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人类改变的生物进化

2017-07-28李备

读者·校园版 2017年16期
关键词:动植物鱼类城市化

李备

人类影响史无前例

众所周知,人类目前对地球的“雕刻”前所未有,地球几乎变成了人类的“一家”之地。从现有的地质记录中可以发现,这种雕刻已成为影响地球的主导因素,科學家甚至把地球历史的这一时期称为“人类纪”。

人类活动深刻地塑造了动植物的演化,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手中掌握着数百万物种的进化命运。城市化进程、全球气候变迁、滥伐滥采、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等因素,都在影响着全球的动植物,目前许多珍稀物种都面临着绝种危险。

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演化效应,已经在动植物身上逐渐显现出来。今天已观测到的影响,就是当代动植物的演化改变,有些是因全球范围内人为干预、气候变化而产生,有些则是由局部的污染和越来越密集的城市化而造成。

捕捞改变鱼类性征

生物学家观察发现,捕鱼作业对野生鱼类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人类捕鱼常以个体较大的鱼类为目标(作为食物),长年累积下来,野生鱼类渐渐发生了变化,体型越来越小,性成熟越来越早,产卵的时间越来越提前。

生物学家发现,小黄花鱼的进化幅度非常大。30年前,小黄花鱼生长到三龄鱼(生长3年)才会性成熟并产卵,但目前发现它们性成熟已经提前到二龄,而在中国海域情况更严重,黄海的小黄花鱼性成熟已提前到一龄鱼。也就是说,原来长3年才产卵,现在长1年就不得不性成熟产卵,这是小黄花鱼的“自保”措施。它们不得已而进化,否则在高强度捕捞作业的危胁下,就无法保证种群延续了。这也是小黄花鱼种群濒临灭绝的危险信号。带鱼的情况也很类似,比如渤海带鱼的性成熟产卵期,由二龄提前到了一龄。

在欧洲的水域里,鱼类的体型也越来越小。观察发现,近十几年来有些鱼类的体型甚至减小了一半,水域里小个儿鱼类的比重在逐渐增长,鱼类的各种器官也普遍在缩小,鱼群数量减少了60%。研究人员还发现,不论海水还是淡水,其中浮游生物、菌类微生物的体型也都缩小了。这些变化的原因除了过度捕捞外,还有气候变暖导致水体升温,进而影响了水生生物的进化。

城市化改变动植物的性征

在陆地上,城市化或许是人类对地球最明显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不论植物还是动物,也不论原生的还是引进的,都在不断进化,以适应人类改造的环境。

法国科学家发现,在城市里有一种一年生菊科植物——还阳参属(类似于雏菊),它的种子长得更重,与野外、郊区的同类相比,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菊花的种子靠风传播,随风四处散落。种子较轻本来是优势,但在城市里则恰恰相反,种子被风吹得远,很可能落在远处混凝土或沥青地面上,无法生长。而种子变重,就可以直接落在植物周围的土壤中,有利于种群延续。

不仅植物在进化,动物也因人类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而“被迫”进化,典型个案就是所谓的“工业黑化现象”。英国有一种胡椒蛾,19世纪初之前大多数是灰白色,只有少数是深黑色。但是19世纪英国工业化加速,树干因污染而颜色变深,浅色胡椒蛾很容易遭鸟类捕食,数量急剧下降,而深黑色胡椒蛾则大量繁殖,比例大大提升。20世纪初,在英国工业城市曼彻斯特,黑胡椒蛾的比例已经超过90%。到了20世纪70年代,当污染得到治理后,黑色胡椒蛾纷纷遭捕食,而浅色胡椒蛾的数量又开始大量增长。

在城市化地区,还有其他种类的蛾、瓢虫以及一些鸟类的羽毛颜色,也发生了这种变化。若仅仅颜色变化也许没什么,但科学家还发现了更令人惊骇的变化。据观察,在美国哈德孙河里生活着一种鱼,名叫大西洋小鳕鱼。由于污水排放,哈德孙河里有许多毒性污染物,短短几十年内,大西洋小鳕鱼就进化出了抗药性。它可以把毒素储存在脂肪中,从而不会对自身造成损害。这类似于昆虫对杀虫剂产生抵抗力,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生态系统是动态循环的,在食物链上,这种鱼会成为其他大鱼的食物,毒素就会在大鱼体内富集,达到一定程度对大鱼会造成什么损害?又或者,富集毒素的大鱼被人类食用,又会产生什么后果?

抗生素催生超级细菌

除了肉眼可见的动植物,还有许多“看不见”的微生物也在发生着巨变。特别是近100年来,由于抗生素药物的大量使用,细菌进化(变异)的速度和程度也令人震惊。

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超级细菌——肠杆菌科细菌。它们能耐受多种抗生素,包括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而这类抗生素被认为是对抗细菌的最后武器。肠杆菌科细菌常常通过医院和长期护理设施传播。据估计,它在美国每年造成9300人感染、600人死亡,并且染病率及死亡率都在逐步上升。这些细菌又被称作“噩梦细菌”,因为它们可以耐受目前医生能使用的几乎所有的抗菌药物。

科学家估计,如果任由超级细菌发展,最终将导致全世界每年数百万伤病者因无药可治而死亡。假如有一种致命的超级细菌诞生,人类很可能遭到灭顶之灾。

人类变化难料,该负全责

在这个环境大变革、生物大进化的时代,人类自身也避免不了变化。

首先,是人体内细菌生态的变化。人体也是一个生态系统,体表皮肤、体内肠道都生活着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以细菌为主,大部分对人体有益,有的还不可或缺。据测算,在正常成人体内,肠道内细菌总重量可达1~1.5千克,数量约有1014万亿个,而一个人自身的细胞数量约有101.3万亿个,仅为细菌数量的1/10。

这么多微生物生活在人体内,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但是,科学家发现它们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在高度城市化、工业化的国家,人类肠道细菌的种类变少了,可能是由于饮食结构改变,以及抗生素的使用所导致。缺少的细菌种类具体有什么作用,目前尚未可知,但据科学家推测,如今不断上升的肥胖症、炎症和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可能就与人体内细菌种类的减少有关。

其次,是人类基因的突变。英国科学家研究汽车尾气排放、化学烟雾等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发现这些污染物极可能造成人类的基因突变(进化)。这些突变是好是坏,尚属未知,有可能使人类进化到新的层次,也有可能引起新的疾病,还有可能突变不会立即引发大的变化,但会在遗传中一代代积累,最终变异突然爆发,结果难料。

基于人类对生物进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我们应该加强研究,长远考虑,为自己和地球的未来负责。

猜你喜欢

动植物鱼类城市化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鱼类运动会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引发海啸(上)
锋视觉
至臻至美的动植物印花开启春季自然美好的清新时尚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