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越春秋》反诘问句中疑问语气词“乎”的研究

2017-07-29郭莹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郭莹

摘要:古代汉语的句尾语气词“乎”有诸多用法,基于此,旨在对《吴越春秋》中句尾疑问语气词“乎”进行穷尽性描写,以说明本书中“乎”表示反诘语气的用法。

关键词:反诘;语气词;乎

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7011203

疑问语气词“乎”,最早可见于《尚书》, 是主要的传疑助字之一。王力先生的《汉语语法史》中说,句尾语气词“乎”在古代汉语中主要表示传疑语气,有下面几种用法:(1)纯粹传疑,一般用于是非问句;(2)表示反诘语气,用于反问句,此时句子前面一般有反诘副词或类似反诘副词的词组与“乎”搭配使用[1]。

根据裴学海先生的《古书虚字集释》中的表述:“又按凡古书在一句中上言‘无乃‘无宁‘得无‘得微‘将无‘将不之疑问词者,其句末皆当有‘乎字,(或与‘乎字同义之字)无‘乎字者,即是省去。”[2]这与王力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

《吴越春秋》中“乎”字共出现126次,用作句尾疑问语气词共93次,约占74.60%,这说明在《吴越春秋》中,用在句尾的疑问语气词是“乎”的主要用法,而“乎”字的介词用法已经退而次之了。关于句尾疑问语气词“乎”在疑问句中的分布,请见表1:

表1

疑问句式数量(次)比例(%)反诘问5154.84是非问2627.96特指问1617.20马建忠先生在《马氏文通》中写道:“‘乎字有助拟议之句者,夫拟议之句,本无可疑之端,而行文亦无句句僵说之法,往往信者疑之,而后者愈信矣。”[3]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说,句尾疑问语气词“乎”字可以与疑问代词、否定词以及常见的“岂”字、“宁”字等相呼应,表示反诘语气。根据表1,在《吴越春秋》中,“乎”字用在反诘问句中是其最常用的用法,共51次。在这里,句尾疑问语气词“乎”字表反诘的用法已经开始超越句尾语气词“哉”字。本文只讨论在《吴越春秋》中句尾疑问语气词“乎”字在反诘问句中的用法,见表2:

表2

搭配表反诘数量(次)比例(%)副词+乎1631.37否定词+乎917.65疑问代词+乎59.80复合形式+乎1835.29语气词+乎35.88一、“副词+乎”表反诘问

从表2可以看出,在《吴越春秋》中,与副词“岂”字、“宁”字相呼应的“乎”字表反诘问的例句共出现16例,占31.37%。杨伯峻先生在《古汉语虚词》中说:“‘乎字用于反问句,译为‘吗或‘么较为常。”[4]45根据统计,只一个副词和“乎”相呼应表示反诘语气的大概有以下几种格式:“岂……乎”“宁……乎”“况……乎”“敢……乎”。

1.“岂……乎”这种格式表反诘语气是《吴越春秋》中比较常见的格式,共出现13次,也是上古汉语中表达反诘语气比较典型的格式。副词“岂”与“乎”字呼应,构成“岂……乎”的格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难道……吗”。

(1)季札谢曰:“夫適长当国,非前王之私,乃宗庙社稷之制,岂可变乎?”(吴王寿梦传·卷第二)

(2)吾闻楚之法令: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圭,岂图取百金之剑乎?(王僚使公子光传·卷第三)

例(1)是季札谢绝了吴王诸樊的让位,“宗庙社稷之制,岂可变乎?”这一反问加重了语气;例(2)是渔者谢绝伍子胥的赠剑,用“赐粟五万石”和“取百金之劍”对比,又加之“难道还图取这(区区)白金的宝剑吗”的反问语气,更加重了谢绝之意。

2.“宁……乎”,副词“宁”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解释为“副词,岂,难道”,与“乎”字呼应,表示反诘语气,这里的“乎”译成现代的“吗”[5]358。在《吴越春秋》中只出现2次。

