技术层面来论述、分析新媒体艺术的创作、传播等问题,而本书作者从人文视角出发,建立了对新媒体艺术认识的新维度,为新媒体艺术的研究建立了文化学意义上的理论框架,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在对新媒体艺术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时,作者没有局限于技术本身的发展,而是将技术动因、哲学动因和艺术动因相结合进行分析。

作者认为摄影技术、电影技术、电视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形成的合力,推动了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信息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为新媒体艺术提供了更多的电子装备和制作技术。进一步,作者又从哲学层面对新媒体艺术的产生进行了分析,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盛的存在主义哲学和荒诞派思潮的发展对新媒体艺术的创作实践产生了直接影响。存在主义宣扬的追求自由、注重人的心理意识等观念促进了艺术家用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姿态进行新的艺术探索,而这推动了新媒体艺术的产生。荒诞派主张人的存在方式是荒诞的,这种荒诞集中体现在普遍的不安感和惶恐情绪,而这促使人们用一种玩世不恭的、近乎荒诞的行为传达这一情绪,新媒体艺术家则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采用当时各种最新的技术手段,进行着离经叛道的、荒诞的、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实践。如他们通过新的编程方法、新的媒体手段和新的材料等,为艺术的表现探索出了一条新路。最后,作者从艺术动因上分析了新媒体艺术的产生。认为新媒体艺术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20世纪60年代欧美先锋派艺术浪潮。当时,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偶发艺术、极少主义等全新的艺术形态冲击着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这些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对新媒体艺术的产生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此外,在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上,作者从受众体验、科技与人性的辩证关系以及文化语境变迁方面,分析了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这就将新媒体艺术的分析延伸到文化层面,为搭建新媒体研究的文化学框架做了新的尝试。

书名:当代新媒体艺术特征作者:金江波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4月定价:78.00元

系统梳理了新媒体艺术形态。作为整体的新媒体艺术,又有不同的分类,不同类型的新媒体艺术又有不同的特征。为此,作者系统梳理了当代新媒体艺术的类型。如当今的影像艺术、数码摄影、网络艺术、互动装置艺术、虚拟仿真艺术、电子游戏艺术和人工智能艺术等。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进行了分析:一是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对技术的依赖程度不同。新媒体艺术作为“新媒体”与艺术的结合物,与生俱来与技术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而传统艺术与技术则没有这种密切的联系。二是作品形态不同。新媒体艺术不仅是静止的,还可以是动态的,不仅是平面的,还可以是立体的,不仅是时间的,也是空间的。它弥补了传统艺术的不足,为其注入新的元素。三是与消费者的关系不同。传统艺术与消费者的关系是单向度的线性关系,而新媒体具有的交互性特征使艺术作品与消费者形成了双向互动的关系。消费者不仅可以参与其中进行体验,甚至还可以参与完成艺术作品的创作。四是使用的材料不同。传统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材料相对单一、固定,而新媒体艺术更依赖于高科技材料,其选材范围更广。

新媒体艺术的公共性与个性体验相融合的特征。在该书中,作者提出了新媒体艺术具有公共性特征的观点,同时分析了公共性与个人体验的关系问题,这是该书的核心观点。对新媒体艺术的公共性问题的探讨,有利于读者对新媒体艺术特征的再认识。作者认为,新媒体的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等天然基因,使个体信息在新媒体这一信息化共享平台上更加平等开放,但是个体的信息体验又具有个性化与多元化特征,这两者构成了新媒体艺术的公共性与个性体验这一辩证关系。由此,在新媒体时代,借助新媒体自身的特征发展而来的新媒体审美特征等,提高了艺术的公共性。这种公共性意味着艺术摆脱了只服务于少数人的传统,转向接近生活、接近大众,让艺术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公众普遍享有、参与、互动和分享的日常活动。正是依托于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特征,艺术的公共性再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和实践。新媒体将艺术带入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公共艺术时代,在这个时代,公众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和共享者。由此,新媒体艺术实现了参与对象、内容、场域和目的的公共性,这种公共性又体现在公共的平等参与、大众化的符号表达、开放式的平台体验和消费者的权利共享四个方面。

同时,作者从新媒体时代Web2.0技术特征出发,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用户参与和用户体验的多元化、个性化特征,从公众的欣赏心理机制、创作者的多元个性体验创作机制,以及新的时空感知经验入手,深入阐释了新媒体艺术的个性化体验特征。作者认为,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导致了对用户体验的追求,这在创作主体身份上表现为创作主体身份的消解,欣赏者也是创作者,同时创作主体从个体走向集体。在公众体验上,新媒体艺术的体验者依托技术实现了沉浸式感知和体验,以及在虚拟空间中身份和情感的虚拟化发展。而这也改变了欣赏者接受新媒体艺术的方式,即从观看走向体验,从接受转向分享。这正是新媒体带来的重要影响。

在针对新媒体公共性特征与个性化体验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作者认为,正是要实现公共性和个性化体验之间的融合与平衡。因为新媒体艺术在表现出其强大的公共性的同时,每一位公众又具有自身的体验和经验感知。在这一新媒体艺术平台上,公众享受着最不同的、完全独立的、自由的感知和体验,这种感知和体验又因为个体的不同经历、不同的文化素养而不同。因此,在当前的新媒体艺术发展过程中,艺术如何更好地融入生活,与公众接近,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体现公众的主体地位是需要艺术家们思考的问题。与此同时,艺术家们还需要注重公众个体的身份差异,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发展个性化、多元化、适应分众化传播的艺术作品,兼顾公众审美需求的同时,又能够彰显独特的、差异化的个性体验,是新媒体艺术不容回避的话题。

注重新媒体艺术实践,以案例分析引导读者。作为新媒体艺术的实践者和倡导者,作者具有丰富的新媒体艺术实践经验,这不仅为该书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还使读者通过案例进一步了解了新媒体艺术背后的文化诉求和艺术思想。例如,作者曾经设计的装置艺术《中国暴龙》(2008年),以及作者引述的各个时期不同艺术家的作品,都为读者进一步了解新媒体艺术提供了直观的例证。书中最后的附录部分,为读者提供了国内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研究机构信息,以及主要新媒体艺术节和艺术展的相关介绍。这为读者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的新媒体艺术发展和实践提供了新的窗口。

总之,该书作为研究新媒体艺术的重要著作,重点从文化层面对新媒体艺术的形态变迁和特征做了细致分析,有利于读者对新媒体时代的艺术发展动向进行了解。

作者单位 武汉科技大学

本文系武汉科技大学校级课题“公共艺术专业创新与实践平台建设”(项目编号:2014X086)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公共性公众特征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数字特征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禁止摄影”:由观众拍照观察中国博物馆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