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萧红《呼兰河传》的悲剧解读

2017-07-29顾俊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呼兰河传萧红

顾俊

摘要: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其小说《呼兰河传》以呼兰小城为背景,向世人展示了旧中国下呼兰河人愚昧无知的生活状态与他们生命的悲剧,在深刻地批判封建制度的同时,充满了深厚的人文情怀。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融多种文学特质于一体,其中蕴含着的思想也是非常复杂的,充满了悲剧色彩。作家萧红通过描述呼兰河人的日常生活,揭露了旧中国人民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寄寓了作者无情的批判与讽刺。基于此,从《呼兰河传》的故事梗概切入,分析《呼兰河传》悲剧意识的源头——萧红的生平,进而对《呼兰河传》这一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解读。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悲剧解读

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7010303

《呼兰河传》这部作品是萧红人生最后阶段的作品,轻盈的文笔中充满了灰暗。在这部作品中,几千年的封建主义对人性的抹杀都是平静发生的,人们已经司空见惯,平静自然中表达了作者内心无尽的悲凉。研究萧红《呼兰河传》中的悲剧意识,不仅可以研究萧红的精神思想,更可以让后人去了解旧中国的那段历史,去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呼兰河传》概述

《呼兰河传》是我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以萧红的童年生活为线索,通过一个小女孩的视野去反映中国北方呼兰河这座小城的社会面貌与人世百态,充满了对封建社会无情的批判与鞭笞。《呼兰河传》共分七章,起初连载于香港一家报纸上,后陆续完成。《呼兰河传》的故事背景是20世纪初期中国北方的一座普通小城呼兰河,所描绘的也是当时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但就是这种普通人生活的描述,让无数读者陷入复杂交织的悲剧情绪当中。

《呼兰河传》的前两章主要是对呼兰河城总体风情的描绘。小说第一章主要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了呼兰这座小城的总体布局,描绘了呼兰小城的主要街道和胡同,为小说的展开奠定了基础。第二章则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描绘了呼兰这座小城的总体面貌,向读者传达了呼兰河人民的生活状态:卑微、听天由命,寄生活希望于鬼神。第三章与第四章则主要是作者童年的回憶,通过“我”的童年进一步揭露封建制度下人民的精神状态。第三章在整部小说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小说的重点。第三章的有关内容被很多中小学教材节选出来,作为教材的内容来教育青少年。第四章与第三章的角度不同,主要是描述“我家”。第四章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了“我家”的整体布局,同时介绍了几户普通农家。后面的三章又从景物转到人物,着重描绘了团圆媳妇、冯歪嘴子、有二伯等人物的生活悲剧。第五章在第四章西南角偏房的租户的基础上,详细控诉了老胡家小团圆媳妇的悲剧人生。小团圆媳妇是一个仅仅12岁而被称作14岁的小姑娘,她健康、天真,但在封建传统下丧失了女性尊严,甚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第六章则主要对有二伯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描述,将笔墨集中到滑稽又可怜的有二伯身上,是整部小说最具有小说特质的章节。有二伯身处被奴役的社会地位,但他丝毫没有一点觉悟,反而自傲冷漠。有二伯这一角色与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非常类似。第六章以有二伯的哭泣为第七章冯歪嘴子一家的介绍做了铺垫。冯歪嘴子虽然是个奴隶,社会地位很低,但他敢于打破传统,敢于追求爱情。他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小说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

二、悲剧意识的源起:萧红生平分析

萧红出生于地主家庭,“萧红”这一笔名是她在发表《生死场》时开始使用的。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女作家,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她出生于地主阶级,但背叛了地主阶级。她的一生颠沛流离,先后经历过父亲的绝情绝义、未婚夫的始乱终弃、丈夫的背信弃义、爱人的临阵逃离、国家的支离破碎。萧红自20岁起便开始了一生的流浪生活,情绪也是波澜起伏,一再经受感情方面的挫折。她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她的作品也充满了对封建社会的控诉与反抗,她被鲁迅先生称为“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1]。

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萧红作品中的悲剧意识与她生平的经历有着直接关系。萧红在童年时候便感受不到父母之爱,她的祖父是她童年的重要慰藉。她一生中的主要男人基本都离她而去,在她体会到幸福的时候给她狠心地一击。她在弥留之际留下遗言:“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萧红所经受的灾难使得她对于人生悲剧有着非常透彻的理解。她在《呼兰河传》中用哲学式的体验对悲剧进行了勾勒,她构建了一个看似美好,其实千疮万孔的世界。《呼兰河传》是她的自传小说,也是她典型的悲剧作品之一。

