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2)
2017-07-28沙胜海
沙胜海
摘要: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书呆子,而是培养有智慧的人才,智慧是知识、修养、经验和情感的结合。在现代社会中,不懂得美学和审美,终将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做为一名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所有的教学资源,立体地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美,从而形成美的心灵,美的灵魂。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美育渗透
罗素曾讲道:“数学,如果公正地看,包含的不仅是真理,也是无上的美———种冷峭而严峻的美,恰像一尊雕像一样。”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这尊“雕像”,就会发现数学教学中的美其实是多样的,有简洁美、概括抽象美、转化美、逻辑美、严谨美、数字与符号美、神奇美、数形的和谐美等。这么多宝贵的资源,教师应该怎样在有限的数学课堂中多方位地呈现,让学生感受、感悟并升华呢?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资源,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立体地渗透美育。
一、以教学内容为本,展现数学美
小学数学内容主要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运用、统计与可能性这四大领域。课改后的数学教材也正确处理了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儿童认知规律之间的规律,把数学的各种美融入其中,特别是低年级教材里面的插图数量较多,而且图画清晰、色彩鲜明、形象具体,贴近学生生活。合理使用这些资源,不仅可以提高本处于初级阶段的学生的审美,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数一数”一课,首先呈现了一幅儿童乐园的场景,里面有许多种物体,各种物体的个数都不相同。这样的场景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觉得数学原来就在生活中,并不是那么枯燥、乏味,数学的生活美崭露头角。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图及其相应的圆点图,每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都是从综合场景图里分离出来的,圆点图里的小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物体个数与圆点个数相对应,渗透了对应的思想,体现了数学的符号美。
又如,“认识图形”一课,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后,教材第一次安排“动手做”活动。通过在教材上呈现用这些图形拼出的帆船、机器人、车等各种图案,让学生明白由几个简单的图形可以拼成美丽的图案,从而感受数学图形的直观美,再鼓励学生拼出不同的图案,唤醒学生创造美的欲望。
这些教学内容选取了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更多呈现的是形象美、直观美,教师应该在理解美、揭示美、创造美的基础上,提炼教学内容中的美。
二、以教学方法为介,渗透数学美
数学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等。笔者认为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数学活动变为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综合审美活动,从而使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平移旋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观察研究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实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转化美。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的教学,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能让学生懂得应用知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地数学素养。
三、以教学手段为辅,突出数学美
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使用阶段。其中多媒体教学能创设优美的情境,形象地展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图文兼顾、动静结合,可以使文字、数字所描绘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动起来,使学生在美的韵律中学习知识、陶冶性情,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如今“班班通”的配备也使信息技术教学成为了可能。
比如,计算本身就是很枯燥的练习,有很多学生对计算不感兴趣,甚至厌恶之。在教学完“十几减9”一课后,笔者用多媒体设计了小猴跳树桩的游戏,每个树桩上写着11、13、15、17,19 等数字,用这些数减小猴身上的9,而且每正确计算一个树桩,就会发出悦耳的声音。学生热情高涨,兴趣盎然。游戏结束后多媒体将这些算式排列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从中发现算式中变化的规律:减号前面的数从11 起依次多2,算出的得數从2 起依次多2。学生充分认识到了数学的有序美,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起来,对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现代化未必是最优化,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选择教学手段,这样才能“锦上添花”。
四、利用数学活动拓延伸数学美
美育是发展人的创造性的教育,然而课堂中数学知识教学所渗透的美育只是一种熏陶,一种引领。数学活动课能够通过这一形式,使学生应用、验证、巩固数学知识,训练技能,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培养能力。在审美创造中,充分体会由主体的对象化而带来的创造性乐趣,让数学美放大化。
比如,学完“元、角、分”后,教材安排了“小小商店”的活动。笔者模拟了一个“小商场”的购物情景,学生将带来的玩具和书本在班上开展了一次小小交易会。学生在模拟的购物中有售卖有购买,在交易中进一步认识人民币,并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学生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数学的美就像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
数学活动开展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不能片面地追求趣味性、实践性,也要注重层次性、教育性和科学性。这样,数学美才能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一定深度的拓展。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
[2]何明园.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中渗透美育教育[J].科技探索,2012(8):91.
[3]顾柳倩.让学生感悟数学教学中的美[J].新课程(下),2013(9):310-311.
[4]陈海娜,颜滢洇.美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3):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