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86例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观察
2017-07-29杜雯雯
杜雯雯
摘 要 小儿哮喘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气道呈高反应性,接触诱因后即发作,与遗传、生活习惯及环境因素等有关。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疗效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于2016年1-12月来我院治疗的小儿哮喘患儿,使用单双号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43例。给予乙组常规护理,甲组在乙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及依从性。 结果 甲组患儿治疗总体有效率及总体依从率明显高于乙组(P>0.05)。结论:给予行雾化吸入治疗的小儿哮喘患儿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增加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小儿哮喘患儿 雾化吸入治疗 护理干预 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小儿哮喘为小儿常见肺部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咳嗽、呼吸困难、喘鸣等,并可伴有可逆性、梗阻性的气道高反应性呼吸道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生活与学习,并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过程。若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可发展至迁延不愈,损害肺功能,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安全。雾化吸入治疗是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安全、高效方法,具有无创、操作简单、副作用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分析来我院治疗的86例小儿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护理干预对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疗效及依从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86例于2016年1-12月来我院治疗的小儿哮喘患儿,使用单双号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43例。所有患儿均确诊为小儿哮喘,存在不同程度胸闷、气促、反复发作性喘息等症状,告知患儿家属后,均同意参加本次观察,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给予乙组患者健康教育、并发症预防指导等常规护理,甲组患者在乙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
(1)心理护理:与患儿建立良好关系,使用温和语言鼓励患儿,增加亲近感。若患儿首次接受雾化吸入治疗,使患儿先用皮肤接触所用器械,消除、缓解抵触心理。雾化吸入时利用玩具、讲故事等转移注意力。发挥榜样作用,以依从性好的治疗患儿为榜样,使其模仿,并进行语言鼓励,并对表现优秀患儿进行奖励。
(2)细节护理:指导、协助患儿取舒适、正确体位。仰卧位使膈肌上移、胸廓活动度降低、肺活量减少,易导致呼吸肌疲劳,且明显减少吸入量,取患儿坐位或半坐卧位,促进膈肌下移,增加气体交换量;确保雾化液温度适宜,雾化吸入过程中根据患儿情况调整吸入量,密切关注患儿呼吸、面色等变化情况,发现异常后立即进行相应处理;避免面罩紧贴面部,不可用力按压患儿面颊部,降低抵触情绪发生的可能性;雾化吸入治疗完成后,清洗患儿面部水汽,并使用清水漱口,防止激素沉积口腔内,引发并发症,协助患儿排痰,及时清理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1.3判断标准
1.3.1治疗效果
显效:治疗后,患儿呼吸困难、胸闷等临床症状完全或基本消失,1年内未复发;有效:治疗后,患儿呼吸困难、胸闷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无效:治疗后,患儿呼吸困难、胸闷等临床症状无改善,发作次数未减少。治疗总体有效率100%。
1.3.2依从性
优: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患儿无哭闹、拒绝等行为,并于15min内顺利完成治疗;良: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患儿存在轻微哭闹行为,给予玩具或抚慰后于15min内完成治疗;差: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患儿大哭大闹、拒绝,治疗时间超过15min。總体依从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00%=(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根据spss19.0统计学应用软件对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n(%)采用 €%p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甲组患儿治疗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乙组(P<0.05),(见表1)。
(2)两组患儿依从性比较。甲组患儿总体依从率明显高于乙组(P<0.05),(见表2)。
3讨论
儿童表达能力较差,若患儿出现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加快、双肺有哮鸣音等症状时需注意进行哮喘诊断,及时给予治疗。雾化吸入治疗使得药物在高速氧气气流作用下变成雾状,具有高度选择性,经呼吸道吸入,作用于患处,发挥消炎、解除痉挛、改善呼吸道功能等效果,且刺激性小。但因患儿自控能力较差,行为缺乏稳定性,导致治疗效果欠佳,所以,治疗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保证治疗顺利完成,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安抚患儿恐惧、抵触心理,提高治疗依从性,纠正不当体位,增加药物吸入量,雾化后帮助患儿拍背,促进痰液排出。
本文结果显示,甲组患儿治疗总体有效率及总体依从率明显高于乙组(P<0.05),所以,给予行雾化吸入治疗的小儿哮喘患儿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增加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唐玉华.护理干预对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疗效及依从性的影响探析[J].饮食保健,2016,3(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