(3)子胥怪而问其状:“何夫子之怒盛也,闻一女子之声而折道,宁有说乎?”(王僚使公子光传·卷第三)

(4)要离曰:“吾宁能不死乎?”从者曰:“君且勿死,以俟爵禄。”要离乃自断手足,伏剑而死。(阖闾内传·卷第四)

例(3)是子胥反问专诸,在他盛怒之时,忽听一女子之声而问道,“难道有什么说法吗?”例(4)是要离为忠义之臣,违背忠义必以死相抵,以反诘问句“难道我能不死吗”加重自己抱有必死之心的语气。

二、“否定词+乎”表反诘问

从表2可以看出,在《吴越春秋》中,否定词与句尾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表示反诘语气的共出现9例,占17.65%。

(5)子胥曰:“吾之怨与喜同。子不闻《河上歌》乎?(阖闾内传·卷第四)

(6)翌日,吴市吏善相者见之,曰:“吾之相人多矣,未尝见斯人也,非异国之亡臣乎?”(王僚使公子光传·卷第三)

例(5)是否定词“不”与句尾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表示反诘语气,这是《吴越春秋》中表示反诘语气比较多的形式,共5例。例(6)是否定词“非”与句尾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表示反诘语气,这句是吴市吏善相者反问正在逃亡途中的伍子胥“不是别国的在逃之臣吗?”

三、“疑问词+乎”表反诘问

根据表2,在《吴越春秋》中,有疑问代词与句尾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表示反诘语气的句例,共5例,占9.80%。

(7)寡人非子无所尽议,何得让乎?吾国僻远,顾在东南之地,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阖闾内传·卷第四)

(8)季札曰:“苟前君无废,社稷以奉,君也,吾谁怨乎?哀死待生,以俟天命。非我所乱,立者从之,是前人之道。”(王僚使公子光传·卷第三)

例(7)是吴王阖闾不认同伍子胥的观点,反问他“哪会责怪您呢?”例(8)是季札用反诘语气“吾谁怨乎?”来肯定自己谁也不怨恨,只能遵君王之命罢了。以上2例就是《吴越春秋》中疑问代词与句尾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表示反诘语气的全部用例。

四、“复合形式+乎”表反诘

在《吴越春秋》中,也有多个不同的词搭配共同和句尾的疑问词“乎”相呼应表示反诘问句的。根据表2,这样的句例共有18例,占35.29%,而且形式多样。

1. 副词+否定词+乎

根据上文的分析,副词“岂”与句尾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能够表示反诘语气,否定词“非”和“不”也可以与句尾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表示反诘语气,这样就不难发现会产生副词“岂”与否定词“非”“不”搭配后与句尾疑问语气词“乎”表示反诘语气的句子。

在《吴越春秋》中,“岂”与否定词“非”“不”搭配构成“岂非……乎”“岂不……乎”的格式,译成“难道不……吗”,比之“岂……乎”,反问语气似乎更重。这样的用例出现4个。

(9)有顷,父来,持麦饭、鲍鱼羹、盎浆,求之树下,不见,因歌而呼之,曰:“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王僚使公子光传·卷第三)

(10)今越王无道,国已将亡,社稷坏崩,身死世绝,为天下笑。而子及主俱为奴仆,来归于吴,岂不鄙乎?(勾践入臣外传·卷第七)

例(9) “岂非穷士乎?”是通过“岂非”与“乎”字呼应来加重反诘语气的,例(10) “岂不鄙乎?”是通过“岂不”与“乎”字呼应来加重反诘语气的。为什么会存在这两种格式呢?这是由“非”和“不”在古代汉语中不同的用法决定的:“非”是否定其后的整个谓语的副词,后面一般否定的是名词性成分,如例子中的“穷士”;“不”也是否定副词,后面一般否定的是动词性成分,如例子中的“鄙”。

同样的,在《吴越春秋》中也会存在别的副词与否定词搭配后共同与句尾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表示反诘语气。请见下例:

