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在实践操作中创新不走样

2017-07-28邹均

魅力中国 2017年14期
关键词:直尺课桌长度

邹均

一、【背景导读】

在公安县南平小学开展“一优一师”晒课磨课的听课中和与教师的反馈交流中,隐隐约约发现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和现象。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体验、理解、反思的过程称为“做数学”,它强调“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得数学知识需要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的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二、【课堂写真】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基础知识,按照原有教材的安排,先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要用尺来量。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接着教材展示实物的直尺,让学生认识直尺上的长度单位,并会读其中的长度。然后,学生用手上的直尺(或三角尺)测量1厘米、2厘米等线段。最后,再用直尺测量一些具体实物的长度。在这一节课上教学目标十分明确,即让学生认识直尺上的厘米,并会用直尺这个工具去测量一些较短物体的长度。新教材在编写中则有较大的改变。首先,请学生估一估讲台、课桌的长度(学生可以用手比划来估、也可以用其它工具来估)。其次,安排学生用自己的“工具”测量课桌其中一条边的长度,学生中有的测出课桌一条边是“4柞长”、有的是“6枝铅笔长”、有的是“3个文具盒长”等。再次,交流大家的测量结果,从中引出用尺子来量,并认识直尺上的单位长度。最后,安排测量一些实物的活动。上述的编写与原来教材的最大不同点是厘米的认识不是直接出示的,而是学生在原始工具测量的基础上,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后才逐渐引出的,也就说让学生经历了认识厘米的全过程。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校呙桂林老师在晒课中研究了这一节课。

1、执教的呙桂林老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是:先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各种物体的长度以及比较一下这些物体的长短,随后比一比教室中具体物体的长短。接着请学生自己用身边的工具量一量课桌一条边的长,并引出厘米的概念。最后,安排了一些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与教室中具体物体的长度。在讨论呙老师的教案时,数学组的同事认为学生认识厘米的体验活动还不充分,做数学的味道还不足,于是提出再增加两个环节。一是,在情景活动中,学生在对具体物体长短进行比较后,增加对教室内某一实物估计的活动(如课桌有多长?讲台有多长?),通过学生的估计,既能加强学生估计的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具体测量的必要性。二是,在学生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后,安排一个用同一个工具进行测量的活动(如用铅笔进行测量,但铅笔的长短是不同的),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到即使同样用铅笔进行测量,其结果也是不同的,从中使学生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

2、课堂教学过程的落差:呙老师带着经过充分讨论的教案走進了教室,课的导入阶段,学生十分活跃,对图上各种物体的长短都进行了比较。接着,比一比教室中物体的长短,学生也十分有兴趣,一个接着一个地抢着发言。随后,对教室中的课桌、讲台、黑板、门框、窗框、日光灯等具体实物进行了长度的估计,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长度单位,所以学生的各种估计五花八门,有的说课桌的长度与4本书一样长,有的说与5枝铅笔的长度一样......。估计一个实物就有多种方法,这时,上课的时间已经用去一半了。当学生的估计还在进行时,呙老师急忙刹车:“那么,怎样来知道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朋友——厘米。”在呙老师出示课题后,又马上向学生介绍直尺上的长度单位,也请学生拿出自己的直尺认一认。随后,进行测量事先准备的一些线段,请学生量一量它们的长度。最后,又请学生测量书本、铅笔盒与课桌的长度。另外安排测量教室中其它物体长度的时间就没有了。

3、课后的个别交流:课后,与呙老师进行交流,询问:“中间有几个活动环节为什么临时变化了?”“时间来不及了,”“那么,把后面的练习拿掉一些不就可以了吗?”“不行,如果学生不测量线段,不测量书本、铅笔盒,那么这节课的知识点就不能完成了。”呙老师的话也很有道理,本来想把这节课作为“做数学”的研究课,由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所以,有很多设计的内容则不能实现。

三、【教学反思】

从上述案例的记录中可以感受到,老师们对做数学的认识是清晰,也能把教材中一些具体的内容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进行创新,但为什么到了实践操作中则会走样呢?有两个方面值得思考: 1、当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参与学习活动,每个人都成为学习的主体时,课堂教学时间将成为制约教学放手的阻力。面对这一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简一些不必要练习则是解决这一困惑的有效方法。与课堂直接讲解学习内容相比,课堂“做数学”所用的时间要多得多,甚至于学生真正参与活动起来,所花费的时间会更多一些。用我们原来评价课堂的尺度分析,学生的有些活动好像是“多余”的,如案例中让学生估一估具体实物的长度、用原始的工具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这些内容与直接认识厘米其关系似乎不大。另外,新教材其它的学习任务也十分紧,所以,一旦显性知识的教学与“做数学”的活动在时间上发生冲突,老师们宁愿舍弃后者,而保证前者的教学用时,呙老师在教学中临时改变课堂的研究计划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在上述的案例叙述中有这样的一句描述:“估计一个实物就有多种方法,这时,上课的时间已经用去一半了。”这里所讲的一半时间是指课堂的三个活动:情景图中物体长短的比较、教室内直观物体长短的比较以及估计直观物体的长度。众所周知,课堂上开展的数学教学是有一定的目的,它是对学生生活经验中一些数学的现象概括,从中引出数学的规律,并能用这些规律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加强学生的体验、感受的过程中,仍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甚至教师在活动关键处的点拨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在引导的方法上,如何使它更适合学生主动参与的需要,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直尺课桌长度
课桌上的小闹钟
爱的长度
一样长吗?
换课桌
特殊长度的测量
三角板“牵手”直尺
选课桌
长度单位
长度学校里的故事
多角度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