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老虎”考
2017-07-29肖伊绯
肖伊绯
“纸老虎”的意思是“比喻外表強大凶狠而实际空虚无力的人或集团”(语见《现代汉语词典》)。一般而言,中国读者都认为“纸老虎”一词的发明者与最有影响力的使用者,乃是毛泽东。
1946年8月6日下午5时,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接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当时,大家围坐在窑洞前半山坡平台上的一个小石桌旁,谈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格局和中国的战局。毛泽东在这次谈话中发表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当时《解放日报》的总编辑余光生是这次谈话的英文翻译。据《解放日报》编辑黎辛的回忆,此次谈话的第二天,余光生便在报社的全体会议上传达了谈话的情况;在这个会议上,他向大家介绍了此次谈话的一些具体细节。
余光生说毛泽东在谈话中提到了纸老虎,但英语的习惯用法中没有这个组合词,因此他翻译时用了英语中类似的习惯用语“稻草人”来代替。但毛泽东不同意这样的“意译”,要求“直译”,他解释说:“不行,我的意思是纸糊的老虎,是paper-tiger。”于是,Paper-Tiger这个组合词,随着毛泽东的著名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All the reactionaries are paper tigers)在海内外广泛流传了。“纸老虎”一词的中英文版也就此流行开来。
实际上,毛泽东使用“纸老虎”一词的时间,还可以往前推六年时间。早在1940年2月1日,毛泽东在延安民众讨汪(精卫)大会上的讲话中,就使用过“纸老虎”一词。他说:“我们今天开大会,就要戳穿他们的纸老虎,我们要坚决地反对反共顽固派。”这篇讲话稿,后来整理成《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辑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中。
纵观中国近代史,使用“纸老虎”一词的实例还颇多,最早的可以上溯至清代初年。如褚人获所著《坚瓠集》中曾语:“纸牌能耗人财,故呼纸老虎。”这里将用于赌博的纸牌视作“纸老虎”,从所形容物件的材质与性质来看,都非常贴切,有可能是“纸老虎”的最初喻义。
再如1928年初版的《庚子西狩丛谈》,曾提到慈禧与李鸿章都曾使用过“纸老虎”一词。原来,李鸿章曾在一封致同僚的信札中提到:“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这是李将其亲手创办的淮军、海军视为“纸糊的老虎”,把自己视为“裱糊匠”,由此可见他对清廷统治及王朝命运的悲观与失望。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帝后西逃,途中慈禧太后针对义和团问题谈到:“我若不是多方委曲,一面稍稍的迁就他们(义和团),稳住了众心,一面又大段的制住他们,使他们对着我还有几分瞻顾;那时纸老虎穿破了,更不知道闹出什么大乱子,连皇帝都担着很大的危险。”可见,慈禧也清醒地意识到,整个清王朝政权的脆弱,正如“纸老虎”一般。她对义和团一面利用、一面打压,力保这只“纸老虎”不被“穿破”。但在内忧外患面前,慈禧使出浑身解数,也只能让这只“纸老虎”苟延残喘一下,回天乏力了。
特别有意思的是,除了慈禧与李鸿章曾用“纸老虎”一词来形容危亡之中的国家军政之外,著名学者胡适也曾使用“纸老虎”一词来形容晚清政府;他后来更多次使用该词来形容民国初年被军阀混战所威胁的,朝不保夕、风雨飘摇的中央政权。
1922年9月10日,胡适在《努力周报》第十九期上发表的《联省自治与军阀割据》一文,曾提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央的纸老虎已戳穿了,故有十九世纪中叶的大乱”。这原是用“纸老虎”一词来形容清政府的,但同时也道出了民国初年中央政权脆弱、各地军阀割据的始因。早在1921年9月19日,胡适就在《究竟那一个条约是废纸》一文中,提到了当时民国中央政权的脆弱性与维护国家统一所需的长远眼光。文中写道:“政府的力量就好比一个纸老虎,全靠思想、信仰、习惯等等无形的势力来共同维持。”
1930年8月23日,胡适在日记中评论了当时的“中原大战”(即蒋介石、桂系、冯玉祥、阎锡山四系军阀的大混战),说战事的起因,称“蒋介石逼成(民国)十八年(1929)春的战事,遂重开内战之局,那表面的统一都破坏了。”紧接着,胡适也抛出“纸老虎”的论断来,称“要知政府之为物,本是一种纸老虎,经不起戳穿,全靠政治家之能运用耳。纸老虎不戳穿,故雍正帝一纸诏书可使年羹尧来京受戮。纸老虎一戳穿了,故蔡锷、陈宦一举兵而袁世凯震恐而死。十七年至十八年(1928—1929)的统一局面是个纸老虎,留得住才可以弄假成真,留不住则兵戎四起了”。
除了用“纸老虎”一词来形容清政府以及民国初年的中央政权之外,胡适还将“纸老虎”用于国际评论。1937年4月10日,他在《日本霸权的衰落与太平洋的国际新形势》一文中,提到“当国际联盟和华府条约和《巴黎公约》都还不曾被撕破的时期,太平洋上并没有什么均势的局面,只有一个纸老虎的‘新国际秩序”。这里的“纸老虎”,用以形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以保持所谓“中立”态度来确保自身利益的美国政府。胡适的“纸老虎”预言,不久也被日军突袭美国太平洋舰队的“珍珠港事变”所间接印证。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因民国初年的“联省自治”与军阀割据,继胡适将当时的中央政权视作“纸老虎”之后,中共早期领导人蔡和森(1895—1931)针对胡适的“纸老虎论”,反过来又批评以胡适为代表的精英知识分子群体,称他们也是“纸老虎”。而这一论断,又被后世研究者视作中共历史上最早使用“纸老虎”概念者。
1922年9月20日,蔡和森在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第二期发表了《武力统一与联省自治——军阀专政与军阀割据》,第一次使用了“纸老虎”概念。他由胡适的改良主义空泛言论联想到辛亥革命十年来,“一班与群众隔离的政治家或政论家”,“不谋勾结或利用旧势力,便想求助于外国帝国主义者;不是发表些蔑视群众、谩骂工人兵士的怪议论,便是想出些上不靠军阀下不靠民众的智识者的纸老虎或乌托邦”,结果,“议论卅载”,“每每失败一次又踏一次的故辙”,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残局”依旧。他认为那些空发议论而于国情时局无补的“政治家或政论家”,包括国民党的一些政治家或政论家都是“纸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