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研究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

2017-07-28刘婧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活动

刘婧

摘 要:本文将创新教育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从激发学生兴趣、丰富课堂活动形式、建立合理评分制度三方面入手,介绍了创新教育如何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创新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现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学校校本课程,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为了更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不仅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专家小组、核心团队,让学科指导更专业化,教学管理更常规化,每年还举行“心理健康月”、“525心理健康周”等心理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学习的热情。尽管我校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但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困境:学生对课程不重视、活动过程中不愿意主动思考和参与、理论课程过于枯燥、评分机制不够完善等等。如何站在创新的高度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创新方法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了解学生需要,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时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思考、学习和交流。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上,我努力营造民主、接纳、信任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减少他们对学校“要教育我”、“要看穿我心理的秘密”等抵触情绪,使他们可以能够更自然地展现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能力、体会活动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体验和认识。通常我会在第一堂“中学生心理健康概论”课后,要求学生根据学校校本教材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本学期准备深入研究的心理健康主题,再依据学生所选的主题安排本学期教学内容。同时将有相同、相近兴趣的同学进行分组,本小组成员利用课后时间,围绕感兴趣的心理健康知识主题进行交流沟通、查阅资料、制作PPT,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小组代表担任“小老师”,向全班同学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再由老师进行知识补充,开展心理活动。这种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学习、成果展示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自主学习等能力,更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2.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丰富课堂活动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科目相比,更注重学生的体验、感知和领悟。因此,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不是被动地接收理论知识,而是作为主体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民主、自由、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自助和互助。因此,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有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创造条件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认识自己、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因此在活动形式的选择上,我们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做到动静结合,不仅有静态的量表测量、绘画测试、冥想放松,也有动态的讨论、辩论、心理剧、团体辅导等活动,让不同性格的同学都能参与其中,获得心理体验,转变认识。如在“人际交往”一课中,首先安排小组成员介绍人际交往的现实意义,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再通过动态的心理小品表演活动,使学生在欢笑中获得深刻的心理感受,引发他们的思考,在轻柔的音乐中,进行静态的冥想放松活动,回忆自己过去的经历,写下对人际交往困扰;接着展开广泛而热烈地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心理知识去分析小品中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同处理方式将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设计解决困扰的有效方法;由教师对小品所揭示的问题和学生讨论的解决方法做概括和评述,引出本课由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人际交往方法;最后学生再次回到轻柔地音乐中,运用所学方法,解决自己在课堂开始时写下的人际交往困扰,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在动静之间,达到对人际交往的心理知识的理解、认可、接受和灵活运用。

3.建立合理评分制度,及时反馈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及时对师生教与学的狀况作出价值判断和量化评估,还能对课堂教学起到直接的导向作用。由于受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教学的评价方式还过多地依赖终结性评价 (例如期中或期末考试、中考和高考等),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这种不科学的评价方式不仅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还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针对这样的情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再采用考试这种终结性评价作为考核成绩,而是选择关注学生学习和参与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作为期末成绩。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课堂分享情况、量表测试及分析完成情况、心理知识小组展示,小组成员互评等形式对学生的课堂活动表现进行持续性评价,再结合本学期结束时上交的自我剖析论文质量,对每位同学进行评分。其中论文成绩占总成绩的60%,课堂活动表现占40%。这种课堂表现与论文质量相结合的评分机制不仅激励学生在课堂中多思考、多参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更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团结协作,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就感,改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它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它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它不应该类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它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灵感,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安全基地”,成长路上永远难忘的“心灵享宴”。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