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立体教学模式探析
2017-07-29仰义方
仰义方
摘要:以理论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要内容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教学模式,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缺陷,也有利于促进思政课实现“两个转化”。在多元立体教学模式中,理论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环节,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网络教学是架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桥梁。为确保多元立体的教学模式顺利推进,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大思政”教学理念;提升教师能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要完善评价方法,探索新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多元立体教学模式;思政课教学改革;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70034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推进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用的思政课建设过程中,既要考虑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要考虑课程性质与学科发展规律,多元立体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是让大学生乐意学思政课并能学好思政课的积极探索,有助于从整体上构建思政课全方位的育人新格局,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高校思政课实施多元立体教学模式的依据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旨在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作用,而多元立体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正是对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适应了新形势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1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深刻要求
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贯穿于高等教育过程的始终。人文素质、知识素质与技能素质共同构成大学生的完整素质体系,其中人文素质在整个素质体系中占基础性地位。高校思政课带有知识传递和价值引导的双向功能,具有人文素质教育和知识素质教育的实际功效,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切实促进思政课的素质功能实现,仍需增进该课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让大学生能够自愿地融入课程教学之中,积极参与课程讨论与课下实践活动。多元立体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学方法改革为切入点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中,课堂教学旨在化解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实践教学旨在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网络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树立自主互动学习意识。可见,此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以平等的身份融入教学实践之中,更加重视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实现了学生从被动式学习到主动性学习的重大转变,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
2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缺陷的内在要求
教育环境、教育对象的深刻变革,要求教育内容与形式与之相适应,以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主要采用教师“一言堂”“教条式”的教学方法,单向度地向学生灌输教材内容和政治观点,以致“教师教”与“学生学”未能形成自然有效的衔接。因此,传统思政课教学中的教师“独白”与学生被动学习,不利于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在信息来源渠道多元化、学生知识视野丰富化的现实背景下,单维度的封闭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主张多维度综合的多元立体的教学模式正契合了时代快速发展和学生多元需求的现实需要,架构起了“教师教”与“学生学”良性互动的沟通桥梁,体现了“教与学良性互动、讲与论相得益彰、输与导协调配合、知与行有机统一”[1],促进了从重教到重学、重行的观念转变,有助于思政课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统一,彰显了思政课资政育人的价值追求。
3促进思政课“两个转化”的客观要求
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教学体系向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转化,是解决思政课基本矛盾的客观要求。促进思政课“两个转化”,需要从高校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两个层面,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目前很多高校对思政课教学开展了积极探索,尝试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其中,理论教学主要是解决知识的重难点问题,开展理论课专题教学模式改革,注重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完成思政课知识性学习,构建起学生的认知体系;实践教学注重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重在体现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吸收与消化,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所受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自觉信仰,增强对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的自觉认同;网络教学作为架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桥梁,学生通过与教师的频繁互动,有助于学生将社会实践知识与课堂教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素质,提升自身的信仰,实现共性教学与个性教学的良好结合。所以,实行多元立体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是促进思政课“两个转化”的积极探索。
二、多元立体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目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共同构筑起高校思政课多元立体教学的新模式,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态势。三种教学形式在思政课教学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并起到不同的作用,其中理论教学是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网络教学是架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桥梁。
1理论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环节
不同的教学模式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地位有所不同。其中,理论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居于主体地位,这是由思政课的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共同决定的。高校思政课从整体上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每门课程自身也有严密的理论体系。在思政课教材体系与编订上,全国高校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一编写的教材,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立足于课堂教学(理论教学),采用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魅力和思想力量,促使学生将教材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转变为自己的信仰体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增强课堂教学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一方面,教师需要以国家统编教材为基本遵循,向大学生灌输党和国家的基本方针与政策,另一方面,也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和处理,把相对抽象、枯燥的教材转化为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使其丰富、形象、生动而富有感染力。”[2]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主要是采用课堂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众多高校对理论教学模式也开展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多种形式融入理论教学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专题教学法旨在突出教学重難点,案例教学法旨在加深学生对理论问题的深刻认识,参与互动式教学法旨在实现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诸如此类的教学改革最终目的是要把思政课讲透、讲深、讲活,增强理论教学的时效性,让理论的穿透力影响学生的思想,使其对党的方针政策能够自觉认同和接受。
2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
思政课教学过程是向学生灌输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理论传播过程本身带有明显的实践性特征。理论教学主要是向学生灌输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是铺厚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的“地基”。较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指一种借鉴理工农医类学科的实验教学形式,以突出学生创造性和实践性的活动为主要载体,建立在理论教学基础上的且寓教于“行”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参加课内外与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促进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与实践成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领悟程度,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提升课程时代感、现实感和实效性的关键一环,目前一些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了深入探讨,根据实践教学场所不同,形成了社会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社会实践教学是目前各高校普遍采取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旨在鼓励学生走出去,利用课余和假期开展社会调研活动,走向工厂、农村与红色革命遗址,让长期在校园生活的大学生直接接触社会基层,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势,众多高校假期的“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活动就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典型形式。校园实践主要是整合和利用校园内的各种资源,搭建学生参加校内各项活动的平台,例如,联系校团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大学生的文艺汇演,课堂教学知识融入到学生自编自导的情景剧之中,诸如此类的实践教学活动加强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深入了解,促使学生的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
