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前教育教研和培训转型升级的实践策略
2017-07-29黄慧兰孟繁慧
黄慧兰+孟繁慧
摘要:学前教育向内涵深度发展,教研工作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时期。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求,重新思考教研工作定位,梳理教研工作和培训工作的关系,探索教研和培训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以及转型升级的实践策略,形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合力。
关键词:学前教研;培训;转型升级;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7006603
教研工作是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当前,学前教育向内涵深度发展,经验的局限、观念的挑战以及信息技术迅猛的发展,给传统的教研方式带来很多的冲击,教研工作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时期。必须搭准教育发展的脉搏,适应新形势的需求,重新思考教研工作的定位,创新机制,梳理教研工作和培训工作的关系,实现研培工作的转型升级。
一、将政策法规研究纳入研培工作的整体规划
教研工作是联系教育政策、理念与教学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与纽带,教研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服务。新形势下,我们应积极发挥专业优势,深入一线,在扎实的调研基础上,积极主动为学前教育行政决策提供咨询和客观翔实的事实依据。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新情况、新常态的不断涌现,我们要全面学习、深入研究、深刻理解国家有关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法规,转变思维,胸怀全局,整体规划教研工作,让政策为内涵质量服务。我们通过深入实际及网络问卷,完成了农村幼儿园贯彻落实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现状调研、全省幼儿园保教质量现状调研,发现了典型经验,找到了共性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将相关问题反馈给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研究下一步的工作思路,为全省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制订提供相关依据。同时,关注国家教育改革的走向和前沿动态,把握学前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教研和培训工作,让广大幼儿园及教师了解学前教育的着力点,从而发挥好教研的方向引领作用。
深化国培政策的认识和理解,深入研究国家政策性导向性文件、指导性改革性文件、管理性应用性文件等,吃透文件精神,做好幼儿教师培训工作。如《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国培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13〕2号)、《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了解培训改革的策略和走向,准确把握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每一年培训的新导向和新要求,及时调整培训思路和策略。在幼儿教师培训各类项目中,我们加大了实践性培训的实施力度,加大学员的参与力度,解决实践问题,并且有效设计混合式培训,做好网络研修社区的组织与实施。
二、打造复合型研培团队,实现合力攻关
在以往的教研工作中,教研员下基层教研指导,往往凭个人经验进行。为改变这一现状,打破教研员“一言堂”,我们依靠战线强大的教研力量,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建立密切协作的机制,组成多种力量介入的教研共同体,通力合作,在重点、难点项目上采取“合作攻坚”策略,提供专业支撑和坚强保障。为发挥实践基地的引领作用,我们组织教研员、高校教师、科研人员、骨干园长、优秀教师等专家团队,深入培训实践基地幼儿园,进行实地指导,反复讨论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保教计划制订、环境创设、游戏组织、户外活动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共性问题,多次集中召开会议,明确提出整改措施与解决策略。团队合作,集中智慧,更具有责任意识,具有約束力,回避了单一专家凭经验“误诊”的风险,让幼儿园更科学、更健康地发展。以科研促教研,依托省级教研基地,以促进保教质量提升为内容,整合专家力量,形成教研联盟,开展主题论坛活动。通过教研论坛与教研基地主题联动、专家报告与现场指导衔接互补、教研案例与教学活动联合展示、教研点评与经验梳理互动支撑的教研形式,促使学前教研由分散研究走向集体攻关、由区域指导走向省内联合、由常态研究走向品质教研。
专家团队的组建在培训过程中也显现出优势。教研员、高校专家和一线教师组成培训团队,参与到教学共同体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高校专家和教研员组成理论指导教师团队,与学员互动答疑,解决疑难问题;由一线园长和优秀教师组成实践指导教师团队,以案例为载体,解决实践问题,在实践中进行个别指导;由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组成教学管理和辅导团队,在示范性项目和转岗项目中,设置了随班导师,与学员共同上课,共同实践,随时与学员沟通交流,解决学员的个性化问题。在培训后的后续跟踪阶段,全省教研网络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研培工作既要保证“常态化”,又要突出“动态化”教研工作要围绕当前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切实改进的思路和办法。