“曾无……乎”是《吴越春秋》中出现较少的一种表示反诘语气的结构,全文只出现1次。“曾”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解释为“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以译为‘连……都……”[5]128,在《吴越春秋》中与“乎”字想呼应,表示反诘语气,这里“乎”字译为现汉中的“吗”。

(11)王曰:“然。曾无所知乎?子试前呼之,圣在,当即有应。”(夫差内传·卷第五)

例(11)中是“曾”字后面搭配了一个否定词“无”与后面的“乎”字相呼应表示反诘语气。为什么不是字典中说的“不”字,而是“无”字呢?这是因为“无”字是动词性的,是“有”的反面,“它所否定的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这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是‘无字的宾语”[4]54,在例(20)中否定的是“所知”这一名词性词组,译为“连这个都不知道吗”。

(12)然前王不忍行其私计,以国付我。我敢不从命乎?今国者,子之国也,吾愿达前王之义。(吴王寿梦传·卷第二)

“敢”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解释为“副词,用于反问,有‘岂敢的意思”,与否定词“不”搭配后与句尾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表示反诘语气,例(12)是说吴王诸樊元年,吴王想尊先王命让位于季札“我岂敢不遵从先王命呢?”

(13)匹夫之能自致相国,尚何望哉?无乃为贪乎?(勾践伐吴外传·卷第十)

例(13)是否定词“无”与副词“乃”搭配,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说“无乃”和句尾疑问语气词“乎”搭配,表示一种委婉语气,这里的“无乃”相当于现代汉语“恐怕”的意思。那么例(22)这句是说“恐怕是贪婪吧?”是一种委婉的反诘问句。

2. 副词+副词+乎

“岂况……乎”是《吴越春秋》中另一种表示反诘语气的结构,“况”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解释为“连词,何况,况且,表示更进一层”[5]266。通过观察,“岂况……乎”出现的语言环境较其他反诘句的语言环境有所不同,“岂况……乎”的小句前面一般会出现一个已经不能接受的情况,“岂况……乎”这个结构中的情况更不能接受,表示更进一步,有递进这个语义蕴含其中,这是“况”字的语义影响了整句话的语义。这样的用例共出现2次。

(14)越王曰:“昔尧任舜、禹而天下治,虽有洪水之害,不为人灾。变异不及于民,岂况于人君乎?”(勾践入臣外传·卷第七)

(15)夫飞鸟在青云之上,尚欲缴微矢以射之,岂况近卧于华池、集于庭庑乎?(勾践入臣外传·卷第七)

例(14)是说自然界中各种反常现象都不能伤害百姓,“更何况君主呢”;例(15)是说“飞鸟飞翔的时候尚且可以用小箭射中,更何况在华池边和庭院中休憩的呢?”两句的反问语气都更加强烈。

“岂敢……乎”也是《吴越春秋》中表示反诘语气的一种句子结构。“敢”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解释为“副词,用于反问,有‘岂敢的意思”,与“乎”字呼应表示反诘语气[5]199。这样的用例共出现3次。

(16)今吾使之归国奉其宗庙、复其社稷,岂敢有反吾之心乎?(勾践阴谋外传·卷第九)

(17)父兄又复请曰:“诚四封之内,尽吾君子。子报父仇,臣复君隙,岂敢有不尽力者乎?臣请复战,以除君王之宿仇。”(勾践伐吴外传·卷第十)

因为“敢”字的“岂敢”义是从“勇敢”义引申虚化而来的,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岂敢……乎”出现的语言环境是说话人的地位低于听话人的地位,或者暗含上下级的关系。例(16)中“岂敢有反吾之心乎?”指的是前面小句中“之”所指代的越王勾践,“吾”指代的是吴王夫差,此时吴王的地位是高于越王的,所以吴王才说越王“怎么敢有造反的心呢?”例(17)父兄地位低于越王勾践,是臣与君的关系。以上两例,无一例外说明“岂敢……乎”“敢……乎”这种反诘语气的句子出现的语言环境跟其他副词与“乎”字呼应的反诘句是不同的。

