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途径研究

2017-07-29庄百鹏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

庄百鹏

摘要:在我国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显性教育固然重要,但隐性教育的辅助功能也不可以忽略。目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采取的显性教育模式虽有成效,但存在着一些不足。与显性教育相对比,隐性教育更具有开放性、隐蔽性、渗透性等特点。所以,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应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基于此,主要探讨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7008203

隐性教育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的隐性课程延伸过来的,隐性课程是现代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教育者根据学校的教育性环境,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良性的影响和作用,得到非公开性的教育经验,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方式。隐性教育是隐性课程应用程序中的一部分,通过顺导、启发、暗示等非强制性的手段,让学生的心中出现一种潜藏的说服力,进而将他们的自主行动转变为组织的信念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这种教育形式是受教育者感觉不到的,是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让受教育者学习到教育者所要传授的思想道德教育知识。与传统的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具有更丰富的实践意义和理论知识,更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活动。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社会处于正在加速转型的阶段,既是发展的黄金期又是矛盾的凸显期,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从外部的角度来讲,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在文化、政治、经济等众多方面,西方的价值观都在对我国人们的价值观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面对不同社会思潮的融合交流,大学校园逐渐变成众多意识形态竞争的区域;从内部的角度来讲,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一个形成建立的重要时期,其自身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没有较强的分辨能力,也没有建立起实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很容易就会被外界的刺激所影响,大大地增加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进行难度[1]。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依靠隐性教育的力量,增强大学生的分辨能力,理性地看待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问题,坚决抵制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影响,提高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理论和制度的自信。隐性教育比起显性教育更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学校的精神、物质环境等都能够更好地渗透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改进显性教育中教育内容、教育时间和教育场所的固定性,让大学生可以在直接体验或间接体验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得到比显性教育更深入的理论知识和实践体验。随着大学生理論知识和实践体验的不断建立和形成,逐渐成为大学生抵抗外部不良诱惑和帮助自身进步发展的坚实后盾。

2有助于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主张人之所以是人的重要原因是人具有意识,具有潜在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传统的显性教育模式教育者往往忽略对受教育者的关注,仅仅只停留在传授知识的阶段,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紧密的沟通和互动。所以,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一直处于主体的位置,没有充分地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也就导致教育效果没有得以实现。而隐性教育的模式则更突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受教育者放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位置,保持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并且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都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能够将教育者所想要传达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受教育者。这种教育模式会比显性教育更容易让受教育者接受,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充分发挥出大学生潜在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虽然90后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持认同的态度,但由于他们处于一个网络信息丰富、文化具有多元性的时代,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没有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情感认同不高,并且他们对于在教育过程中实施过于明显的教育模式有一定的抵触情绪。隐性教育的自身特点符合这种要求,它的教育过程与显性教育的过程相比更加隐秘,主要是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逐渐渗透给受教育者的内心情感、影响他们的信念和兴趣。在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采取隐性教育模式更加与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符,逐渐在大学生的心中形成一种说服力,让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和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情感认同,并促进这种情感认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的具体途径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建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环境

首先,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学校经历长期的办学过程后逐渐构建的学校传统、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大学精神等的文化环境。它展现了校园中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环节。校园精神文化发挥着它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以及文化的渗透作用,有效地促进学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的培育工作。建设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是大学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前提之一[2]。所以,我们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充分发挥优良传统,树立正确和先进的榜样,构建丰富的校园精神文化活动,以及良好的交流沟通平台,最终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校风和校园环境,进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其次,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校园制度主要包括资源配置机制、激励机制、决策机制、工作机制以及校园组织机构等,这些制度的实行促进形成了以文化理念为中心的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正常运行的重要体系,也是校园精神文化的制度依附平台,它借助形式的文化规范和价值观念管制着大学生的行为举止,全方位地对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和能力素养进行着文化提升和文化渗透,发挥着重要的隐性教育作用。高校应按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以符合教育规律为原则,以体现时代要求为目的,合理科学制定学校的各个机制制度,并加以贯彻落实。组织机构的设置应展现党的组织领导、思想领导和政治领导的整体统一,并在制度决策上贯彻和服从党的民主集中原则,构建激励机制应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意识。