我们采用项目管理机制,聚焦核心问题进行集中攻坚,为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和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提供专业服务。学前教育教研不同于中小学教研,不是指向单一学科,而是面向幼儿园各项活动的综合研究。学前教育教研的特点是全面性,立足于幼儿园的保教实践,既要研究教育,也要研究保育。因此我们将幼儿园一日生活作为教研的重点,改变以往只注重集体教学,只关注教师教的现状。在全省开展了幼儿园“半日活动”交流与展示活动,引导幼儿教师在实践中正确理解和运用《指南》,促进教师关注保教结合,关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将《指南》各领域的学习目标融入到幼儿园一日生活当中,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为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起到了良好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农村学前教育是薄弱环节,近几年来,我们转移工作重心,找准关键点,针对农村幼儿园开展了“点穴”式教研,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经过前期深入调研,不仅能够聚焦到点,抓准问题,而且深入关键部位,实效性强。我们联合相关地市教研室,组织专兼职教研员对乡镇中心幼儿园进行了实地教研指导,为大面积教研指导和教师培训瞄准定位。
四、实现教研和培训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
如何找到教研和培训工作相互整合、相互促进的结合点,形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合力,是我们深入思考的主要问题。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我们构建了以教研为中心,以培训为支撑的工作机制,初步理顺了教研和培训的关系,以教研的思路改进培训,以培训的方式推广教研,实现二者的有机整合。
首先,将培训方案的研制过程作为教研的过程。要保证培训方案制定科学合理,必须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将研制方案的过程作为课题去开发设计,作为教研的过程去实施,方案才有生命、有个性、有活力。方案研制过程包括政策研究、资料收集、需求调研、方案研制、方案论证等几个阶段。政策研究就是吃透文件精神,把握政策的连续性;资料收集就是学习培训一般理论、培训模式、培训课程资源开发、培训效果评估等相关知识及理论,并在培训方案中加以借鉴;需求调研是采取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开座谈会、送教下乡等灵活多样的教研方式,了解培训对象需求,使培训更有针对性;方案研制核心是建立各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特别是提高培训课程对培训目标实现的支持程度;方案论证是举办教研活动,对项目方案的目标、内容、可行性等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评价,多方听取高校专家、教研员、幼儿园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加以修订和完善。我们充分利用教研工作的优势,了解教师需求,关注教学实践,把握教学问题,基于有效的教研反思与梳理,将幼儿教师在实践中的问题转换为培训的核心专题,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实现了“教育回归生活,培训回归实践”的转化。
其次,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解决培训中的实践问题。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通过教研培训整合模式,注重“教师行动设计”环节,通过学员的行动设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选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将名园的经验与本园实际相结合,突出培训的可操作性,为学员今后的专业发展、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积累可持续的内在动力。一是聚焦问题,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通过需求调研,将学员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作为培训内容,切入点小而精,开展“小主题”式的教研活动,既有学员之间、学员与实践导师之间的互动,也有学员与专家之间的活动交流。二是注重实践性培训,进入幼儿园实践现场,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类型的教研活动,呈现问题解决的过程,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重视和强化实践性培训,是回归培训本真的价值诉求。由教研员、骨干教师、学员组成实践型学习共同体,通过现场观摩、理念辨析、典型示范、操作体验、案例评析、互动评价等多种方式,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通过“导—做—议—学—研”的培训过程,让学员因为亲身经历获得更深层次的感悟。教研为培训注入生机与活力,培训为教研提供创新生长的平台,通过培训将教研发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推广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最终达到解决问题、指导实践、改善行为的目的,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第三,充分发挥教研优势进行培训后的跟踪指导。作为省级学前教育教研部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强化培训的后续跟踪指导,对学员、学员所在幼儿园及区域进行深度调研和跟进回访,建立覆盖全省各级各类幼儿园的教研网络,搭建终身学习的平台,促进培训成果的转化和教师整体素质的再提升。将跟踪问效与常态教研工作有机结合,采取网络远程跟踪培训和现场跟进回访两种形式,通过问卷、访谈、工作表现记录、活动观察、组织园本教研活动等方式,了解教师培训后的教学表现和教学效果,形成学习共同体,帮助学员解决实际问题,为学员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提供有效帮助,实现教师培训常态化。
