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传统剪辑在表现矛盾冲突中的点睛作用
2017-07-29徐也涵
摘 要:影视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种类的一大特点便是对素材的二次创造。同时,创新的表达方式也一直是先锋影视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近年来打破常规的反传统剪辑渐以一种较为成熟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并为影片在表现矛盾冲突等方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文将结合第87届奥斯卡最佳剪辑电影《爆裂鼓手》从风格化的声画对立、反常规的镜头组接、越轴等方面,论述反传统剪辑在表现矛盾冲突中的点睛作用。
关键词:反传统剪辑;矛盾冲突;声画对立;蒙太奇;越轴
作者简介:徐也涵(1994.9-),女,汉族,四川省宜宾市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移动数字媒体研究。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2
一、剪辑的重要性与反传统剪辑的可能性
影视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与传统单一媒介的艺术门类不同。视觉元素与听觉元素构成的表现对象以及将视听元素再现于银幕的表现手段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影像符号以进行信息的传递[1]。在1918年,前苏联电影工作者库里肖夫通过著名的“库里肖夫效应”论证了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并提出了蒙太奇构成的可能性、合理性与心理基础[2]。他认为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单个镜头只不过是素材,只有蒙太奇的创作才能称为电影艺术。显然这样的理论使电影创作者清楚地认识到影视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种类的独特性。在影视作品中,构图的差异、光线的明暗、色彩的冷暖、不同的声画组合、不同的画面组合方式甚至镜头的长短都是构成影像符号的重要元素,任何一个元素的改变最终都导向观众理解的偏差。
传统的剪辑方式遵循了时间连贯、空间连贯、视觉流畅、声画合一、合乎逻辑等方面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与现实世界无限逼近的第二世界。而我们提到的非传统的剪辑方式很大程度上是打破了传统观众的观影逻辑,通过声画对立、时空关系的破碎、叙事过程的非逻辑等方式在影视作品和观众之间产生了强烈的间离效果。使观众从剧情中抽离出来,而独立地思考创作者所想表达的,寓于影片剧情之下的深层含义。近几十年,在电影人的不断探索下呈现出许多具有代表意义的反传统剪辑作品。如20世纪80年代由尤里斯·伊文思创作的超现实主义纪录片《风的故事》,运用了大量梦境画面辅助表现伊文思寻找“气”的心路历程,打破传统纪录片对于画面“真实”的要求,表现出其对于真实内心的孜孜追求。再比如乔纳森·诺兰导演的影片《记忆碎片》,通过碎片化叙事,将一个普通的追凶故事进行打破、重组后以一种倒叙插叙方式结合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得观众更佳真切地感受到主角对于现实破碎的感受,也给了观众独立思考的余地。而本文分析的电影《爆裂鼓手》更是通过反常规的表现手法与剪辑手法,使得影片在矛盾冲突的表现上呈现出其独特而有力的一面。
二、反传统剪辑在表现矛盾冲突中的特殊价值——以《爆裂鼓手》为例
反传统剪辑通常会以声画对立、时空关系的破碎、叙事过程的非逻辑等方式进行,而所产生的效果基本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在观众和剧情之间产生离间效果,使观众拥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能力,有利于创作者寓于影片深层次的内涵得以表现。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影片情感、人物性格塑造等方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这两方面无疑都能对影片矛盾冲突的深化与突出起到重要作用。以影片《爆裂鼓手》为例,该片通过风格化的视听对立、反常规的镜头组接、反越轴原理表现方式使得该片在矛盾冲突方面有更深刻而紧张的表现。
1.风格化的视听对立
在声画的剪辑中,大多数时候,即使采用主观化的配音,声画之间还是和谐匹配或符合逻辑关系的。但同时也有很多影视作品呈现出非匹配的形态,这种形态在《爆裂鼓手》中也有所表現。
影片《爆裂鼓手》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漫长的黑屏镜头,并伴随着逐渐强烈、快节奏的鼓点。这样的镜头会使观众感到心理不适,同时也有类似于中国戏曲中定场诗的效果,提醒观众电影即将开始。在鼓声结束的瞬间,电影的第二个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一个向着尼曼的漫长推轨。画面中尼曼沉浸在自我的时空内,独自练习击鼓。而在这缓慢的推进过程中,伴随着的却是如同黑幕背景音一样强烈而快速的架子鼓敲击声。在展现主角的娴熟手法时,也增加了场面的紧张氛围。随着片中二号人物特伦斯·弗莱彻出现,尼曼的练习立即被打断。电影情节发展靠的是矛盾冲突的推进,这种推进带来的则是变化。这不仅是指电影中情节的变化,而且也是指电影潜意识的视觉和听觉元素的变化。这第一刀剪辑象征着尼曼的人生在弗莱彻出现之时发生了改变。接下来的对话中,费莱彻从言行上支配者尼曼。他不停地打断这位年轻、上进又有点羞怯的学生,进而测试他是否有自己所寻求的天赋。此时,不论尼曼是否在说某句话或做某个动作,剪辑点总是准时在弗莱彻开始讲话时切到他身上。这种剪辑方式给予观众的潜意识暗示是:弗莱彻我行我素的傲慢与尼曼在人物关系中的绝对弱势。这种剪辑对节拍的转变对比很明确地埋下了故事的前提和人物的关系。
