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悬壶肆头保平安

2017-07-28美瑜

神州民俗 2017年7期
关键词:药王风俗樟树

美瑜

中国是中医药的故乡,所以,中医药风俗文化也随之成形。

如古代百姓把行医叫做悬壶,始见于《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椽。

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壶公者,不知其姓名。

今世所有《召军符》、《召神治病王府符》凡二十余卷皆出于壶公。……其卖药口不二价,治百病皆愈。”

可见壶公是通过悬壶标志治病救人,后世所说悬壶问世常常指医生行医。

药王庙与药市

中医药医俗文化,在明清可谓迎来了一个高峰,因为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还有中华文明进入新的台阶,明清时期医药发展迅速,医俗文化也随之逢勃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当时,药王庙各处都有,单在明清的都城北京就有四座:“著名者四,一在东直门内,曰东药王庙;一在地安门外西步量桥,曰西药王庙;一在安定门之西,曰北药王庙;一在天坛之北,曰南药王庙。岁之四月中旬至二十八日,为药王诞辰,香火极盛。”京城的百姓选择在药王诞辰日去药王庙进行祭拜,在百姓的心目中,药王可以保佑人平安健康。

通常中医药行都以伏羲、神农、黄帝为医药鼻祖,各地药王庙主祀三皇,或者主祀孙思邈等某一名医。如江西省樟树的商家民众供奉药王神有伏羲、神农、黄帝、扁鹊、华佗、张仲景、王叔和、王惟一、李时珍、叶天士、皇甫谧、葛玄、孙思邈。相传道教的葛玄在樟树镇阁皂山修炼丹药,后人认为这是樟树药业的开始,之后樟树发展成为全国三大药材市场之一。

随着药王庙祭祀的人数增多,祭祀逐渐发展成为庙会,如河北的安国(今祁州)的藥王庙内供奉邳彤。邳彤,信都人,初事王莽,后归光武,拜太守,以功封灵寿侯,图像云台。当地传说邳彤被奉为掌管祁州百姓身体健康的神明。在封建时代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百姓出于敬畏神明和求得自身健康的目的,纷纷前来药王庙对邳彤顶礼膜拜,希望药王保佑自身健康。

《重修明灵昭惠显佑王祠记》记载:“时清明寒食,四方瞻仰进香,赛祷于祠下,车彀填门,非淫祀也。”

在封建时代的农村集市中,庙会担当集市贸易和民俗活动的功能,祁州的药王庙活动具备庙会和集市的双重功能,适应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安国药王庙会不仅是百姓医药习俗的文化活动场所,而且是药材贸易活动的中心。“每年清明及十月十五日,商贾辐辏,交易月余,盖大江以北发兑药材之总汇”。至此安国的药王庙会日也是明清时期全国的药材销售交流日。

此外,《成都记》也有记载: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梅市,十二月桃符市。

由此可见在古代药市活动有专门的活动时间,即在成都每年九月都举办医药有关的民间文化活动,如采买药材、祭祀药王等。

随着医药交易的发展,行业专用语逐渐形成。即使是地区不同,中药材经营者们通过行话了解市场行情,例如泰字号人马,泰字由三水人三个字组成,广东三水县经营中药业的人,听到和提到泰字号人马,立马明白是三水人。三、四十年代,某些药材商人临近广东和香港,互相之间经常互报市情,熟悉货物畅销与否,以便及时赚取利润。行话药材金、药材坭说明药材的特点,即货物短缺时药材贵时如金银,贱时如坭砂。此外,还有很多行内术语,如开盆、八珍头、花货。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医药风俗文化伴随医药活动发生,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医药文化风俗不断深入民众的生活,直至明清时期发展成熟,这与明清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密不可分。

首先明清时期统治者加强封建专制制度,一方面提倡程朱理学,积极进行思想诱导,另一方面对不利于统治的思想言行进行严厉的钳制和镇压,康熙和乾隆时期曾连续大兴文字狱。在这样的统治下,某些有识之士产生“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思想,胸怀大志的知识分子首选修身、治国、平天下,其次选悬壶问世,救济苍生,把从医作为次于致仕的人生选择,认为中医治病犹如宰相治国,儒家的治国之道和中医的治病救人是相似的。

在广州陈李济药店悬挂的对联可见一斑,“火煎文武调元手,药辨君臣济世心”。胡庆余堂迄今保留着“是乃仁术”的招牌,它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医者,是乃仁术也”,充分反映出治病救人的仁义宗旨。

明清时期知识分子从医数量的增多,促进了医药行业的发展,这些人不仅精通医药文化,而且熟读儒家经典,对医药风俗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明代著名的儒医楼英(1332—1401),萧山人,生于儒雅之家,精通《易》,钻研医学,治愈了朱元璋的疾病,辞谢朱元璋恩赐官职,晚年居住在天度岩治病救人,一生医学著作颇多,人称“浙东奇才”。

其次人口增多,疾病流行在主观上促进医药风俗文化的发展。顺治十八年(1661),全国人丁数是一千九百一十三万,到康熙五十年(1711),增加到二千四百六十二万。江南人口众多,一旦传染病爆发很容易迅速大规模流行并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当时有记载的最严重瘟疫流行有五次,出于对疾病的畏惧和战胜疾病的决心,百姓对于医药文化风俗更尊崇,许多有识之士也更注重医药文化的研究,直接的成就是清代前中期江南医学在针对瘟疫的治理上取得重大成就,产生了温病学派。

再次是医药经济的兴盛促进医药风俗文化的发展。明清时期全国形成众多药材交易市场,如河北祁州,河南百泉,江西樟树。“四十八家药材行,还有三家卖硫黄”这句樟树俗语正是药材贸易兴盛的写照,在樟树有药行、药庄、药店和药号,全国各地的药材商人都纷至沓来进行交易。

中医药风俗文化同其他风俗文化一样包罗万象,有些药铺的对联是用药名连接而成,“当归方寸地,独活人世间”、“栀子牵牛耕熟地,将军打马过常山”反映百姓的智慧结晶。所有这些不仅是医药文化的精华,而且是我国民俗文化的精髓。我们需要取其精华,使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发扬光大。endprint

猜你喜欢

药王风俗樟树
从病弱少年到长寿“药王”的逆袭路
香樟树,樟树香
樟树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红楼风俗谭》
跟踪导练(四)4
药王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
樟树木化学成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