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乱的世界 迷茫的人群
2017-07-28雷妮妮
雷妮妮
陕北青年作家侯波尤擅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他的中篇小说《2012年冬天的爱情》(载《当代》2014年第5期)更是集中凸显其才情和智慧之作。小说讲述了在重要会议期间为了监视有上访前科的老钟夫妇,两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村官董止远、春天分两路披星戴月,忙前忙后“截访”的故事。故事的结局让人哑然失笑,一直被监视的老钟夫妇在关键时候反倒救了截访者的命,最富讽刺意味的是老钟夫妇根本没有打算“上访”,他们包里装的也当然不是上访材料,而是抄写的《圣经》的赞美诗。小说虽然不长,故事也不复杂,但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迷乱的世界,一群迷茫的人。在小说中,我们看到青年人的情感世界是迷乱的,底层民众的信仰是混乱的,政府官员的行政是错乱的。在笔者看来,这种迷乱与迷茫,恰恰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整部小说由三条线索交织组成,相互接连,相互交织。明线就是与小说题目相呼应的发生在2012年冬天的爱情故事。小董与春天共同受镇领导指派,跟踪监视有上访前科的老钟夫妇——步调一致的工作、情感上的暂时空缺和知识分子内心的空虚,使得两人相互取暖,成功地进行了爱情的转移。那么,这种建立在共同监视别人的状况下所滋生的私密感情是不是真正的爱情呢,究竟会不会长久呢?在我看来,这是属于“伪爱情”的一种。两人在迫不得已的频繁互动中,在浪漫的花前月下,意外地分享了别人所不知道的秘密。由此,两人的心理距离拉近了,产生了一种异样的情愫,觉得彼此都爱上了对方。他们拥抱,他们接吻,他们会和所有的恋人一样在心里滋生出甜甜蜜蜜。但最终,伴随着这场活动的结束,时过境迁,两人的爱情自然也会画上句号。究其实,因为这份“爱情”不是发乎于心灵,而更多的是得之于外界因素。作者在小说中还很简短地交代了其它几宗爱情,一是小董与前女友菲菲的爱情,两人几乎要进入婚姻殿堂了,但他们的爱情却并不牢固,在菲菲母亲坚持要求小董买房才能结婚的情况下,爱情出现了裂缝。真正的爱情应该是不计功利的,像这种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爱情肯定是走不远的,也注定了他们的爱情经不住考验,随时都会崩溃。随着春天的到来,小董与菲菲的爱情楼阁也随之倒塌。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春天在学校也经历过一段爱情,但那种爱情显然是极具夸张成份的,是哗众取宠式的爱情,也是非常幼稚的,注定不会有结局。小说中的这三宗爱情,都统一反映出了年轻人对情感的困惑。小董和春天两人的身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村官,他们的生活境遇是现在年轻一代人的缩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他们对爱情充满了渴望,但对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并没有认识,产生了情感上的迷茫。在小说结尾处,主人公骑车出事,当他们知道是老钟夫妇救了他们的时候,两人四目相对高声大笑了起来,这种大笑其实就是对他们之间私密爱情的一种质疑,更深层次的则是对自我的一种嘲讽。随着这种笑声,他们在共同监视别人践踏别人权利之时建立起来的没有温度的爱情,也只会在这死寂一样的冬天归于尘埃,从此荒芜。小说中,还从侧面写了一种爱情,是那种司空见惯的常态爱情。在小董与春天的监视下,老钟夫妇两人相濡以沫,辛勤劳作,出入成对,生活尽管艰辛,有这样那样的不顺,但两人不离不弃,和谐相处,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寻着生活的乐趣。这种爱情与两个年轻人浮夸的爱情比起来,反倒弥足珍贵,连春天也受了触动,她看到他们生活的场面,喃喃地说:“他们是幸福的。”也使他们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两人之间的伪爱情反衬出了真正崇高的爱情。小说的第二条线索描述了在两名村官的跟踪和监视下的,老钟夫妇日常的生活,包括去果园劳作、给亲戚帮忙、看电视、吃饭、抄基督经,甚至是夫妻之间的一些小情趣等活动,可谓是为我们再现了陕北农村原貌,还原了一幅清晰的农村日常生活图。小董与春天由于先入为主,固执地认为有上访前科的老钟夫妻在这次大会召开之时肯定还会上访,在他的眼里,老钟夫妻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上访做准备,老钟夫妻抄《圣经》,他以为是写上访材料,老钟夫妻背了《圣经》去教堂,在他们的眼里是躲避开他们去上访,由此弄出了一连串的笑话,上演了一出穷追不舍的闹剧。老钟夫妻为什么会信基督教,当然有具体原因,但从侧面也反映出了目前中国农村社会的信仰危机,甚至是信仰混乱。这是不争的事实。