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酮病的诊治与预防
2017-07-29安国伟
安国伟
摘要:结合多年从事动物疫病诊治的临床经验,对酮病的发病原因、症状、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预防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希望能给农村奶牛养殖户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奶牛;酮病;诊治;预防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6-0019-01
奶牛酮病是奶牛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由于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在农村奶牛养殖中常见。奶牛酮病可引起奶牛产乳量下降,乳质量降低,体重减轻,机能体质减弱,如不及时诊治可导致奶牛死亡,给奶牛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 发病原因
该病是由于患畜体内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血内积有酮体所引起。
(1)多因饲养不当,饲料内蛋白质、脂肪过多,糖类和维生素不足,致使血糖降低,肝脏作用增强,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病。
(2)高产乳牛运动不足,肝脏患病及胰岛素产生不足,也往往引起该病。
(3)原发性酮病是因为怀孕、分娩和开始产奶时,机体内分泌系统和新陈代谢的负担加重,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代谢发生紊乱,产生大量酮体。过多的酮体进入血液引起酸中毒。酮体本身对机体也有毒害作用;继发性酮病见于产后瘫痪、饲料中毒和前胃弛缓等病。
2 临床症状
病初表现异食癖,前胃弛缓,反刍缓慢,胃肠卡他等。精神沉郁,嗜眠,步态蹒跚。常麻痹卧地,不能站立,头颈向后屈于腹下;或狂躁不安,胸颈部肌肉痉挛,甚至全身抽搐。体温降至常温以下,呼吸减慢,脉搏增速。尿、乳、汗及呼出气有类似于大蒜的特殊性气味。尿液酮体试验为阳性。肝脏叩诊时,浊音界向后扩大至最后肋骨,向下至肩關节线;触诊时疼痛不安,腰椎反射明显。
3 诊断要点
(1)多见于舍饲营养良好的高产乳牛,乳牛多数于产犊后发病,只有少数在产前发病。病初出现消化紊乱和异食癖。
(2)病牛常感觉过敏和兴奋。如眼球转动、颈部肌肉痉挛、吼叫、横冲直撞等。之后运动失调,行走摇摆,步态不稳,易于跌倒,倒地后起立困难,站起后又跌倒,四肢瘫痪,不能站立,昏睡,其姿势与产后瘫痪相同。呼吸、心跳减慢,最后昏迷而死。
(3)呼出的气体、尿、乳有一种氯仿味或水果香甜味。
(4)具备“三高一低”特征性指标,即酮病牛表现为高酮血症、高酮尿症、高酮乳症,检查乳、尿含有大量酮体,血糖降低。
(5)剖检可见肝脏和肾脏变性。
4 鉴别诊断
牛酮病与产后瘫痪的区别:
(1)产后瘫痪缺乏兴奋症状,一开始就不能站立或呈昏睡状,瞳孔反射消失。
(2)在治疗中如注射大量钙剂后病牛仍不能站立,就应疑患酮病,并做乳、尿的酮体检查。
5 治疗
改善饲养、增喂质优青干草或多汁饲料。停喂豆类精料,给以易消化的糖类饲料,多给多汁青饲料和干草等,加强运动可自愈。病重者可用药物治疗。
(1)立即肌肉注射可的松1.0~1.5 g或糖皮质激素200-400 U,每日一次。
(2)补充血糖,可用25%葡萄糖溶液500~1 000 mL静脉注射,病重者加倍量,每日2次。
(3)静脉注射10%氯化钠溶液300~500 mL,20%安钠咖10~20 mL,每日一次。
(4)中和血液的酸度可用5%碳酸氢钠溶液500 mL静脉注射,每日一次;或口服碳酸氢钠20~30 g,每天2~3次。
(5)用缓泻剂及健胃剂等辅助对症治疗。
(6)牛昏迷时可皮下注射胰岛素80~100 U,并静脉大量注射5%葡萄糖溶液。
(7)神经型的可静脉注射8%水合氯醛硫酸镁溶液100~200 mL。
(8)针灸:四肢麻痹时,可针灸大胯、小跨、肾堂、曲池等穴。
6 预防
奶牛酮病的预防与日常饲养管理密不可分。奶牛应在产前、产后严格控制干物质采食量,干奶期供应充足的并有一定长度的粗饲料,刺激瘤胃功能;日粮的改变应有过渡适应期,防止出现应激反应。奶牛怀孕后期应适当控制膘情,不宜过肥;妊娠期中或生产以后不易给精料过多,应多喂质优的青干草或多汁饲料,注意饲料的配合,不可偏食;应尽量每天保证奶牛做适量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