2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增加个人体验

真理并不是经验对象,而是社会活动的产物。由此可见,实践活动对于检验真理的重要性,理解真理的理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掌握了解,而是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增加个人体验后才算是真正掌握了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是一样的,只是学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是不足够的,是不能够掌握其根本实质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应该借助社会实践活动来对自身强化的过程。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应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作为认同的逻辑起点。之后将感性转为理性,将理论知识转为思维模式,最后借助实践活动,强化自身体验感觉,最终实现大学生心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3]。例如,激励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校外生产劳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导大学生关爱弱势群体,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激发出大学生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能动性。或者,激励大学毕业生支教偏远地区,积极组织“下乡”活动,养成大学生乐于助人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意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认同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最终转化为具体行为,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3加强信息载体建设,加大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广度

电视、广播、杂志、报纸以及手机短信、网络信息等可以成为各种信息载体的物质都属于信息载体。信息载体能够通过隐秘的方法将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等传达到大学生中,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有益影响,并且它能够传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中,让每一个大学生都可以接收到信息。手机短信和网络通讯等新兴传播手段靠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已然成为了大学生不可缺少的交流手段。所以,加強信息载体建设有助于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应重视对新兴信息载体的建设,但也不能忽略对传统信息载体的建设。在网络建设上,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应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建设计划,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教育。合理科学地制定计划,并加大对其的投入力度,逐渐构建起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网站,积极开展和组织丰富的网上文化活动,让教师和大学生实现网上对话和互动,提供一个人际交往平台,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要及时了解大学生网上的动态,并建立相关的网络制度,对网络进行有力的监控,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在手机载体建设上,高校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应以加强管理、积极建设、充分利用为原则,有效地加强信息载体建设,首先构建起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专职管理手机短信的人员队伍,并积极配合其他部门开展手机短信管理开发工作,保证手机短信传输的安全,坚决抵制不良短信的出现,防止其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建立。其次是通过手机短信的传播方式建立起学校、教师和大学生之间沟通互动的新途径,例如运用手机短信群发的功能,向大学生宣传我国最近的研究成果或成就,激励大学生为国家努力、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帮助大学生建立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自信心,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创新精神。

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教师隐性教育作用

为了更好地实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需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充分利用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榜样作用。教师的重要工作不只是授业解惑,也包括育人。由于社会因素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较为活泼,喜爱追求个性,对于新的事物总保持好奇心,接受能力也较强,但是比较盲目,没有鉴别能力,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感化学生。

第一,建立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在生活中的行为举止以及对社会交往、竞争和利益的态度都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高校的教师除了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之外,还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健康且举止大方,这样才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隐性教育作用。教师身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中的教育者,应理解和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独白,借助调查、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学生的心理发生变化时,应尽快通知学生家长,精心照顾和帮助学生解决自身的问题,同时增强学生和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信任感。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威信和人格魅力,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

第二,通过其他专业课程来实行渗透式教育。思想政治课程在高校的课程安排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小,而其他专业课程占有的比重则相对较大。所以应充分发挥其他专业课程的优势,实行长时间的渗透式教育。每个学科的教师都应建立起隐性教育的教学理念,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的功能。教师应在课堂上介绍有关专业的历史和代表人物,树立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荣辱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应充分利用本学科具备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思想道德的教育。除此之外,实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式教育时,还应注意与本专业学科相结合,不能远离教学内容,切忌牵强附会和空泛地宣讲。

三、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长远的教育工作。高校必须在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等等各个方面,不断渗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表现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课堂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的重要功能。在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探讨和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模式,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和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的资源,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并以此为原则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接班人和优秀建设者。

参考文献:

[1]潘姗姗,张美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性与隐性教育路径探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01—104.

[2]黎丽萍.试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3).

[3]段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正”真谛及其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4).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