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贤孝研究综述
2017-07-29王素音
王素音
[摘要]凉州贤孝依其演唱内容可分为国书与家书,既关乎国家层面,又贴近百姓日常生活,重在营造贤孝文化。通过梳理凉州贤孝的研究成果发现,主要集中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这一说唱艺术的缘起;它的音樂学特点;探寻其方言特色;研究其民俗文化的意义;考察文本发现及其文学内蕴。正是因为凉州贤孝孕育于民间,蕴含着丰厚的阐释价值,对它的研究关乎地域文化的发掘。
[关键词]凉州贤孝;说唱艺术;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4-0045-03
凉州贤孝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已经烙上了凉州文化的印迹,作为一种活态文化不断充实、丰富着凉州文化。正因为贤孝所蕴含的深厚文化根基,所以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受学者的垂青,关注的热度日渐升温,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展开不尽相同的阐释,不断丰富还原着凉州贤孝的元文化意义。凉州贤孝的核心要素是国家层面的“贤”、个人层面的“孝”,它既有宽广深远的社会性意义,又有真实感人的特点和价值。凉州贤孝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人文生态环境和历史变迁中孕育传承下来,其与生俱来就带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凉州贤孝又称“凉州劝善书”,是传承在武威(古凉州)及其毗邻区域的一种古老说唱艺术,它的内容大多是褒扬孝道善行、鞭挞忤逆凶恶、歌颂忠仁善行为主,充分呈现了当地民众弃恶扬善、忠贞耿直淳朴的人文精神。
有关凉州贤孝的研究历史久远,国内对凉州贤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活在凉州,或流寓于甘肃的学者们,虽然他们的研究视角各异,但都对凉州贤孝的存在现状充满了担忧,加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成为了大家的共识,并从多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有的研究情况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凉州贤孝这一民间说唱艺术缘起的探讨;二是从音乐学的角度研究它的唱腔及其节奏;三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入手,探寻其方言特色;四是从民俗学视觉研究其民俗文化的意义;五是以演唱的文本为研究视角,探讨其文学内蕴。
一、缘起研究
关于凉州贤孝的产生年代,一些学者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和凉州贤孝的特点,推演出四种说法:秦朝说、汉代的佛经变文说、西夏说、清朝说。这几种说法各依据贤孝说唱艺人失明的特点、说唱内容的特色、说唱艺术的表达工具、有据可考的历史资料,从而为贤孝的起源理顺了思路。
李武莲在《劝贤行孝 隐恶扬善——凉州贤孝渊源流布及艺术特色》一文中认为,凉州贤孝起源于秦始皇大规模修筑长城时,即秦朝说。因夯筑万里长城需要数量庞大的青壮年劳力,有用之人都被官方征去筑城,而盲人百无一用,最后始皇帝下令捉拿盲人,用他们的肉身垫筑城墙。“这件事被人类的始祖伏羲皇帝知道了,他假扮成一位盲艺人来为秦君献唱,在歌功颂德的同时,非常委婉地道出了盲人生活的痛苦和艰辛”。①由于他声情并茂的表演感化了秦始皇,皇帝顿生恻隐之心。之后又以盲人的身份为身患重病的皇后治疗疾病,手到病除,皇后康复。因盲人的特殊贡献,始皇赦免了他们。伏羲为了解决盲人的生计,又传授他们弹唱技艺,让他们在民间卖艺,维持生活。这种说法以传说为依据,另外凉州贤孝的演奏乐器是三弦,这种乐器也可追溯到秦始皇时期。