第四,发挥“教研员即实践性培训者”角色的作用。在培训中我们充分盘活省市区(县)骨干教研员资源,将教研工作的业务骨干转化为培训主体力量,提高培训绩效。教研员直接参与培训项目的调研、组织实施、课程设置、资源开发、效果评价和后续跟踪服务整个过程。同时,教研员担任学员的理论导师,与学员一同参加跟岗实践学习、小组教学研讨,参与体验交流、实践反思分享等活动,通过教研员敏锐的察觉力,去发现、捕捉并梳理问题。在全省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专项培训中,地市教研员组成团队组织了“《指南》引领下的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微专题研讨,问题指向明确,不贪多求全,从小切口启大智慧,学员主动参与,互动交流,使培训更能聚焦实践问题,发挥了教研员的业务指导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教研员通过培训中专题讲座的丰富实践和对学员的实践指导,积累和提高了作为培训者的能力素养。
五、高标准提升研培能力,为研培工作转型升级做好准备当前,学前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作业区,更加需要教研机构发挥专业引领和指导服务作用。因此,必须切实强化教研部门自身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强化“有为才能有位”的思想意识,拓展自身发展空间,才能引领全省学前教育走内涵发展之路。我们强化管理改革,将教研能力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常抓不懈,创建学习型组织,提升教研员专业素养和引领能力,促进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教研岗位研修机制,通过调研、科研、教学、教研等多种途径,通过学术交流、主题论坛、微型经验、热点辩论、专题叙事等具体方式,全面提升队伍素质。开展了“评课能力提升月”岗位练兵活动,组织了系列讲座、研讨和交流活动,并到幼儿园进行了实战演练。就学前教育的核心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和分享交流,包括对教研员自身规律的研究,如学前教研员专业标准研究;学前教育的热点研究,如贯彻《指南》学习交流、上海幼儿园特色课程分享等;幼儿教师培训有效实施,如基于实践的国培计划实施、培训者培训能力研究、国培政策研究等;信息素养提升研究,如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全省幼儿园信息技术运用现状及培训策略等。
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坚持共享发展,提升教研工作整体能力。只有深入教育教学一线,深入幼儿园实际,教研工作才会有生命力,为此我们建立深入基层的常态教研工作机制,青年教研员每月深入幼儿园,研究实践问题,定期反思交流,提升专业能力。建立以调研为先导,以教研为抓手,以科研为指导的“三研”工作体系,在研究内容上锁定具有普遍性、全局性的關键问题,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幼教质量上来,进行“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课题研究,加强对区域共性问题的分析,制定幼儿园保教活动的基本规范和操作要求。深化学前教育内涵发展,指导幼儿园规范、科学、健康发展,实现全省幼儿园课程管理与实施的规范性及有效性。
教研和培訓工作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找到契合的路至关重要,唯有不断探索教研和培训工作的新规范,才能为促进学前教育内涵发展,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探索新路径。
Practice Strategies of Promoting Preschool Education Research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of Training
HUANG Huilan, MENG Fanhui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Harbin 150080, China)
Abstract:With preschool education developed towards greater connotation and depth, education research work is in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We must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new situation, rethink the orientation of research work, sort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research and training, and explore the mechanism where education research and training promote each other and practice strategies of promot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in order to form the joint efforts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Key words:preschool education research; train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practice strategy
(责任编辑:蒋琰)2017年7月第36卷第7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Jul.2017Vol.36 No.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