3. 助动词+乎

在《吴越春秋》中,还有一种复合形式“得无”与句尾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表示反詰语气。《古书虚字集释》中解释道:“‘得犹‘能也;‘得犹‘可也”。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中解释道:“‘乎字……跟‘得无(表示该不会的意思)相呼应的时候,表示一种委婉语气。”[6]233我们不妨这样推测,助动词“得”与否定词“无”与“乎”字相呼应,表示一种委婉的反诘语气。这样的句子在《吴越春秋》中共有3例。

(18)莫耶曰:“夫神物之化,须人而成,今夫子作剑,得无得其人而后成乎?”(阖闾内传·卷第四)

(19)今大王既囚越君而不行诛,臣谓大王惑之深也。得无夏、殷之患乎?(勾践入臣外传·卷第七)

例(18)是莫耶反问干将“该不会是要得到那人的帮助才能成功吧?”例(19)是伍子胥劝谏吴王,既然已经囚禁了越王却不行诛,“该不会产生夏桀、殷商的祸患吧?”

4. 代词+疑问代词+乎

在《吴越春秋》中,“奈何……乎”可以表示反诘问语气。《古汉语常用字典》释“柰”通“奈”,《古书虚字集释》中解释:“‘柰犹‘何也;‘柰犹‘奈何也。”由此,我们看出,“奈何……乎”“柰何……乎”皆可以认为是“何……乎”表示反诘语气。这样的句例共有2例。

(20)季札贤,寿梦欲立之。季札让曰:“礼有旧制,奈何废前王之礼而行父子之私乎?”(吴王寿梦传·卷第二)

(21)奢知无忌之谗,因谏之曰:“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而疏骨肉乎?”(王僚使公子光传·卷第三)

例(20)是季札不想吴王寿梦废长立贤,所以反问“怎么能前王之礼而只顾及父子之间的私情呢?”例(21)是伍奢对平王谏言“王怎么能因小人之谗言而疏离自己的骨肉呢?”

5. 疑问代词+副词+乎

《吴越春秋》中有疑问代词和副词搭配后与句尾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表示反诘问的句子,只有1例。

(22)阖闾曰:“昔武王讨纣而后杀武庚,周人无怨色。今若斯议,何乃天乎?”(阖闾内传·卷第四)

例(22)是说吴王阖闾反问今天这样计议,“怎么会违反上天呢?”

6. 疑问代词+否定词+乎

《吴越春秋》中有疑问代词和否定词搭配后与句尾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表示反诘问的句子,只有1例。

(23)太宰嚭曰:“子胥为人臣,徒欲干君之好、咈君之心以自称满,君何不知过乎?”(勾践阴谋外传·卷第九)

例(23)太宰嚭用反问语气来加重伍子胥的不忠,对吴王说“你怎么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呢?”

五、“语气词+乎”表示反诘语气

王力《古代汉语》中说道“‘乎字跟‘其(表示委婉语气)相呼应,表示一种委婉语气”[6]124。“其”字在这里是句首语气词,“乎”字在这里是句尾语气词,二者相互呼应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这样的句例在《吴越春秋》中共有3例,占5.88%。

(24)越王对曰:“昔天以越赐吴,吴不受也。今天以吴赐越,其可逆乎?吾请献勾甬东之地,吾与君为二君乎!”(夫差内传·卷第五)

(25)今国相,刚勇之人,意者内惭至仁之存也,而不御坐,其亦是乎?(勾践入臣外传·卷第七)

例(24)是越王反问现在以吳赐越,“难道还能反过来吗?”例(25)是太宰嚭反问伍子胥不陪坐,“这也是对的吗?”这两句都是句首语气词“其”与句尾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表示反诘语气,且语气较前面讨论的反问句更加委婉。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杨伯峻.古汉语虚词[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1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