有学者认为,凉州贤孝如果从年代加以溯源,确实证据不是很翔实,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民间艺术是随着佛教在汉地的兴起而产生的,因为其内容最初以宣传佛家思想为主。李贵生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之一。“现存‘凉州贤孝不再是佛教教义的宣扬,而将‘贤与‘孝上升为宣扬的主题,但仍然充满因果报应、地狱轮回等佛教思想”。②他认为凉州贤孝是在佛教文化传入中原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古凉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包容的文化特性,加之政治发展的需要,随着魏晋到隋唐佛教的广博流布,为了使民众能够理解佛教中的故事,就出现了对故事的不同讲解,即变文。这种变文就为贤孝的产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
孙寿龄等从乐器考证凉州贤孝的起源,他认为:“三弦源于五弦、七弦琴,西夏始创。在西夏辞书中有关于三弦的记载,将‘三弦用西夏音注为‘桑冷讹。汉字注曰‘三弦。贤孝是用三弦来伴奏的。”③而贤孝得以传唱还与西夏的历史社会发展有关,西夏在长达60多年里都处于外族干政时期,后经过乾顺与仁孝二帝的励精图治,学习汉族文化,其中演唱贤孝成为教育老百姓最通俗、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正是借助于贤孝这种易于为文化程度较低的民众理解、接受的民间文艺样式,西夏帝国才在历史上出现了统治的辉煌期。通过对西夏漫长的历史的再认识,孙寿龄有了凉州贤孝起源于西夏的见解。
王渊文在《甘肃民间说唱艺术〈凉州贤孝〉探索与研究》中提出清朝说。由于历史久远,史料短缺,实难找到确切的年代。据《说唱艺术简史》可断定,贤孝这种演唱形式大约形成于18世纪。但根据其流行状况与艺人的口碑等材料可以推断,凉州贤孝无疑是个比较古老的曲种。另据贤孝演唱中的曾声名显赫者可以断定,这种艺术起源于清朝。如李鸿元、马国祥等,甚至有艺人公认为艺宗祖师的沈其玉,他是清同治年间(1862 ~1875年)的秀才,因屡试不第而转向它业,专心钻研贤孝艺术,并创作了自己独特的贤孝腔系。而他的第三代传人徐宝子的学艺时间可推到清代时期。据当地文献《镇番宜土人情记》载:“逢三月清明,倾城出户登山……百戏娱乐、戴柳抛球、纷然杂集,小摊买卖、盲女丝弦,在在城市”,“戏子游优……每于此卖伎付食,溷聒眺听,声不绝耳”。这与凉州贤孝不同时代的流传与呈示状况是大体吻合的。明代聂谦所著《凉州风俗录》一书,对凉州贤孝尚有更详的记述:“州城俗重娱乐,虽无戏而有歌曲,古称‘胡人半解弹琵琶者今犹未衰,而此时最盛行无如‘瞎弦,每由瞽者自弹自唱,间有自语,调颇多,喜怒哀乐之情,择其最者而表之,然所示乐器已非琵琶,大多为弦子,亦有胡琴、唢呐之类。……其音苍凉粗猛,殆为塞上古音,听之令人凄然,或曰‘瞎弦,本胡乐也,余亦谓然。”④由上述记载可以推断,凉州贤孝有确切证据的年代可追溯到清朝。
凉州贤孝究竟是哪朝哪代由谁怎样创造的,最初创作了那些篇目,如何传播,仅靠现有的文献资料很难找到言之凿凿的答案,因此,对它起源的研究只能采取多元、依据可循的各种说法。但是,一种民间艺术之所以能夠生根发芽,首要的一点是它满足了人民的需要,适合老百姓的胃口,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并且是一种好的艺术。凉州贤孝丰富了老百姓的娱乐生活,以诙谐幽默、说唱结合的形式,将家国故事与家庭故事用悲悯博大的情怀演绎给群众,其寓情理于故事的手法深受百姓的喜爱。
二、语言研究
凉州贤孝是通过纯正的武威(凉州)方言加以表述的,听众多是土生土长的武威(凉州)民众,或是长期生活于当地熟悉武威方言的非武威籍人士。因此,凉州贤孝的创作与受众群体必须是懂得武威(凉州)方言的人,这是凉州贤孝产生意义的前提条件,而要明白其中的文本含义,还需具有相应的地域文化知识。可见对凉州贤孝研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对武威方言的研究。一地的语言蕴含着当地区域内人民大众的心理、文化、精神、风俗、情感、特有的性情等,地域特色鲜明。百姓要听懂地道的凉州贤孝,必须熟悉凉州方言。对方言及其特点的研究为凉州贤孝的研究与保护打开了第一道门。
钱秀琴认为,凉州贤孝的口语化叙述十分鲜明,句式灵活多变,风趣幽默。“在凉州贤孝唱词中,出现了大量的多种多样的叠音词”。⑤如ABB式的重叠式、叠音拟声词、特殊的双音节动词重叠、AA儿式的重叠形式、AAB式重叠形式。这样的语言形式既显示了武威方言的特点,又体现了凉州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