3网络教学是架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桥梁
在网络深刻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现实背景下,如何挖掘网络教学资源,占领网络阵地,运用网络开展思政课教学,就成为目前思政课教学必须解答的现实课题。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成为学生活动的主要空间,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成为多元立体教学的重要内容。所谓思政课网络教学,主要是指高校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通过搭建师生开放式的网络平台,形成“学生网络学习—教师网络答疑”的网络交互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正是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疑难问题,通过网络的形式传递给思政课教师,教师据此了解和知晓学生对知识的熟悉和掌握程度,架构起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桥梁,进而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中作出针对性的辅导,拓宽了思政课的教学渠道,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目前一些高校针对网络教学创建网络课堂、网络答疑、网络讨论等形式,探索了一套积极有效的教学改革经验,例如,根据网络教学对发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合力的客观要求,一些高校从人员保障、经费支持、政策制定等诸多方面,构建起网络教学多部门协调机制,确保网络教学整体有效运行;根据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教学中的基础性地位,一些高校突破传统课堂受讲课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开辟网络课堂,打造思政课网络精品课程,创建安全高效的网络教学平台;也有一些高校将课堂搬到网络或屏幕上,运用微信、QQ交流群、云课堂、教学论坛等,实时实地地开展网络教学,创造直观有效的教学情境,营造出立体动态的教学氛围,克服了过去学生与教师信息交流的简单形式和单一的信息呈现方式。
三、多元立体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各有优劣,协同运用和融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促进各自功能互补,共同推进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是构建思政课多元立体的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
1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大思政”教学理念
多元立体教学模式是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弊端的克服,思政课教学理念的全面革新是适应该教学模式的客观要求。其中,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大思政”教学理念是顺利推进多元立体教学模式的前提。“大思政”教育观是高等教育观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指“一种从全局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的看法和从根本上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的方法”[3]。评判多元立体教学模式的成效,最主要察看该模式是否真正起到良好的育人效果,这一点上与高校“大思政”的育人目标具有高度统一性。第一,统筹规划,实行全员参与。以理论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多元立体教学模式对思政课教学参与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思政课专职教师这一群体,而且专兼职辅导员、学校党政干部甚至全体教职员工都应参与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形成各部门积极参与的网络格局。学校层面需要统筹规划,成立学校党委牵头的思政课领导小组,构建一套确保“大思政”的运行管理体制。第二,明确育人导向,推进全过程育人。“终身受益,真心喜欢”是思政课期待达到的目标,多元立体教学模式强调全过程育人,要求从大学生“入校”到“离校”的整个过程,育人要做到纵向到底,精心设计各环节,根据不同年龄段和年级段,设计不同形式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形式,全过程引导学生发展。第三,形成育人合力,推进全方位育人。多元立体的教学模式呈现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发展性的特征,需要育人过程要做到横向到边,通过多种途径搭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形成全方位的育人体系。为此,需要积极整合学校、社会资源,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形成课内外、校内外联动的育人格局,做到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的全方位育人。
2提升教师能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多元立体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取得何种效果,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密切相关。当前,一些教师仍然满足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急迫性认识不足,对多元立体的新型模式存在畏惧心理,缺乏教学改革的动力和激情,严重制约了思政课对大学生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多元立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工作胜任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政治责任感。高校思政课融学科性和政治性为一体,较其他学科而言,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承担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任务,既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也要做育人的“人师”。思政课教师知识渊博、学养深厚,是提升思政课教学魅力的重要举措。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坚持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吃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其次,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力度。多元立体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还需要加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对新教师的新要求,这要求学校和相关部门定期对思政课教师和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构建专题培训、教学观摩、高级研修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多元师资培训体系,特别是对高校教师如何讲授好思政课、开展好实践教学以及运用好网络平台等直接关系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技能性问题,开展专题式的深度培训,使教师全面掌握新教学模式所具备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再次,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整合校内外教师资源,打造高水准的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发挥团队在推进多元立体教学模式中的集体智慧。
3完善评价方法,探索新的评价体系
无论是教学理念上还是教学手段上,多元立体的思政课教学模式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升级和改造,这需要建立一套新的评价制度以适应新型教学模式,进而更好地推动新型教学模式的推广运用。在评价理念上,坚持思政课评价的科学性,既要遵循高校其他课程评价的普遍规律,又要考虑该课程的意识形態性对课程评价复杂性的影响,揭示出该课程的逻辑科学性和理论解释力。思政课具有知识评价与价值评价相统一、内在评价与外在评价相统一、现实评价与潜在评价相统一、个体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统一、精确评价与模糊评价相统一的特点[4],应采用多视角、全方位的评价方法,尽量防止用普遍的教学评价代替思政课评价,而忽视了思政课评价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评价主体上,坚持思政课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思政课多元立体的教学模式涉及高校思政教育的所有环节,因此,多元立体的教学效果评价,必然把思政课专任教师和日常思政教育的工作人员纳入评价范围,并且对不同教育者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与原则。在评价侧重点上,应重视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评价。过去对思政课的评价更多地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成绩的评价,忽视对思政课应取得的实际效果的评价。多元立体教学模式的目标指向是增进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因而对思政课的评估不能仅仅依赖于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成绩的评价,还需要通过调查问卷、谈心对话等多种方式,考察学生在多元立体模式中的品德修养、思想政治素质、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较之前的提高情况,实时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状况。
参考文献:
[1]徐承英.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互动结合”教学改革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0(2).
[2]熊晓琳.构建立体课堂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5(4).
[3]储德峰.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的特征及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2(20).
[4]骆郁廷.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特殊性[J].教学与研究,2007(4).(责任编辑:侯秀梅)2017年7月第36卷第7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Jul.2017Vol.36 No.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