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一部抗战片如何得高分
2017-07-28
许鞍华的新片《明月几时有》延续了前作《黄金时代》的风格,大时代背景,小人物的群像,清淡叙事中又有沉重的家国情怀,血色铺底,生离死别,却又不缺少浪漫和诗意,看似散淡琐碎,其实脉络分明,无一闲笔。 文_柏小莲
壹
做减法,让表达更集中
《明月几时有》的故事线索非常清晰,从1942年滞留香港的千余位左翼文化人士在抗日游击队的护送下,从日军占领的港九地区撤出,通关渡河,转移到内地。而这样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营救事件仅仅是本片的一个引子,不到20分钟紧凑的群戏,是为了引出本片的几位主角,周迅扮演的后来成长为抗日情报人员的“方姑”,彭于晏扮演的游击队英雄“刘黑仔”,还有叶德娴扮演的方妈妈。
如果只说题材,那就是典型的“红色”题材,电影本身的几条主线中,既包括了正面抗击的短枪队,也有负责传递情报的地下工作者。许鞍华上一部《黄金时代》体量更为庞大,影片的节奏和人物也存在争议,而到了《明月几时有》中,感觉许导演做了大量的减法,主线人物删减到最少,情节也最为精简,甚至很多主要人物的最后结局都没有进行明确交代。除了周迅扮演的“方姑”确有其人,为曾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市区中队长兼指导员的方兰,片中方姑的妈妈也的确是因为帮助游击队传递情报不幸被捕,惨遭杀害。而其他的角色如彭于晏饰演的刘黑仔、霍建华扮演的李锦荣、春夏扮演富家小姐身份的女特工,可以看做是既有原型也加了演绎的人物。
但是這样的处理并没有影响剧情理解,反而让情感表达更为集中和深厚。
贰
赞表演,周迅承包泪点
故事以彩色画面行进,而中间穿插的是梁家辉扮演的辉仔在当下的讲述与回忆,这一部分以黑白伪纪录片的形式展现,作为补充与连接。辉仔当年还是个小鬼头,他是整个东江纵队情报工作的目击者,以梁家辉的表演操持起这个角色来毫无难度,不管是讲述中的自然停顿,还是突然情感涌上来的拙笨拭泪,都与角色严丝合缝。
向来有“影后发动机”美誉的许鞍华,在一部片里集合几位金像影后也不是问题。饰演母女的叶德娴和周迅,承包全部泪点。特别是叶德娴扮演的方妈妈,起初是个精打细算到有些刻薄的老太太,但是在女儿参加游击队之后,倍感孤独,又在懵懂不知的情况下,想参与到年轻人的事业当中,最后不幸殒命,没有什么转变,只是自然而饱满的一位平凡母亲。现实中的方兰在抗战胜利之后才得以在香港太平山顶(当时还叫扯旗山)跪地痛哭,拜祭母亲。
另一位就是新晋影后春夏,她的戏份不多,历史中的原型叫张咏贤,片中的身份是一位隐藏地下党身份的富家小姐,时髦漂亮,神采飞扬,最后却因传递情报一事败露而惨遭杀害。还有许鞍华的老班底鲍起静,出场只有几个镜头,扮演周迅的姑妈,炮火动乱中心不甘情不愿,嫁掉了心爱的女儿。
叁
谈编剧,
20年后重回电影圈
本片的编剧是近年很少露面的香港著名编剧何冀平,她在北京期间的作品《天下第一楼》是仅次于《茶馆》的人艺名剧,移居香港之后,她从事过影视作品编剧,徐克的《新龙门客栈》她也是署名编剧之一。
在从事了20年话剧舞台剧工作之后,她受邀重回电影领域,写下这部《明月几时有》,全片安宁恬淡的风格,对于历史氛围的渲染,饱满的文学风格,都与这位香江才女密不可分。尤其是临近片尾那一个惊艳的合成长镜头,从方姑刘黑仔月下告别,约定“胜利再见”,镜头缓缓移动到当下香江边的幻彩夺目的夜景,让人瞬间想起何冀平那部十几年前的音乐剧《酸酸甜甜香港地》,还有黄霑为之创作的歌词,“烟花月下香港海 抛光夜色璀璨处 最是明媚是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