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夜思
2017-07-28梁雨萱
梁雨萱
喜欢一个人在夜色朦胧时,静静地在公园漫无目的地徘徊。夜晚的公园,微弱的灯光穿过茫茫迷雾般微凉的空气,没有了白日的喧嚣和拥挤,有一种静谧的美感。虽说是“无目的”,但却可以舒缓身心,十分怡然自得,喜欢用静谧摆脱白日的喧嚣,想要用独自的行走摆脱功课的繁重。
我就是喜欢这样地走着:走过通往喷泉长长的水泥路,看灯光和树叶交织的斑斓;穿过小树林前绿荫的茂密,看围栏环绕房子的归属感;路过空荡高大的门庭,看红楼白光冲撞的跳跃美。
喜欢的,就是这样的走着。或两手紧紧抱住肩膀,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霸气着走着;或迈着八字,一摇一晃走着;或走得很慢很慢,沉淀似的走着。我完全依凭着自己的意愿走着。公园很静,几乎只有我自己。这让我更加肆无忌惮,不担心自己叨扰到别人,也不担心别人影响到自己。这种感觉自由又舒适。
晚上的空气有一些湿润,草坪之中偶尔有泥土的清香,月光如水般流泻在叶子上,青色的小路衬着斑驳的黑影,显得那么轻灵而自由。这时感觉我所能触及的一切,仿佛都属于我自己。这种感觉仿佛摆脱了束缚,挣脱了牢笼一般,仿佛可以独自一人在自己的天地驰骋遨游。因为当夜晚一个人时,思绪是最飘逸的。耳边的风更加清晰了,清晰到我觉得它承载着我的思绪飘向了我可望不可即的远方。
看一眼远处灯火依旧通明的高楼大厦,有时仿佛会听见火爆的音乐从某一间窗户传出,幻想着里面人们疯狂的狂欢;望望头上皎洁清透的月亮,安静的没有一丝声音却仿佛有千万事藏在了它的静谧中。
这时想起了苏轼在《水调歌头》里被广为传颂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啊,相隔两地的人儿,没有了相联系的事物,是那么空虚寂寞。恐怕也只有天上的明月是他们可以一起看到的吧。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有“我寄愁心与明月”这样的思友佳句吧。盯着皎洁的月亮好久好久,心事放在心底好久好久。
再看一眼天上的明月,想着远在千里工作的父亲,是否有时间向我一样悠闲的看着天上的月亮?想着在千里外和我一样求学的挚友凡儿,是否也在思念着我?想着已经离开我好久好久的亲人,我想知道天堂是不是有月亮呢?如果这些答案都是“是”的话,那么我在月亮下对你们深深的思念你们是否已经察觉?
思绪回放,记忆逆流,我仿佛看见了儿时的自己跑在月光皎洁的小路上,脑海中满满都是回忆。
记得上幼儿园时的自己,每天盼星星、盼月亮般的盼望着过年。年三十儿在一桌丰盛的晚餐和一台盛大晚会中满足的度过。大年初一便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起床,跟父母一起向左邻右舍拜年。而我只顾着把邻里送给我的糖果塞满各个口袋,等回家后把大把大把的糖果存起来,再问父母是否还有别的邻居家可以拜年。由于小时候家里不算富裕,年幼的我对生活的期盼其实是对食物的满足。虽然幼稚,却很简单。等到上小学了,由于父母工作忙,自己每天觉得挺孤单的。尤其是在晚上,一个人睡在一张大床上,甚至觉得有一些害怕。那时的自己喜欢热闹,喜欢一大家人都围坐在一张桌子上有说有笑的气氛和常常整夜的灯火通明让我很满足。现在明白了,那时对生活的期盼是希望摆脱孤独向往团聚,是一个孩子对安全感的需求。等上了初中,因为功课的繁重,自己的成熟,对生活的期盼不再是如食物一样的幼稚简单,也不再是对安全感和热闹的需求,因为那时的我已经有了一定的自立能力,已经成长为了一个坚强的女孩子。这时我不仅扪心自问,现在的我对生活的期盼又是什么?人这一生,总是应该追求不断向前的。知足常乐是福,而不满足于现状又何尝不是勇于进取的体现?或者对于如朝阳的我们而言,不满足现状或许是更适合我们,更利于我们成长进步。想明白这些,又想想自己目前的生活,我又繼续低头漫步,仿佛每一步都是在向自己的目标迈进。
感觉自己的步伐有些稳健了,因为自己的勇气好像更足了。夜渐渐深了,我仍继续走着,月亮依旧亮着。纵使夜晚的微凉,因为贪恋它的静谧,贪恋它的清新,贪恋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索,我仍不放弃地走着。衣角因风变得飘逸,如同思绪一样,仿佛难以掌握。
渐渐的,感觉公园更静了。张开双手在主楼的斜坡上,在红楼白灯的交相辉映下,自己仿佛用所有勇气在承载着所有的一切。感觉时间在风扫过的衣服上流逝,感觉人生在舞动的发丝上起伏,感觉生命和心脏的跳动紧密结合。
这时的我,有一种冲动,真想对这静谧的夜呐喊。迷茫又坚定,徘徊又坚决。这是一种怎样的纠结,怎样的迷惑?我继续走着,这一次我是往回走。走到公园后门旁,那里临着我的家。来来往往的人相互结伴买着宵夜。喧哗、热闹,很有生气。
看见在夜色中奔波的人,他们是否也会和我想一样的问题?还是早已被一天的忙碌了缺少了思索?以后的我会不会也向他们一样,为了生计忙碌奔波?也许我们真的应该每隔一段时间就去反思一下自己这一阶段的所作所为,提升一下自己思想的高度,放空自己一段时间,让灵魂追赶上自己行色匆匆的步伐,让自己在静谧的夜色中与自己、与过去、与未来好好的沟通一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