赵颖对凉州贤孝唱词的地域性语言和唱词语法特点分别作了论述。对地域性语言的研究,首先归纳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地域词汇词语,如亲属称谓、地名、熟语、骂人语等;代表性民俗的描写;凉州贤孝唱词中地域语言的情感性。接着分析了凉州贤孝唱词的地域性语言形成的原因:社会生活是造就地方文化的温床、盲人从艺者生存的需要、易于接受的受众、弹唱艺术的要求。最后探讨武威地域性语言的保护与传承。其唱腔中流露出人世间对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贫与富、贵与贱的感受,都用唱词倾诉了出来,代表了老百姓的利益,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寄托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之情。对唱词语法特点的探讨,就凉州贤孝和武威方言进行比较,找出武威方言的语法特点及其意义,重点分析了武威方言的语法特点,如人称代词、名词、习惯性的助词与词缀、连词“连”、重叠式词语(AA式、ABB式、AABB式)、拟声词等。通过对文本中的方言词汇的逐一分析,发现武威方言充满了生动性、鲜活性、通灵性等特点。
凉州贤孝离不开其讲唱的语言,上述对贤孝中语词、语段的分析已经扩大了凉州贤孝的研究视域。但语言是不断演化变迁的,因此需要尊重这一规律。不能从语言动态的演变中作纵向的研究,只能窥其一斑。为此,将语言研究的视角拉长变宽,放在更宽泛的时空中分析阐述。
三、音乐研究
通过对曲牌曲调的调查及其深入分析,进而发现凉州贤孝的曲调特点,可以为学习凉州贤孝、解决贤孝音乐的正确演唱与保存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王文仁认为:“凉州贤孝传统曲牌名称的命名方式独特,曲牌及其别称、变体的称谓只有老艺人才能甄别清楚,常人很难区分。”⑥经过他的深入调查和针对现实唱腔的推敲后,初步得出结论,凉州贤孝有曲牌曲调正名,也有别称、变体之分。凉州贤孝曲牌众多,分类较困难,其曲牌约77个,由唱腔曲牌和器乐曲牌两大类构成,唱腔曲牌又可分为传统唱腔曲牌和杂调唱腔曲牌,器乐曲牌又可分为传统器乐曲牌和杂调器乐曲牌。系统研究了调式类别特点、典型调式音阶构成特点、曲调结构及节拍特点。
胡天龙认为,“凉州贤孝音乐音域不宽( 一般为一个八度),典型音调由几个三音组(如“re mi sol”“sol do re”“do la sol”)与四音组(如“la sol mi re”等) 及其变体构成;有时,为了特定需要,也用长时间的紧密节奏的同音反复。并且还由其变体构成。音乐旋律线条的共同点是多级进,较平稳,但音的走向总是起伏有致。音程的跳动不大,多用小三度、纯四度。旋律的节奏、节拍方面,凉州贤孝常将自由行类型。王坤、黄柏元认为,“悲音”是常用曲调,诉说性的旋律配合着舒展的节奏。李丽认为,凉州贤孝属于套曲体,“其最具特色的套曲由【月音】、【光调】、【喉音】、【悲音】、【泪音】五个曲牌联缀而成”。⑦而在这些曲牌中,【月音】、【光调】、【喉音】实为徵调式,【悲音】与【泪音】是商调式;依音阶的构成来分析,【月音】与【喉音】是五声音阶,【光调】属带“变宫”音的六声音阶,而【悲音】与【泪音】就成为带有“清角”音的六声音阶。
凉州贤孝的演唱者多为盲人,他们中的部分人对音乐的把握并不在行,又由于是即兴演唱,所以对它进行系统的乐理研究就有些困难。以上只是对它做的一个整体规律的梳理,当然在它的乐音的构成,调式与音阶,唱腔结构等方面仍有分歧。
四、民俗学研究
凉州贤孝是一种最为质朴的民间艺术形式,民众生活的细微末节都成了贤孝得天独厚的演唱材料,通过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反映了当地的民俗文化。李贵生撰写多篇文章论说凉州贤孝中的民俗学因子,他从人生仪礼、岁时节日、饮食民俗、民间信仰、民间语言等方面作了分析,寻找贤孝的民俗价值。人生仪礼如婚姻习俗、丧葬习俗。岁时节日如天气与物候、节气与农事、节日与民俗事象。饮食民俗如“珍珠铺翠花、鱼儿乱钻沙、猴儿倒上杆、癞蛤蟆钻淄泥、黑驴子翻滚不见面、筒筒菜柳叶儿面、土里头下埋的野鸡蛋、精肚子雀子裹面杖、空壳郎拌面汤、红嘴绿毛饭、关老爷骑马不踩镫的好茶饭、刽子手上炕鳖跳崖的好茶饭、针扎荷包配丝线、手拉羊皮面、秃葫芦顶方砖、蜘蛛来吊线共计16种”。⑧民间信仰如相信灵魂存在、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送子娘娘信仰等。民间语言如民间俗语、民俗词语等。儒释道等文化是形成贤孝的重要文化因素,凉州贤孝以宣扬孝道为主题,兼收佛教的因果报应、地狱轮回和道教的得道成仙,使三教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实现了艺术上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一种民间艺术的形成自有孕育它的现实条件,这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深受老百姓喜爱的曲艺样式,已深深烙上了民众日常生活的印迹,其民俗学价值极高。但是,因为研究人员从民俗学角度对凉州贤孝的解读只是个开始,所以未来运用民俗学的相关知识阐释凉州贤孝仍有很大的空间。
