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尾松毛虫的生活习性及预测预报

2017-07-29余红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12期

余红明

摘要 分析了马尾松毛虫的危害,阐述了其生活习性,介绍了几种虫情调查方法和发生期预测预报的方法,以期为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提供借鉴。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生活习性;虫情调查;预测预报

中图分类号 S4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2-0135-01

近年来,皖南山区马尾松毛虫进入了新一轮暴发周期,特别是2016年9月,池州市贵池区梅村镇数千公顷马尾松松针在几天内被蚕食精光,松林一片枯黄、焦黑,似火烧状,造成大量马尾松死亡,经济损失巨大。然而,马尾松毛虫的影响还远远不止于此,遭受马尾松毛虫危害后更容易招引松墨天牛等侵害,传播松材线虫病,马尾松毛虫毒毛还能侵入人体引起皮炎、关节肿痛等病症,危及人们的生产、生活安全。因此,有必要开展马尾松毛虫的预测预报工作。

1 生活习性

马尾松毛虫在皖南山区1年发生2~3代,多以3龄幼虫在树干基部的树皮裂缝内、枯枝落叶、杂草或土、石块下越冬。越冬幼虫3月中旬上树危害,4月下旬越冬代成虫出现;第1代幼虫、成虫发生和出现的时间分别为6月上旬、7月下旬;第2代幼虫、成虫发生和出现的时间分别在8月上旬、9月中旬;第3代(越冬代)幼虫9月下旬发生,3龄后进入越冬。成虫昼伏夜出。

卵常数十粒排列或堆产于松针上,雌蛾产卵量从数十粒到七八百粒不等,卵期6~11 d。幼虫一般为6龄,1~2龄幼虫有群集和吐丝下垂习性,借风力迁移;3龄后分散危害,取食整根针叶,受惊时有弹跳下落习性;5~6龄幼虫受惊时将头部弯于胸部下,毒毛竖起,其时食量最大,占幼虫期总食量的比例为70%~80%,幼虫期34~56 d,越冬幼虫长达190 d。老熟幼虫在针叶丛和树皮缝中结茧化蛹,在针叶受害较重的松林,幼虫则下树在林下灌木和地表植物上结茧化蛹,蛹11~22 d,成虫期5~9 d,世代重叠现象明显。

2 虫情调查

马尾松毛虫是一种周期性暴发成灾的害虫,一般4~5 年出现1次周期性猖獗。由于其适应性强、繁殖快,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急剧增加,暴发成灾。

马尾松毛虫以幼虫危害,其发生时间、数量、危害程度、发生范围是预测预报的主要内容。相关资料显示,以3龄幼虫为最佳调查期,幼虫期1~2龄,死亡率达32%~67%,到3龄时数量相对稳定,死亡率只有6%~9%,皖南山区越冬代以3龄为主,测报3龄幼虫比测报4龄幼虫可提前时效5~19 d。不仅能使林权单位及早做好防治准备,更主要的是龄期小时化学防治效果更好[1]。

幼虫数量调查方法:①树高2 m以下的样树,应全树调查。②树高2 m以上的样树,一是根据马尾松毛虫幼虫的虫粪数量推算虫口密度[2];二是根据受惊弹跳的习性,利用振动法推算虫口密度;三是调查树冠最底层枝条幼虫数量,推算全株虫口密度。③越冬期虫口数,可以根据树干1.5 m以下越冬幼虫数量(x)占全树干越冬幼虫数量(y)的相关关系(y=8.96+2.52x),调查树干1.5 m以下越冬幼虫数量,推算全树干越冬幼虫数量[3]。

3 发生期预测

3.1 物候法预测

调查发现,松毛虫某个虫态的始见期往往与某种生物的某个发育阶段同时出现。利用这种关系,以植物的发育阶段为对照,对松毛虫某一虫态或发育阶段的始见期进行预测。例如“桃花红,松毛虫出叶丛;枫叶红,松毛虫钻树缝”;油菜花盛开显荚时,越冬代马尾松虫开始作茧化蛹。

3.2 期距法预测

根据相关资料,制订松毛虫历年同代生命表进行系统观察,所得各虫态(或龄期、世代)之间的平均生长历期(即期距),结合黑光灯或性信息素诱测,应用期距法推算某一虫态(或龄期、世代)的发生期。如下一虫态发生期=当前虫态发生期+期距。马尾松毛虫的最适温度为28 ℃,如低于往常同期温度发育较迟缓,相对期距较长,则可用上限值预报;反之,则可用下限值预报[4]。如某年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化蛹高峰期是4月23日,根据期距法,利用马尾虫各虫态间的期距及标准差,就可以预测出越冬代成虫发生的高峰期。即越冬代成虫高峰期=越冬代化蛹高峰期+蛹至成虫的期距= 4月23日+23.6±1.5,可以推算出具体时间为5月16—19日。

3.3 一元回归分析预测

通过大量观察调查马尾松毛虫发生期资料,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求得不同时间段平均温度与马尾松毛虫各虫态(或虫龄)发生期的线性关系,建立一元回归方程为y=a+bx,再调查相关因子,推算下一轮暴发的日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将当地的温度作为变量因子代入到建立的回归方程中,便可预测发生日期,提前做好防治准备。根据黄学恒等研究,这种预测预报结果是非常准确的,只是需要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记录,工作量较大,而且气候也在发生变化,回归系数不可能一成不变。

3.4 性引诱预测

利用马尾松毛虫性引诱剂作诱源进行诱蛾试验,逐日统计诱捕器诱集到的成虫数量,以诱到第1只成虫的日期为成虫始见期,至连续3 d未诱到成虫为终止期,以此来确定成虫羽化的高峰期,结合历数的诱测数据并辅以其他监测方法,即可预测下代幼虫的暴发日期。在无性引诱剂的情况下,可以用2只雌蛾作诱源。此方法简便易行,且预测时包含了温度、湿度等自然因素的变化,在低虫口期和虫口密度上升的林区,预测结果非常准确;但在马尾松毛虫已经大发生的林区进行性引诱试验,其诱捕效果不一定理想[5]。

4 结语

马尾松毛虫周期性暴发成灾,已严重影响了林业经济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如果能对其准确预测预报,就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加以控制,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不仅能节省大量的防治费用,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许多数据也随之需要重新观察和记录,建议加大对此项工作的投入力度。

5 参考文献

[1] 薛贤清.森林害虫预测预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2] 费海泽,王鸿斌,孔祥波,等.马尾松毛虫发生相关气象因子筛选及预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4(1):136-140.

[3] 何忠,韩瑞东,刘向辉,等.环境温度对马尾松毛虫发育与存活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6(3):3483-3488.

[4] 北京林学院.森林昆蟲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5] 文志忠,王士坤,任幼琴.利用性引诱进行马尾松毛虫发生期预测和虫情监测[J].林业科技通讯,2000(5):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