茅盾评论《呼兰河传》:“不像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的艺术成就就在于通过旧中国东北的一座小城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通病,其批判意味非常强烈而且非常理性。

萧红在写作《呼兰河传》时,不仅身体上饱受病痛的折磨,精神上也经受着恋人的背叛。这部作品的语句平静中仿佛有怒海波涛,严肃中仿佛有风情万种。比如“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这一段语句,就蕴含着萧红浓烈的悲剧色彩,她经历过大起大落,已经将人生看得非常透彻,语句中所包含的世态炎凉让人读来一气呵成,心中宛如刀割。

三、《呼兰河传》的悲剧解读

《呼兰河传》这一作品充满了悲剧意识,但悲剧的背后蕴含着的是萧红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憧憬。笔者主要从作品中所表达的女性悲剧、民族悲剧以及人生悲剧三个层次进行悲剧解读。

1《呼兰河传》中的女性悲剧

萧红曾经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2]由此可见,萧红很多作品都充满了对封建制度下女性悲剧的控诉。人类社会很早就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此后父权制度便在我国延续很长时间。在父权制度的影响下,女性的社会地位很低,处于男性的控制压迫之下。父权制度下,女性的社会地位很低,无时无刻不受着男性的左右。在这种传统的封建思想下,女性很难进行抗争,她们的价值观受着社会风气的影响。同时在父系社会下受利的女性也会成为奴役同性的帮手。

在《呼兰河传》里面一个典型的受到封建主义残害的人物角色便是小团圆家媳妇。小团圆家媳妇天性活泼,只因为周围的人说她不像是团圆媳妇,她那受父权主义影响的婆婆便狠心地打她、虐待她。小团圆媳妇的愚昧婆婆甚至将她吊在房梁上用皮鞭抽她,用烧红的烙铁烙她,将她打出病后,还用落后的残忍的方法去治她的病,拿开水烫了她两次。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受父权主义的毒害程度已经达到让人感到恐怖的地步。小团圆媳妇自出场之后,便一直处于被虐待的地位。小团圆媳妇12岁便嫁到老胡家,被残害致死的她成为了封建制度的牺牲品,让人惋惜不已。王大姑娘是《呼兰河传》中另一位被传统封建思想所迫害的女性。王大姑娘原本人见人爱,只因为敢于追求爱情,私下里将自己嫁给了社会地位很低的冯歪嘴子,就受到了周围人的无情嘲笑。“说话声音那么大,一定不是好東西”就是王大姑娘经常受到的无情奚落。周围人的冷眼与冷漠,对女性的歧视,将一个年轻的女性压迫到令人发指的程度。最终王大姑娘与小团圆家媳妇一样,遗憾地离开了世界。父权制度下的女权薄弱从王大姑娘婚前婚后就可以发现。王大姑娘在婚前受到了周围人的一致夸奖,在私定终身之后便受到了社会的歧视与侮辱。旧时代的女性不仅是封建主义的受害者,也是封建主义的传递者。

在《呼兰河传》这部小说中,受到封建主义残害的女性的生活只围绕两个中心来转,一个是男人,一个便是鬼神。小说在开篇之后便处处对女性悲剧进行了渗透,第一章记述了一个母亲因为孩子说猪肉是瘟猪肉便打她的孩子,孩子向祖母求助,他的祖母却因为有别的老太太看着他,她便也加入到毒打孩子的阵营中。这反映的其实就是父权社会下女性心理的“男性化”。还有第二章里面跳大神的女性,从根本上说也是封建父权社会的受害者。

2《呼兰河传》中的民族悲剧

《呼兰河传》中的民族悲剧主要体现为人们对生命的漠视,对身处被奴役地位还浑然不知,反而引以为傲的可悲心理。萧红受鲁迅先生影响很大,作品中也包含着对国家、对民族的大爱。萧红通过《呼兰河传》对呼兰这座小城的民风民俗进行描述,以小见大,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整体状态。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成功地将当时社会的因循守旧、不知进取的民族悲剧深刻地揭露了出来。比如十字街上的牙医生,在门口挂的一排牙也只是让乡下人感到古怪罢了。乡下人在牙痛得不行的时候依然也不敢去看这个牙医生。旧时代的人民不接受新鲜事物,恪守老祖宗的旧规陋习,不知变通。此外,东二道街上的大泥沟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民族悲剧。大泥沟给当地人或者外地人造成了很大的不便,淹死过许多猪、鸡、鸭等,但是没有人想着去填平它,反而留着它,将它作为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同时这个大泥沟也为呼兰河人名正言顺吃瘟猪肉找到了借口。瘟猪肉经过大泥沟的“洗礼”,便变成了“淹猪肉”,真是让人感到可悲。这种将大泥沟存在合理化的现象充分地将当时社会的变态心理揭露得淋漓尽致。而敢于说出是瘟猪肉的孩子还会受到成年人的毒打,这与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正传》如出一辙。萧红便是通过这种平实朴素的描述,将对社会的批判与讽刺诉诸笔端。