五、文本研究
经过一些专业人士的努力,已将凉州贤孝这一口耳相传的说唱艺术记载到纸张和电子唱品上。随着凉州贤孝文本的出现,研究者从结构形式、审美价值、女性视角等审视这一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发掘出其特有的韵味与文学价值。可是作为一部民间人的艺术,对它的研究不能就此止步,还可以从更加廣阔的视角加以解读,如社会历史、结构分析、人类文化的角度等。
刘庆赟认为,凉州贤孝大部分内容是弃恶扬善、表贤道孝、劝化人心。凉州贤孝具有丰富的情感性,跳跃的音乐性和语言的地方性;凉州贤孝说唱相间,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凉州贤孝能生动说唱丰富完整的故事情节。它是民间正能量的反映,有很强的教育性。凉州贤孝采用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连环式手法来演唱故事。结构具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环环相扣的特征。故事情节往往比较丰富,有伏笔、巧合、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李贵生认为,凉州贤孝有较为固定的结构模式,大多由开头、正文、结尾三部分构成。开头有独特的开场白,之后以介绍人物形象的方式进入正文,最后在结尾部分点明这部贤孝的主旨。
霍志军分析了贤孝的体式特点与审美特质,体式上以忠诚良将、贤子孝孙、淑女等的事迹为演唱内容;无固定的表演场地,即兴表演较多;采用曲牌和诗赞交替使用的音乐形式;表演者以盲人为主,用方言演唱,师徒口耳传承。审美上,以苦音(泪音)为主,大多为哀恸欲绝的风格;注重陇上风情与真率直露的情感表现;黄土气息与拙野质朴的美感。
李贵生从文学的功能学来分析凉州贤孝的文学意义,一是文化传承功能,二是教化功能,三是娱乐功能,四是宣泄功能,五是沟通功能。贤孝讲唱的是大大小小的故事,却与当下的繁琐小事、未来的社会人生密不可分,这种社会功能只需花上少量时间就可完成,而接受者却也是心甘情愿,乐此不彼。
李晓凤、钱秀琴、王俊程从分析贤孝中的女性形象入手,找出了“贤孝女性”“封建女性”“现代女性”,这些类型各异的女性形象增加了贤孝的故事容量,使贤孝的主题的呈现有了强大的人民性,其真实感更为突出。
总之,截至目前,有关凉州贤孝的研究多从它的起源、讲唱的语言、民俗学、音乐学、文学性等方面展开探讨。作为民间艺术形式,凉州贤孝的生命活力来自于民间,扩散于民间,对它的研究仍有未知盲点,只有在更大的空间挖掘其蕴含的社会、文学艺术价值,才会让这一生长于武威(古凉州)地域的文艺样式绽放绚烂的光芒。
[注 释]
①李武莲:《凉州贤孝精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年版,第6页。
②李贵生:《源流·仪式·功能》,《民俗学视野下的“凉州贤孝”》,《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130页。
③孙寿龄:《凉州贤孝源于西夏》,《发展》,2012年第2期,第36页。
④刘晓静:《音乐精品选释》,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⑤钱秀琴:《凉州贤孝唱词叠音现象探析》,《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6期,第36页。
⑥王文仁:《凉州贤孝的曲牌曲调特点》,《人民音乐》,2015年第5期,第52页。
⑦李莉:《甘肃最具代表性的曲种——凉州贤孝》,《中国音乐》,2013年第2期,第140页。
⑧李贵生:《也谈民俗学与方言学的结盟——以甘肃武威“凉州贤孝”为例》,《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第52~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