这部影片的前五分钟运用声画对立的方式,虽没有直接表达却让观众能够在无意识之中意识到两位主角的人物关系与对不同人物所投入的情绪。这也为这个热开场增添了潜在意味。
2.反常规的镜头组接
在传统剪辑手法中,叙事过程为了达到层次清楚的目的,常用不同景别的镜头来表达,一般中景、近景和全景、特写和远景的镜头约各占三分之一。为了达到画面平稳流畅,既要避免用相同景别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又要使景别变化不宜太大。同时,远视距景别中的主体动作部分要多留一些画面(约占三分之二),近视距景别中主体动作部分的画面可少留一些(约占三分之一),防止产生视觉跳动感[3]。
然而,通过景别元素的非匹配运用,可以使画面在不和谐中增强对意义的表现,并延续、完整了演员的表演。这种反常规的镜头组接在电影《爆裂鼓手》中的运用,体现了这种剪辑方式在人物情绪的蓄力与剪辑点的转变上的优势。
这段反常规的镜头组接位于片中20分33秒至21分00秒的这六个镜头,主要是通过表现弗莱彻排查跑调乐手事件,突出弗莱彻强势、疯狂的一面。在这一小段中,第一个镜头和第二个镜头交代了这一段矛盾冲突的两个主要角色,并通过仰拍与俯拍的角度区别,展现了二人强势与弱势的关系。
在第4个镜头中,摄影师仅仅是通过景深的变化,就表达清楚了整场人物的关系。第4个镜头第一部分是费莱彻略高于胖男孩发火的内容,随后费莱彻起身、转身、离开镜头。这时大多数剪辑师会选用第6个镜头,采用声画错位的方法,用尼曼近景的反应镜头配合弗莱彻的声音。但是一旦这么做,会打断弗莱彻表演的连贯性,并且也会打断观众的心理变化。因为观众看了第4个镜头的第一部分后,会有对接下来的弗莱彻的所作所为有所期待,相当于一个动机镜头。而当第5个镜头中弗莱彻宣布了自己的决定之后,才接上第6个镜头这样一个独立的反应镜头,保证了这场矛盾冲突情绪不被打断,并且细节表现到位。这6个镜头看似简单,但是在景深的运用与镜头的大胆组接上是十分考究的。由此可以看出,恰当的、非规则的镜头组接在矛盾冲突中,对于情绪的连贯性表达以及对内在含义的丰富有其特殊价值。
3.反轴线原理
轴线原理是传统影片剪辑的主流规则。所谓轴线,是指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条假想的直线或曲线。在进行机位设置和拍摄时,要遵守轴线规律,即在轴线的一侧区域内设置机位,不论拍摄多少镜头,摄像机的机位和角度如何变化,镜头运动如何复杂,从画面看,被摄主体的运动方向和位置关系总是一致的,否则,就称之为“ 越轴”或“跳轴”[4]。在传统的剪辑法则中都明确指出越轴镜头不能连接,即使因为各种原因需要连接在一起,也必须在两个越轴镜头中加入过渡性镜头,以保证观众视觉和心理上对空间感的认知不产生混乱。但也有很多影片正是运用了越轴镜头的这种特性,加强自身在表达人物矛盾时的冲击感和不适感。影片《爆裂鼓手》中也有对越轴镜头的运用。
这段越轴镜头于位于片中26分25秒至26分45秒之间,这一段落主要展现了尼曼因为节拍问题而接连被弗莱彻扇巴掌的内容。一般情况下,这种以对话为主的场景在剪辑时要遵循轴线原则,但在这个段落的剪辑中出现了两处越轴。
第一处是在这一组镜头的第4个镜头时。在这之前,在弗莱彻与尼曼对话的过程中,弗莱彻始终在银幕的左方,而尼曼则在银幕的右方。在第3个镜头中,最后一个动作是弗莱彻抬手打在了尼曼脸上,紧接着第4个镜头的第一个动作是尼曼扭过脸。同时,尼曼位于银幕的左方,而弗莱彻位于银幕的右方。第二处在第10个镜头,之前同样是“弗莱彻左尼曼右”,弗莱彻打了尼曼时变成“尼曼左弗莱彻右”,之后又恢复“弗莱彻左尼曼右”。
通过这两处越轴剪辑,使观众所感受到的不适感与尼曼所感受的不适感相对应,从而观众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剧中人物的情感。同时,也将弗莱彻的毒舌、张狂、自私、黑暗与尼曼的怯懦、不安、惊恐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剪辑师在这一组镜头中运用了两处越轴,也刻意为观众营造出一种不适感。但是两处越轴却没有突兀到被观众所察觉,这其间对于越轴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组镜头中,两处越轴都经过了精心的处理。一方面除了越轴镜头外均为特写镜头,这就会使得在剪切到越轴镜头,即第4镜头与第10镜头时,使人产生一种是在切换景别而非越轴的感觉。另一方面,这一组镜头都是快速切换的小景别镜头,并且拍摄角度与拍摄内容几乎没有变化,观众更多的注意力会集中于人物的矛盾冲突之中。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每一次越轴镜头的剪辑点,都会与弗莱彻扇尼曼的耳光声重合。具有冲击力的耳光声很好的掩盖了越轴剪辑点的不适与迷茫感。正是这种恰到好处的越轴镜头,使观众对于人物心理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三、结语
影視艺术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艺术门类。反传统剪辑手法正如布莱希特针对戏剧艺术所提出的间离效果理论一样,在剧情与观众之间产生间离效果,带给了观众更多的思考与想象空间。而这样的审美再创造有利于影视作品价值的展现以及大众审美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先锋电影人不断地创新与实验,对于当今的影视行业与影视艺术而言必不可少、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李琳. 创建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论非常规剪辑在叙事性作品中的特殊价值[J]. 当代电影, 2014(4):191-194.
[2]俞虹. 苏联蒙太奇学派[J]. 当代电影, 1995(1):70-79.
[3]陈跃华. 议景别匹配时应注意的问题[J]. 今传媒, 2011(8):149-150.
[4]刘倩. 浅析如何在剪辑中解决越轴问题[J]. 知识文库, 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