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进入冲击着原有的文化道德伦理秩序,正如作家侯波在一则创作谈中说到的“当工业文明铺天盖地袭来时,首当其冲的是传统乡村的文化秩序。这种秩序就像农村中家家户户的院墙,可能是土筑的石垒的砖砌的,尽管院墙不够坚固,不够高大,但有了这墙,家家晚上就能睡得安然,鼾声四起。曾几何时,院墙被撞塌了,于是围绕墙的建与不建、什么方式建、用什么样材质建就都成了大家议论的焦点。而院内人在旧墙已倒、新墙未立之时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打乱了,他们缺乏安全感,焦虑不安,甚至有几份无可适从。”这正是目前中国农村人们的精神状态写照。在小说中,两个纯朴的农民因为屡屡上访解决不了问题,再加上两个村官对其“特务般”的监视,其最基本的民生民权无法得到保障,内心的失望与绝望使他们只能退而求其次重新回到民间寻求基督教作为安慰。其对“上访”的放弃,转而对神的崇拜,使我们不禁反思:农村的信仰问题究其根源到底是什么?应该看到的是,基督教中有对平等博爱、牺牲奋进、人格至上、反思忏悔等精神品格的颂扬,但在这篇小说中并没有体现,作者也没有借助上帝的神秘来探讨永恒的人生话题,而是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等形而上学的问题融合在对某些真切的现实社会问题思考中。老钟夫妇在追求基督教时,在他们心中,人类社会是缺乏爱的,他们并不是无视现实与人生中的苦难,而是作为底层群众想用爱和祷告来解脱和超越这种生活中的苦难。尽管这可能只是一剂精神鸦片,也不可能达到他们的目标,但重要的是他们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坚定不可动摇的信念,有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寄托。小说为我们呈现的第三个现象,也是第三条线索,即政府官员的行为是错乱的,不作为或乱作为。老钟夫妻的上访问题得不到解决,恰恰反映出了我们官员的不作为。目前,许多官员正像小说中那样,他们淡化了作为领导者的责任与义务,甚至连做人的底线和准则都走了下坡路。有问题不解决,一味地推诿扯皮,当出现类似于老钟夫妻上访这样的問题,他们不是疏,而是堵,围追堵截,阻止底层群众上访,官员变成了侦探,底层群众变成了被监视的对象。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底层群众的感情,更是对其人格和尊严的一种轻视与践踏。当然这种行为也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作为村官的小董和春天本身对上访者还怀有一丝怜悯,但在后续的监视工作中他们也逐渐变得麻木,真正地沦为一种政府管理底层的工具了。底层群众的基本权利没有得到保障反而失去自由被监视,这更会激化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二者之间难以找到一个平衡点,只会形成恶性循环。这一切显示出了目前基层官员的一种整体工作状态,他们的精神状况是混乱的,在某些事情上行政是错乱的。老钟夫妇是一对普通的村民,他们的遭遇与经历也极具代表性,是底层每个群众都可能遇到的。像老钟夫妇这样生活在底层的百姓,在追求其合法权益的过程中,由于问题得不到解决,上访又受到压制,最后他们彻底绝望,转而寻求其他慰藉。这种现象,正像吴理财、张良在《农民的精神信仰缺失抑或转化——对农村基督教文化盛行的反思》一中文写到的:“由于无法从国家体制之内获得正式资源,才会寻求基督教填补社会功能的缺失。”老钟夫妻从一次次的失望直至绝望,转而对耶稣的虔诚,去教堂寻求新的精神支撑点,留给读者一连串的反思。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作为维护人民权利的政府机关,到底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呢?《2012年冬天的爱情》无疑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小说,也秉承了侯波小说一贯的特点,对社会思考的勇气及对社会敏感话题的切入,承继了陕北作家的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侯波生于陕北农村,身上有着很深的乡村忧患意识,其在近年来的中短篇小说创作中一直坚持现实的批判性、民间性,写作主张回到生活;他关注农村的文化秩序、爱情状况、政治本质以及底层农民的生存真相,将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隐藏在小说的叙事中。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触摸到生活的温度,能够体会到一份沉甸甸的生命感和沉痛感。《2012年冬天的爱情》中并没有铺天盖地地直接描写基层职权者,而是通过监视有上访前科的老钟夫妇,引出关于农村日常生活的描写,从而达到对民间精神信仰的裸呈。小说结尾上访者教堂祷告的情节突变,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小说情节本身便在内涵与外延、本义与转义之间建立了一种张力,由此产生的荒诞感,将读者带入了小说的深层意义思考。责任编辑:张天煜 贺延东endprint