作家萧红所处的那个年代正是国家动荡,社会即将迎来巨大变革的时代。萧红的《呼兰河传》这一作品蕴含着她对祖国、对民族的不甘,寄托了她希望改变国家、改变民族的美好心愿。小团圆家媳妇被虐待致死,既是封建制度下的女性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冷漠所造成的。一个院子具有多个家庭,但是只有“我”的祖父在小团圆家媳妇被虐待时去劝说过几次,其他的人根本不管不顾,甚至推波助澜,这显然是对生命的漠视。《呼兰河传》可以称得上是作家萧红的自传小说,她用写实的笔法,站在童年的角度,将几千年来封建余毒所造成的民族悲剧冷静地反映到世人眼中,当真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每个人的人生都充满了波澜起伏,萧红在现实生活中的人生也充满了各种不幸,但是萧红没有自暴自弃,反而以文学为手段,向几千年来的封建主义发起挑战,她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3《呼兰河传》中的人生悲剧

《呼兰河传》中介绍了很多人物角色,他们的命运不尽相同,但是在当时的那个年代,他们的生命充满了各种不同的悲剧色彩。比如作品中卖豆芽的王寡妇,她在丧子之后变得神经不好。但是萧红用了一种平静的手法来描述王寡妇发疯之后的平静。“一年一年的卖着豆芽菜,平静无事,过着安详的日子”这些类似的平静语句让读者内心感受到的是无限的悲凉。麻木、重复是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童年的萧红在外祖母去世后,反而觉得开心,这些都是人生悲剧的描绘。冯歪嘴子是作品中难得一见的积极生活的人物,但他仍然经受着人们的嘲笑,这还不是最惨痛的。最悲剧的是冯歪嘴子的丧妻之痛,他在世人的嘲笑中艰难度日。小金枝被因为贫穷而暴躁的封建父亲摔死,这些都是萧红想表达给读者的人生悲剧。有二伯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在被奴役的状态下,不敢反抗,反而自以为傲。在小团圆家媳妇被虐待致死之后,他反而觉得快活。在冯歪嘴子与王大姑娘成家之后,没有送去祝福,反而与周边的人一遭去讽刺这对敢于追求爱情的夫妻。“绝后”的有二伯的人生让人觉得既可怜,又可恨,甚至为他感到可悲。

在《呼兰河传》中,人的生活状态与动物并没有什么本质不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被奴役的状态下醉生梦死而茫然不知。生命的质感在《呼兰河传》中是那么的脆弱,简直不堪一击。萧红通过《呼兰河传》将生命的悲剧演绎得入木三分,她的描述已经不仅仅限制在呼兰河这座小城,而是将人生悲剧延伸到了整个中国人民的层次上[3]。

四、结束语

《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的代表作品之一,她将多种艺术特色结合在一起,使文章充满小说、散文以及诗歌等特点。毋庸置疑,《呼兰河传》是一部悲剧作品,萧红通过《呼兰河传》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也进行了表达,这部作品充满了悲剧意识与人文关怀。她用成年人的眼光去描述自己童年的所见、所闻、所感,她借作品向人们展现了一个愚昧无知、不思进取的年代。萧红利用《呼兰河传》的悲剧意识对那个历史年代进行了强烈的控诉与鞭挞。通过悲剧解读这一角度可以更好地去理解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所想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去体验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王澄霞.从《呼兰河传》看萧红性格特点及其人生悲剧[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12):171—176.

[2]王位.说不尽的文学洛神——解读萧红《呼兰河传》中“漂泊者”的乡愁[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1):18—20.

[3]唐婧.概念整合视阈下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解读——以萧红《呼兰河传》英译本为例[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5(10):390—394.

猜你喜欢

呼兰河传萧红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萧红亮 作品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
浅析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