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工作
2017-07-28高克
高克
摘要:地震灾害不仅对建筑结构有极大的危害,还对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存在一定威胁,因此通过抗震设计对建筑安全性与稳定性进行提高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对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类型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工业建筑;民用建筑;抗震设计
地震灾害是常見的自然灾害之一,不仅对建筑结构有严重影响,还对人类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有重要影响,因此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工作势在必行。在实际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一定要对抗震性进行考虑,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与稳定性进行有效增强。柔性抗震设计、刚性抗震设计以及局部抗震设计是现阶段我国抗震设计主要采用的几种类型,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增加有积极意义。
一、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类型
1.柔性抗震设计
柔性抗震设计是一种新型抗震设计类型,现阶段被广泛应用于我国民用建筑与工业建筑结构中。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应用于高层以及超高层建筑中。建筑结构施工场地的坚硬程度对柔性设计有直接影响,坚硬的土地才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柔性抗震设计的作用真正发挥。因此在实际进行抗震设计以及建筑施工之前,必须对土地坚硬程度进行有效的调查与掌握,对建筑质量以及建筑抗震设计意义的发挥有保障作用。消能减震技术以及隔震层隔震技术是柔性抗震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柔性抗震技术的基础部分。相关建筑结构可通过对上述技术的有效应用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带来的作用力,对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进行有效保障。方向上的作用力也是地震对建筑结构带来的一种危害,为对其进行有效防止,必须在抗震设计时对消能减震技术以及隔震层隔震技术进行充分利用,该种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伤害。
柔性抗震设计可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进行有效提高,阻尼器结构是抗震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阻尼的非线性滞变能耗效应对建筑安全性与稳定性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同时可将地震对建筑结构的损害有效降低到最小。柔性抗震设计对建筑类型没有过多要求,因此任何结构的建筑类型都可对柔性抗震设计进行充分利用,不仅可以有效较少整体荷载能力对建筑结构产生的影响,还可以对水平方向上的作用力进行有效提升。柔性抗震设计一直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是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长时间的探索与努力。柔性抗震设计与建筑结构有效结合还需要长时间的考验,同时也是一项科学实验,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有重要影响。
2.刚性抗震设计
刚性抗震设计也是一种抗震结构设计类型,现阶段在我国建筑结构设计中用用较为普遍,同时刚性抗震设计也是传统的抗震设计类型之一,可对建筑结构强度以及塑化能力进行有效提升,最终达到实现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目标。建筑结构的抗变形能力、抗地震破坏能力以及抗倒塌能力都对整体建筑的抗震性能有直接影响,在实际进行设计与建筑工作时利用科学的手段以及先进的技术对上述因素进行有效提升即可对相关建筑的整体质量进行保障,同时也是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种保障。混凝土抗震结构设计是刚性抗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对整体建筑抗震性能进行有效提升,首先应对混凝土抗震结构设计的抗震性能进行提升。提高混凝土标号和增加结构配筋量即可对混凝土抗震结构设计进行有效提升,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用将上述因素进行充分结合,对建筑结构的质量以及安全性进行最大限度的提升。
3.局部抗震设计
对建筑结构最容易出现损坏的位置进行实验与设计就是指局部抗震设计。后砌墙结构与楼板结构是工业与民用建筑较为容易受到损害的位置之一,因此在实际进行相关建筑与设计时一定要对上述位置进行重点注意,该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工作量,还对建筑结构整体质量以及抗震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局部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的应用过程对建筑结构的建设场地也有着相应的要求,局部抗震设计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要求健身代为必须尽量选择避免软弱粘土区、采空区以及非岩质陡坡区等地区,以便降低建筑结构在面临地震灾害时遇到的灾害影响。
二、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中应该采取的优化措施
(1)科学合理的选择抗震类型。当前阶段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包含多种不同的类型,例如混凝土结构建筑、砖混结构建筑以及钢结构建筑等等,设计单位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量建筑结构的不同类型,根据不同建筑结构类型抗震性能上存在的差异性科学合理的选择抗震类型
(2)加强建筑施工场地的优化选择。设计单位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场地的选择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建筑施工场地的优化选择,尽量选择能够降低或者消除地震影响的地理位置,减少地震灾害来临过程中对于建筑结构造成的不利影响,避免因为地理位置选择不对造成的地震影响更加剧烈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杨承国.浅析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J].中国科技博览,2016(8).
[2]曹猛,陈睿,冯博轩.浅析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优化探讨[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