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远梅畲古道的动人传说
2017-07-31朱双玲陈可颂
■ 特约记者 朱双玲 ■ 赖 强 陈可颂
平远梅畲古道的动人传说
■ 特约记者 朱双玲 ■ 赖 强 陈可颂
1. 往日热闹的古道边,如今只荒凉的梯田 朱双玲 摄
2. 一段长长的古道都是一段历史 朱双玲 摄
尘烟滚滚,身穿盔甲的士兵日夜兼程,紧急向朝廷上报军情;烈日炎炎,青衣布褂的书生风尘仆仆,赶往京城博取功名;车轮辘辘,神色紧张的押夫餐风露宿,护送货物小心前行……这些场景,在电视剧和电影中大家都看到过,那马蹄下的小路,就是古代的陆上交通要道,也就是如今的古驿道。
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平远,是三省五县通衢之地,千百年的盐上米下留下了众多古道。近年来,随着户外运动兴起,沿着古道探幽探胜成为时尚,古道又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成为人们了解历史、体味历史的一个很好载体。近日,笔者就约上几名爱好者,去行走平远县泗水镇梅畲村古驿道,寻访那些沉积千年的故事。
官商道:贯通蕉平两县
梅畲村处于平远泗水镇和蕉岭县新铺镇交界之地,相传,宋元时期畲人在盛产梅子的此地聚族而居,故名梅畲。
春日的阳光,如水的光晕,清冷而不乏温柔。笔者一行人驱车沿着蜿蜒的公路,盘旋至泗水镇与东石镇交界的伯公坳下车。在镇村干部的指引下,开始行走古道。
行走了1公里后,用未经雕琢的石头砌结的古道便出现在眼前。踏上石阶,时有草儿钻出泥土,蹭着行人的裤脚。在一转弯处,偶遇一株开得茂盛桃花,让人在深山中感受到“烂漫春光”。沿着古道继续往深处走去。山间的溪水,潺潺流着。四面群山环绕,鸟啼声声。行走一小段后,便又出现一段早已荒废的梯田。村支书刘崇轩告诉笔者,由于梅畲地处深山,近年随着城镇化的变迁,村里很多举家外迁,留在深山的梯田由于耕作困难,早已没有往日的生机。
上午的山路,行人甚少,空气中迷漫着清香。穿梭古道,两侧树木葱葱,杂草丛生,高过人头。刘崇轩说,梅畲古道是从古时平远仁居老县城到蕉岭老县城的官道和贸易共用的官商道,全长约23公里,其中梅畲境内15公里。
望梅亭:见证古道昔日繁华
据刘崇轩介绍,在清朝蕉平两县贸易发达,往来的人很多,上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公路的开通、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梅畲古道由于年久失修,且平时行走的人又很少,遭到过很多毁坏。如古道最多时曾设有4个茶亭,但今天能看到的只有一个望梅亭了。
说话间,在走过两三个弯道后,便来到了望梅亭。只见望梅亭高约3米,由山石堆砌而成,中间设一门洞,内可供十几人歇脚。在望梅亭的石碑上,刻着嘉庆十一年(1806)建,1989年重修的字样,亭内的碑文则记载了望梅亭的历史,及1989年得修时热心人士的捐款名录。刘崇轩说,旧时望梅亭是抵达梅畲村的标志性建筑。现今,石墙已斑驳,生着了青苔、草木。站在亭前遥望四周,一切显得古朴而又凄凉,昔日的繁华虽已去,但依然能想象当年商官脚步匆匆的繁忙景象。
3. 1989年重修的望梅亭,如今也已斑驳破旧 朱双玲 摄
4. 梅畲村内还保留着的吊脚楼和伙店,依稀可见当年古道的繁华李 程 摄
长寿阶:梅畲长寿现象的象征
行走梅畲古道,就不得不说其中的“长寿阶”。从伯公坳行走三公里后,便到达七十二阶的地方。因由72个石阶组成,传说走过这72个石阶的人都会长寿,因此又叫“长寿阶”。虽然传说早已无从考证,但该村长寿老人在泗水镇甚至于平远县都最多却是不争的事实。据泗水镇政府统计,在全镇48名90岁以上老人中,该村就有11人。说起梅畲村的长寿现象,刘崇轩抑制不住兴奋,他说梅畲村山好、水好、人勤劳,长寿的很多,有几项指标达到或超过了长寿村的标准。年龄最大的104岁阿婆叫龙太妹,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60周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达到19%。
文天祥:为古道留下动人传说
在行走古道中,我们还听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南宋末年,抗元英雄文天祥兵败,退入广东。一日经过梅畲,文天祥因念幼主心切,咬破指头,嚼血喷干竹叶作卦,卜幼主所在。少顷,此处生长的竹叶皆有朱点,即被称为“相国卦竹”。文天祥他们自己吃过并准备给皇上吃的禾米制品就称之为“王粄”或是“皇粄”,由于忌讳所以转口至今成了有名的小吃“平远黄粄”。据说清末爱国诗人丘逢甲获悉文天祥的故事后,还专门作诗咏叹。诗曰:“乡乡都建相公祠,犹见遗民故国思。欲向梅畲寻卦竹,满山红处立诗碑。”
从古道出来,昔日的古道繁华早已随风而去。梅畲古道留下的残亭断阶或许都将被千载风雨而最终被湮没,历史遗迹也会荡然无存,但这些关于它的动人传说和名人故事或许还会辈辈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